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济慈颂歌的音韵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慈颂歌的成功之笔,首先在于他创造了独特的、适于表达自己思想、内容的“济慈颂歌体”。本文详细分析了济慈颂歌在音韵、诗律结构方面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自己对自然独具的感悟能力,创作了别有诗意的自然颂歌,从而“构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令人赞叹的发展阶段之一”,他的诗歌也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美丽的花朵”。济慈惯于在自然中静观默察,感悟大自然生命纤维的律动,进而把握生命存在之真,捕捉在自然中隐藏的永恒生命之美。作为一位诗人,济慈对理论观念和理论思维并不感兴趣,他注重于对生活的感觉与领悟。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要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思维的生活!”说来也怪,在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所有感觉功能中,“济慈在所有这一切感觉领域都有极敏锐的禀赋”。…  相似文献   

3.
济慈对于自然美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多彩的植物意象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他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可分为三类:描述性、比喻性和象征性。诗人利用植物意象创造独特的诗歌意境,它们都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向世人传达着特殊的美感和情意。济慈植物意象的应用具有自己的特色,学医的经历使他非常熟悉植物的属性,病魔缠身使他对美的发现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相比,济慈笔下的植物意象多了几分华美和精细,有种精心雕琢的美。它们舒适恬静地阐释着诗人的理想,体现着济慈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六大颂歌中最后的一首,但往往得到的评价最高,其原因除了诗人别出心裁地歌颂秋天之外,还应联系到济慈对诗歌"想象力"的重视和他在写作中对"通感"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73):29-30
本文旨在分析济慈颂诗中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现象,以期发现语法隐喻在济慈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济慈诗歌主题的贡献作用。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概念隐喻在济慈诗歌中有一定应用,一些需要由句子表达的信息直接由名词代替,体现了济慈颂歌凝练的语言和自由的表达方式。语气隐喻的使用频率较高,诗人借助语气转变,抒发了情感。情态隐喻的使用频率较低,诗人更多选用了非明确主客观的非语法隐喻的用法,这与颂诗直抒胸臆的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刘颖 《林区教学》2009,(12):44-45
诗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乐趣。本文主要运用诗歌分析的内缘方法,从结构和情感等方面浅析了济慈最后的颂歌《秋颂》,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秋之可爱。  相似文献   

7.
济慈并非只是个唯美主义诗人,对自然的终极关怀,使其成为又一位浪漫主义生态诗人.济慈的诗歌具有关注生态的现实性特征,具有生态整体性意识和生态自然性意识.济慈的生态观是万物诗意栖居的自然生态伦理观.济慈对自然的感悟是多层面的,善于通过声音、色彩、触觉、时间等多种意象来表达对自然的多重情感.  相似文献   

8.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优秀代表。他一生不懈而又执着地探求诗歌艺术,极其崇拜诗之美。他在其诗作《秋颂》中运用视觉意象、抽象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听觉意象和动觉意象把抽象的秋描写成具体的、可感的、五彩缤纷的、音乐般的秋,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歌美。济慈对美的求索是他热爱生活、挚爱自然、珍惜生命和对自然对人生仔细观察和品味的结晶。诗人对美的求索旨在鞭打丑恶、黑暗的现实,也是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呼唤。  相似文献   

9.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本文研究济慈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从自然界意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的关系三方面表达济慈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希腊古瓮颂》一诗的分析与赏读,从意象、音韵及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的唯美特性。并对济慈诗歌中“美”与“真”的内涵,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济慈颂诗中精彩纷呈的通感意象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个通感群。对这些通感群的文体学研究方法的介入,不但可以发现一条从前景化文体功能到陌生化文学理论形成的诗歌审美之路,而且有助于揭示济慈诗歌美学的魅力,并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约翰·济慈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以优美动人著称,充满了对人生美丽和短暂的深痛感悟。在济慈的作品中最为不朽的当属他的颂歌,《希腊古瓮颂》是其中的一首。陔诗布局精美,形象美,韵律美,语言美,表明了诗人对永恒美的向往和追求,阐明了“真”、“美”学说。  相似文献   

13.
济慈的诗极具特色,其创作的理论根据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理论.济慈运用该理论,展开丰富的想象,实现了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完美结合.这与部分中国古典诗人的创作实践与美学主张存在着精神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为比较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罗美玲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17-119,141
济慈的诗歌和诗学观点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精神和独特的生态智慧。对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现状、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现状、济慈研究现状以及济慈生态研究现状的系统性梳理和分析发现,基于语料库的济慈生态智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鉴于此,特探讨建设一个动态的、自动与手工相结合的英汉平行的济慈书信和诗歌语料库、建立济慈生态智慧的理论体系以及探析比较研究视域中济慈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以期对济慈其人其诗的研究以及济慈生态智慧的研究起到一定的补缺、修正作用,为语料库辅助英诗研究提供参考,促进中西学界在生态智慧研究方面更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优秀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美"著称。济慈一生对美不懈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秋颂》是济慈最为成功的作品,它描写了秋季丰收的场景,全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读来琅琅上口。这项研究以"美"贯穿始终,并以《秋颂》为例分析济慈的美学观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济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在福克纳的小说创作中,象征隐喻这一写作手法的运用十分引人注目。在他的作品中古瓮以及与瓮相关的这一意象群的出现与其受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的影响密切相关,也带有明显的自我经历的痕迹,从中可以解读出在肉体、温情、时间和理想等层次上的多重涵义。总体而言,这组意象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福克纳的人生体验及其对文学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不同角度考察济慈关于“诗性”的理论(下称诗性观),以期从总体上把握这一概念的深刻含义,探究隐藏在这一概念背后的美学动因。文章还从济慈的诗性观出发考察了济慈的美学观,指出对于济慈式的“变色龙”诗人来说,“美存在于万物之中”是最重要的诗歌创作原则,而向人们揭示这一原则乃是诗人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8.
张炎由于在30多岁时身逢国破家亡之难,常行迹于佛道之门,作词时则以意象出己心历,个中鸟意象使用颇见新意。子规意象和鸥鸟意象交互使用,呈示了词人在自我调解中寻求新的平衡,具有自家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9.
济慈批评中,长久以来存在着唯美论和唯政治论的拉锯,其中又有一个基本恒定的共识:济慈的政治退避论或对抗论。对济慈诗歌和书信的系统性研读发现,他的诗歌创作是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从分离、冲突走向交融的过程。前期诗作激情讴歌民主和自由、抒发对英雄时代的怀念,并在自然和诗歌中寻找庇护,美学追求与社会现实各自为阵;中期作品着力营造神话和梦幻世界,同时激烈批判现实社会,美学追求与现实社会短兵相接;后期作品从美学的高度接纳人世间的疾苦,现实社会与神话梦幻浑然一体,孕育了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的交融。对诗歌艺术和美学的执著追求是济慈诗歌的表征,深厚的社会政治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是其诗歌的底蕴。  相似文献   

20.
济慈是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唯美的艺术空间为显著特点,追求"真与美的统一",为后世称道。选取济慈颂诗中的代表作—《夜莺颂》,着重从文体学的角度,从语音、词汇、修辞、主题等角度分析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探讨其诗歌的美学魅力,以及其深邃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