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成全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5):10-16,76
在中华民族由"自在存在"到"自觉存在"的转变中,第一个拥有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人、第一个自觉而公开地标举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人是李大钊。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继承了立宪派、革命派的成果,强调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是各民族平等基础上的统一体、包括中国境内的所有国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阐释了其深刻内涵。而李大钊的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则认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方法是变革,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关键在于青年,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为社会主义。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亦称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达14年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它是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华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的集中反映,并通过中华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等加以展现。以救亡图存为主导价值理念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升华,在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现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它明确了现代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促成了全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赋予了爱国主义以人民性的时代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的重要现实命题,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然而,要在各族师生心灵深处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全面落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程教材,以同心共筑中国梦育时代新人。为此,从增强时代新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担当意识的特殊价值出发,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潜在课程三位一体的嵌入逻辑,探索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以教师先行为引领、以灵活教学为依托的实践路向,以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并持续维持自身存在的特有的精神。其内涵是:从中西族际政治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和理想;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来看,"仁者爱人、为仁之方、为仁由己、欲仁得仁"的厚德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从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来看,贵柔守弱的柔弱胜刚强的否定式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处事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二者是协同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五个认同"的根系与力量,"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与动力。其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基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核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根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关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归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五个认同"为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增强"五个认同"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导向和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6.
以国家视角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也是"多点"与"一核"的辩证统一,"多点一核"强调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一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国家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国家现代转型提供政治前提,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理论等方面同时发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力量。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感,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积累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在崭新历史方位的文化理想追求,体现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文化之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寓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构建共享精神标识,塑造中华民族形象。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五个认同”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等多种形式,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0.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依靠教育来培根铸魂、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它源自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下,这一史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时代的任务,其推进有着三重进路,一是把握人民主体性的民族历史认同,以唯物史观阐明中华民族的“人民”本质;二是抓住统一延续性的国家发展脉络,以平衡的历史立场明晰“中国”国家性质与疆域变迁;三是激扬历史共融性的共同体建设情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多学科协作下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的大势,而历史在其中起着理解过去、感知现在、激扬未来的关键作用,只有让中华民族历史回应各族人民的根本问题,才能鼓舞中华民族迸发出更为磅礴的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和意志品格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在大学生中大力宣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但高职院校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路径比较单一,且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知不足。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通过分析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并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以加强思想引领、聚焦立德树人为实践路径,为促进高职院校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以各类有形、无形的记忆之场为载体建构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文化之旅”是主要面向港澳台侨大学生的、以参观访问中华民族记忆之场为主要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我”的层面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价值信念、生成为中国梦共同奋斗的行为意愿,而且以互动交流方式促进学习者在“我们”的层面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共建共享,增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的身份认同。为了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效能,我们需要借助国家文化工程推进记忆之场的建设,高校亦需用好国家文化工程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力量,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积攒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荣历史,继往开来,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使命;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现代教学》2014,(12):80-8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深化身份认同、维系情感纽带、强化利益关系的坚实思想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无根无蒂,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内涵滋养与精神激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以及根植于中国实践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唯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理论基础以及置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阶段中探讨其历史逻辑,才能对其有根源性认识和深层次认同,为新征程中更好地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夯实基础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不只为中华民族著史,同时为中华民族写心;《史记》不只是中华民族发祥、发展、奋斗、成长的民族史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真切、深沉、多姿、多彩的民族心谱。本文从民族心灵史这一角度,探讨和论述《史记》写人写心的实绩;《史记》在陶铸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上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以及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信仰崇拜的古老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们创造的艺术形象。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5000多年来,始终是一颗璀璨明珠。其新的精神内涵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社会主义时代开辟了龙文化空前发展繁荣的新纪元。它始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民族文化、人民文化、大众文化;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向世界。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它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需要学校以多学科协作教学来充分发挥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作用。在理论层面,多学科协作教学机理是整合了中华文化传承、学科知识传播、民族精神培育和行动塑造于一体的教学。它以多学科间的协作对话为途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键问题解决为抓手,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个体内部的主动建构。在实践层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为目的,通过高质量的课程融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建立学科间对话交流机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创新民族精神;创设激发学生行动的教学空间,丰富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