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技风》2017,(8)
煤矿地质灾害危害较大,不但易损坏矿井机械设备,而且易造成人员伤亡,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更好的防治煤矿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各类损失,本文介绍了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原因,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贵州黔西县禹花煤矿为例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预测评价,研究了矿区地下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及对环境的影响,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与建议,以服务于煤矿区的开采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煤矿资源开发建设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问题,文章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例,分析了煤矿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房屋开裂和崩塌地质灾害,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只有在明确煤矿资源开采所处地质条件背景下,才能规避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威胁与房屋开裂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由于采煤所引起的地裂缝、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本文针对这些地质灾害提出应采取的防治方案,希望通过预防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及强度的增大,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七台河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日益增多,危害愈加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制约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阐明了七台河市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面塌陷、泥石流、崩塌等)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针对当地地质灾害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许多矿山在长期开采矿石之后,矿山地区的地质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而当中所引起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着矿区的生产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对矿山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析,积极探讨解决地质灾害影响的措施与方法,从而有效的防止地质灾害的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5,(22)
对煤矿防治水进行研究,是为了防止和减少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全体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煤矿地质情况进行研究,是为了把隐蔽的易导致地质灾害的因素查出来,进而提前预防,以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前期的地质研究可以为后期煤矿防治水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很好的防治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更好的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在地质灾害中煤矿地质灾害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针对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背景及其主要类型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地相应防治措施,采用对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对矿山环境加强保护等措施防控煤矿地质灾害,对于煤矿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持续加剧,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愈发突出。尤其在大小兴安岭和东南部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极易引发和持续加剧,对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本文主要针对省内典型崩塌、滑坡等边坡灾害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适合的工程、生物防治措施,从而达到减少边坡地质灾害大幅度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来启  李峰  武艳丽  张玲 《科教文汇》2008,(12):192-193
煤矿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分支.介绍了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背景及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煤矿地质灾害,来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冰雹灾害对黑龙江农业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雹是危害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冰雹灾害是一种局部地区性强、季节性明显、来势急、持续时间短、以砸伤为主的气象灾害,常伴有大风、暴雨,常给农牧业生产,尤其是给丰收在望的农作物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颗粒无收。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特点,冰雹灾害的防御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赵波 《科技广场》2012,(5):59-61
煤矿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采矿引起的一系列地质灾害不仅威胁矿区安全,而且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大同地区最主要的矿山地质灾害是以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而遥感作为信息获取的快速、有效的工具,具有宏观性好、更新周期快、人为因素干扰小等优点,可以直接为地质灾害监测的决策者提供丰富的客观数据,还可以通过推理、演绎和归纳等科学方法,提炼出需要的科学数据,这样不仅丰富了地质灾害监测决策的技术手段,还大大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完备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减灾救灾标准的现状及其完备性对健全和完善减灾救灾标准体系意义重大。基于中关两国现有的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分析了两国现有减灾救灾标准数量上的差异;同时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从综合、灾害监测预警、救灾准备、灾害应急响应、灾后恢复重建和减灾6个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故障树。评价了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性。结果表明:中关两国已颁布的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中国共有减灾救灾相关标准779条,美国共有263条;中国现有标准中国标、行标、地标和企标分别有180条、358条、233条和8条;中国现行自然灾害相关标准有664条,其中强制性标准150条、推荐性标准493条和指导性文件1条;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的完备度为77.9%;地震和生物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度较高,分别为89.1%和88.2%,海洋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性相对较低,完备度为51.0%。目前中国在自然灾害减灾救灾领域缺失需要完善的标准内容涉及应急预案的管理、社区综合减灾、灾情信息共享、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次生灾害防范和处置、生态系统恢复、灾区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治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井下采煤工作的进行,对河流保安煤柱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利用堵塞裂缝、修拦水墙、挖沟排洪、充填塌陷区、河流改道、增大煤柱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和削弱了采矿对煤柱的破坏程度,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冰冻圈灾害特征、影响及其学科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灾害包括陆地冰冻圈灾害、海洋冰冻圈灾害和大气冰冻圈灾害,冰冻圈灾害分布广泛,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巨大。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使冰冻圈及其影响地区消除贫困、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早期,冰冻圈灾害学主要以单灾种的致灾事件、灾害影响和防治研究为主,且多集中于雪崩、冰湖溃决和冰川泥石流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冰冻圈灾害学研究范畴扩大,冻土灾害、海冰灾害、冰凌灾害等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近10年,伴随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冰冻圈灾害学学科体系正在孕育发展,且在冰冻圈灾害风险、影响与适应方面进展显著。基于已有研究,文章详细阐述了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内涵,评述了冰冻圈灾害时空特征及其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了未来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海晓君 《学会》2011,(7):15-18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村民政治参与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村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社会民主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鉴于此,本文从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生态入手,将村民的政治参与置于村民自治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村民政治参与与村民自治模式,进而使乡村治理走向有序和善治。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竟竟 《资源科学》2012,34(2):280-286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战略之一,而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旱灾是河南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对河南省自1971年以来的旱灾危害从致灾和承灾两个层面进行评估,从而给出不同程度旱灾发生的可能性,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战略地位的提升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承灾层面来看,受灾风险等级远高于成灾风险等级;受(成)灾面积指数一般不超过50%和30%,该受(成)灾面积指数下的风险概率值分别达到0.001和0.0006;受(成)灾风险概率小于3年一遇的面积指数分别为25%和10%;5%、10%、15%、20%成灾面积指数下的风险估计值分别为0.76、0.39、0.16和0.10,即分别为1.3年、2.6年、6.1年和9.8年一遇;从致灾层面来看,偏旱的估计值为0.110,即约9年一遇,在此等级下,分别对应受(成)灾面积指数为35%和20%。评估结果与河南省农业气象旱灾发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应用此模型对信息量不足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李德  景元书  祁宦 《资源科学》2015,37(4):700-709
利用1980-2012年淮北平原冬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的气象资料及其单产、种植面积和耕地面积等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连阴雨综合致灾因子,采用有序样本最优聚类方法进行致灾等级划分,综合连阴雨致灾强度、灾损率和冬小麦对连阴雨的敏感性及其抗灾能力,建立冬小麦灌浆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指数(R)并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灌浆期连阴雨致灾等级为轻、中、重、特重4个等级,对应的阈值(D)分别为0.0D≤0.20、0.20D≤0.40、0.40D≤0.6、0.60D≤1.0。灌浆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划分为低、中、高和特高4个风险区,R对应阈值分别为R≤0.25、0.25R≤0.50、0.50R≤0.75和R0.75,其中:特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淮的阜南、颍上县内,平原中部大部分区域为高风险区,中部偏北和平原东南部与江苏省接壤的小区域为中风险区,砀山和亳州北部乡镇为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9.
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农户灾前防灾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户防灾措施调研的基础上,对其防灾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log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家庭经济特征和农户防灾技能对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户灾前是否采取防灾措施影响相对更显著,灾害对农户支出的影响也是影响农户防灾行为的因素之一。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类生产物资逐渐被开采殆尽,已经供不应求,尤其是煤矿类不可再生资源。煤矿资源的匮乏,导致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详细的阐述了井下采煤的特点,传统采煤技术和新时期井下采煤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