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要论述科学对世界的改变,最显著的是改变了自然与社会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科学改变了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其速度之快捷、成效之明显是有目共睹的.这种改变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是毫不为过的.更重要也是更深刻的是,科学还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一句话,科学正在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魔巴是佤族社会中从事原始宗教祭祀的巫师。是人神的中介,历史上魔巴的存在增强了佤族先民与自然抗争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协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佤族先民对和平安宁、富裕生活的向往,是佤族先民精神生活和民俗生活的载体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人鬼和谐——人鬼对立——人类反鬼,这是鬼话故事随社会发展的轨迹。佤族的鬼魂信仰是最具原始文化的形态。佤族的原始信仰,实际上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讨。而今,由于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影响,真正能够反映佤族历史文化的作品已经不多了,只有在传统的神话作品里面,我们还能够依稀看到真实的保留着佤族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和民间的习俗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长久地传承下来,成为还原佤族历史发展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4.
佤山是歌舞之乡,哪里有阿佤人,哪里就有歌舞。阿佤人高兴时有歌舞,悲伤时有歌舞。喜怒哀乐多种情感都有不同的歌舞来表达。这些歌舞世世代代伴随着阿佤人,成为佤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佤族民族文化历史的“活化石”。如今,《甩发舞》、《木鼓舞》等佤族歌舞已成为大家熟悉和喜爱的经典民族歌舞。  相似文献   

5.
佤族外来节日不仅与佤族传统节日一起构成了佤族当代节日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格局,而且日渐成为佤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佤族外来节日传入背景及其对佤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保护和开发佤族节日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长期的社会发展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受传统宗教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中还存在着灵魂观念,这种观念的存在,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佤族的疾病观念的研究,认识到佤族由于受到鬼魂疾病观念的影响,他们对疾病的治疗是以祭祀仪式为主,通过叫魂、念咒、驱鬼的方法与简单的草药治疗结合,试图达到“神药两解”的作用。要有效地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健康状况,必须从文化的角度上下大力气,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看待事物、看待疾病的观念,从观念上、文化上、行为上关注他们,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舒婷 《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33-134
佤族人民世代与音乐有着不解的情缘,良好语言氛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支撑着佤族音乐的有序传承。佤族音乐元素折射出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向佤族人民传递着佤族社会的世代社会规范,透露出佤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中国农民变化最大、最深刻、最有实质性意义的应该归属于农民观念的变化,即农民式生存观念向市民式生存观念位移.半自然式经济观念向市场式经济观念转变.强信任观念向弱信任观念渐让。农民观念的变化不仅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支持着农民工流动,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预期和回流观念。为此,我们必须纠正农民工的暂时观念,转化树立农民工的长期观念,增强农民工与市民的互动观念,克服农民工的自卑观念.遏制农民工的返乡观。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澜沧江以西与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的佤族,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崇拜牛。牛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崇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山地农耕民族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技术,它在创造着一种新型的化,并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存观念,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困扰着人类。但是,人类最终会理智而又有效地解决已经和将会面临的一切问题,成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中”的观念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成果,它产生于原始的洞穴生活习俗,并与后来的家居宫室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的观念形成时空 的“中在”、“中和”等概念,影响着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儒、道、墨、法、佛各有自己对“中”的理解和控制方式。今后,“中”的观念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肖艳娟 《教师》2008,(10):5-6
网络(也称互联网)问世以来,发展迅猛,现已渗透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大领域,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高校里,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着大学生新的精神生活。同时,这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一、内容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内容定位在“社会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联系的纽带,它使人类认识自然、陶冶自然、感悟自然。欣赏这些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佤族节庆文化根植于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区—阿佤山区,是佤山文化的代表,现今依然固定持久地保持着“原生文化样态”的特征。佤族节庆文化活动与原始宗教观念、神灵祭祀融为一体,表现出泛灵化寓意的奇特性,叉表现出奇异的地域民情风俗,浸透着原始古朴的豪放和率真。  相似文献   

15.
佤族丧葬习俗的历史释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佤族的丧葬习俗中,反映和折射出诸多其与历史发展进程相联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种种痕迹和深深烙印。透过佤族丧葬习俗的表象,以此揭示佤族丧葬观念的实质内涵。氏族公社特别是母权制的残余较为突出,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灵魂观念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人类挚着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他与人生、社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生活心理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自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史、生态史入手,相比之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生活关系的探讨。历史上,自然曾作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愉悦;曾对人类宗教意识的萌生产生过重要作用;曾深刻地影响过人类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18.
自然观与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直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自然观念的变化来认识意境的生成,可以看到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意境的生成与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观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在人类的意识中被神化的阶段奠定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为意境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自然与人在人类意识中和谐共处的同源阶段,初步产生了意境诗,而到了自然在人类的意识中与人类在感情上相融为一的阶段,意境诗则完全成熟了。  相似文献   

19.
永和社区是沧源佤族聚居区和基督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信教人数约占总人口的48%。基督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传入永和的,这里便逐渐成为了沧源基督教传播的中心。永和佤族在获得基督徒身份的同时,也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原有的民族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永和佤族的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彼此调适、共存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是文化的一个方面,现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它也表达了文化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在人类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大文化中,后者的重要部分就是物理文化.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多元性背景之下,将物理教育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实践中的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