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吴芳 《语文天地》2012,(16):33-34
诗眼是诗歌中精炼而传神的词语以及关键性的句子。从用词上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特殊情况下,名词、副词、数量词及语气词也可以是诗眼。在教学中抓住诗眼,有助于深刻解读诗歌含义。一、抓住诗眼有助于分析诗歌意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王先生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即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抓住诗  相似文献   

2.
所谓“诗眼”,指的是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诗眼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便可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相似文献   

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也应该是透视诗人情感的窗户。扣住诗眼分析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诗眼在诗题中,直接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春夜喜雨》是唐朝诗圣杜甫的七律名作。欣赏此诗,扣住诗题中的"喜"字,便可把握诗人的情感。因为此"喜"是诗眼,是诗人喜爱、兴奋、愉悦之情的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具有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当你反复把玩,仔细体味时,即可进入优美动人,如梦似幻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诗歌的学习过程是一次审美过程。这个过程是要通过多层面的诵读、诗歌语言的品味及诗歌意境的联想想象等来实现的。首先,多层面的诵读。《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要想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情感,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  相似文献   

5.
诗眼体现了诗歌讲求炼字、以眼传神的特点。它连缀全诗的思路与情感,具有提挈全篇的作用。据此,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或教学设计的主线。本次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方面的一次尝试,以期实现知人论诗的教学目标。一、温习《望岳》导入《春望》师:同学们好,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望岳》这首诗吗?  相似文献   

6.
姜海军 《语文天地》2012,(23):47-48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境高远,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那么,如何鉴赏和复习教材中古诗词呢?一、抓住诗词的信息诗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首先抓住这些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或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为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形象。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得到的。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歌含蓄蕴藉,可以大大丰富诗的内容,开拓诗的意境,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抒发得更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回味无穷。一、具体描写为实,抽象情感为虚。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  相似文献   

8.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由此可见,意境是诗词的根本,进入意境方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情趣。而意象是诗词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诗歌的意境就是透过这样的意象浸润出来的。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见到这份意象,从而体会到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同时,我们还要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一  相似文献   

10.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在传统题材中,注入了全新的含义。如何让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进入诗歌意境,提高鉴赏诗歌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借助吟诵及通过视频再现意境,让学生感受那幽美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相似文献   

11.
黄婕 《文教资料》2021,(4):16-17,28
诗眼是古典诗论中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概念。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诗眼连缀全篇的内容和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意蕴。《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还"诗中有禅",利用诗眼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析意象得山色之"空",感诗眼凝诗境之"空",品诗眼悟心境之"空",在欣赏独特山色中感悟诗人充满禅性的空灵诗境。  相似文献   

12.
<正>听课反思笔者日前听了某四星级学校的一节语文课,课文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送魏万之京》。四十五分钟一堂课,老师分为三块:一读诗歌,疏通文意:用现代语言译写本诗。再读诗歌,领悟情感:诗中的"愁"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具体说明包含了哪些情感?三读诗歌,探究写作特点:这首诗,诗人善于把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写,特色鲜明。请在前三联中任选一联谈一谈。在"疏通文意"这一板块,经过学生预习、学生答案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还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和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在《冰心诗四首》之二——《纸船》一诗里,诗人选择"纸船"这一简单意象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较为简单,但是我们能引领学生在揣摩具体细节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领悟诗人的深刻情怀,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的丰富、哲理的启迪和潜能的诱发。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论文深入探讨了《采薇》一诗的情感基调与意境,揭示全诗表现了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并对诗歌的表现技巧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一、现代诗的情感性及其教学中的解读现状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咱1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在诗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还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和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在《冰心诗四首》之二——《纸船》一诗里,诗人选择"纸船"这一简单意象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较为简单,但是我们能引领学生在揣摩具体细节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领悟诗人的深刻情怀,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的丰富、哲理的启迪和潜能的诱发.  相似文献   

18.
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舒 《语文天地》2015,(7):54-55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词亦有眼。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抓住这个字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把握住全诗的行文脉络。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进行品鉴,看其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关于诗眼,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  相似文献   

20.
棋有棋眼,诗有诗眼。棋有眼则活起来,诗有眼则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使诗歌意象染上诗人的情感色彩。在书法作品中,我认为也存在“眼”,它包含两个方面:对单字结构则存在字之“眼”;对于整篇章法则存在书之“眼”。以下试作一些初步探讨。象“诗眼”是最能显示诗歌内涵真谛的最关键之字句的意义那样,“字眼”可以认为是一个字中最能反映书家艺术个性的最神彩的一笔,“书眼”则为一幅字中意境、神采最佳的部分。先就字眼而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家都力图使每个字都能写出反映自己的笔画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