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顶真、回环,拈连是三种有某些相似又根本不同的修辞手法,我们在学习运用中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顶真是用前句末尾的词语作为后句开头的词语,上递下承,蝉联下接,环环相扣的一种修辞艺术,它又叫“顶针”、“联珠”。例如: 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井冈翠竹》)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相似文献   

2.
修辞所研究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中学语文课本除了运用一系列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也出现了一些不常见的修辞,如顶真、回环、拈连、层递等,因它们具有积极修辞且通俗易懂的特点,在此不妨撷取几例,稍加说明。一、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它是用前文的结尾作为下文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上递下接。其表现形式颇似接力赛跑.如:①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袁鹰《井冈翠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看见几位教师,都以修辞格定义为根据,为了一句话的修辞格争论不休。 请看这句话:“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一方说这是典型的顶真修辞格例句,另一方则认为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排比兼顶真修辞手法。双方争论激烈,各执一词。 一、持“顶真兼排比”之说者的理  相似文献   

4.
所谓顶真是指“用前一句的结尾或句中的某几个词语,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谭永祥《修辞精品六十格》93页)的修辞手法,也叫顶针或联珠。例如:(1)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安徽教育》1990年第7—8期合刊上,刊登了李天虎同志的《“顶真”与“回文”》,其中有这样一句:“回文又叫回环,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一种修辞方法。”显然,这里将作为修辞手法的“回文”和“回环”混同成一个概念。其实回文和回环是两个不同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6.
人们的语言实践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同时使用几种修辞方式,可以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加准确、鲜明、细腻、生动,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先看一个例子: “在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袁鹰《青山翠竹》)  相似文献   

7.
顶真是用前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名“顶针”。中语教材文言诗文中所用的顶真具有多种表达功能。一、明晰联系,严密结构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这一例由远及近,逐个推出特写,两次顶真,使读者的视觉感知  相似文献   

8.
高中第五册课本第四单元“阅读练习”讲到古代诗歌的诵读时说: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 (“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 四拍(“二、二、二、一”式)。”其实,古诗歌诵读的节奏,并 不如此机械呆板。 首先,古诗词的名式并不限于四、五、七言,还有短到二、三 甚至一言的。如《诗经·式微》:“式微、式微 胡不归?”《桓 灵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兼有一言的,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撞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长句则有多到八、…  相似文献   

9.
2001年高考的语句衔接题是这样的: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是D。因为从(1)句看,后面的“美景”全是四字句,所以应从所给的两句中选②,后面的美景全由“俯瞰”统领,··这样句式··整齐,读起来音节就和谐了。而原句的第(2)句,不…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常常需要强调某种情绪或语义,以达到说话人预期的效果。常用的强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虚词强调这是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强调方法,多用表程度的副词实现。如:⑴··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故乡》,强调“我”感到与闰土之间有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痛心不已。)复句中,一些关联词也可以表示强调。⑵··赵州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强调赵州桥之坚固。)二、修辞强调修辞中,反问句可以加重语气,反复句可以突出某个词或句子,排比句可以…  相似文献   

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程以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为正式教材,以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为辅助教材。后者在文选《孟子·许行》一文的补注中有两条修辞分析,我们认为这两条修辞分析及有关训释均不妥当,兹列愚见于下,以求正于大方之家。一 《孟子·许行》:“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古代汉语》郭本对此句未从修辞角度注释,《古代汉语讲授纲要》的补注分析此句“是一个并列的二重复句,由两个因果复  相似文献   

12.
请看下面三句:①以上所论世故,用“学问”概括有失偏颇,但世故之学,毕竟有大学问的。(2001年第3期《语文新圃·世故的学问》)②一番“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的高论,把学历视成一张废纸,这是有失偏颇的。(2002年2月4日《中国青年报·假文凭当然要打》)③我认为,把语文素质教育的生命力仅仅寄托在考试改革上,有失偏颇。(2002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指挥棒”开始转向……》)以上三句中“有失偏颇”应当改为“失之偏颇”,或者改为“有失准确”。“有失”和“失之”都有一个“失”字,但这两个…  相似文献   

13.
巧记妙喻     
概括段意的技巧完整保留主干,准确合并同类,仔细推敲答案,细心认真誊写。(段桂芬高广民)区分“顶真”、回环”修辞方法顶真修辞方法是把一些相关的事物或承接的动作等,依次表达出来,语言形式上相邻句子的首尾具有相同的字、词、短语,构成“甲——乙,乙——丙,丙——丁……”的格式;回环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事物间的某种关系,用相同的词语而采用不同的语序来构成,其形式一般为“甲——乙,乙——甲”。二者的区别还可用比喻法记忆:顶真,满江春水东流去;回环,一锅沸水上下翻。(刘清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反比例函数有特点,双曲线相背离得远.…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井冈翠竹》课后练习第三题,是一道关于修辞方法的习题。其中第2小题是:“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和《新编初中语文思考练习指导》(同济大学出版社)对此句中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解答都是“顶真”。笔者以为此处所用的修辞格应是“回环”,而不是“顶真”。  相似文献   

15.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课文《让我们再看你一眼》里有这样一句话:“谁要‘游戏’知识,知识也将‘游戏’他。”在讲到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时,许多老师认为是“回环”,我认为这里不是“回环”,而应该是“顶真”。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的名词直接充当句中的补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不宜当作介词省略或别的什么用法来看待。(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齐桓公伐楚)(2)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子·公输)(3)死马且买之五百金。(战国策·燕策)(4)太宰乃言之王。(史记·黥布列传)(5)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而共处之。(左传·昭公十六年)(6)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7)弃疾曰:“君三泣臣矣。(8)令尹子瑕聘于秦,拜夫人也。(左传·昭公十九年)(9)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史记·项羽本纪…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存在着过渡的、不确定的状态,因而表达这种客观事物的概念也相应缺少明确的界限,我们把外延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称为模糊语言。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征。模糊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模糊语言尽管不精确,却有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形象性严密精确的语言具有科学性,模糊语言具有形象性。例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  相似文献   

18.
<正>《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历来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雨雪”词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据《经典释文》“雨,于付反”(即“雨”读去声)注释为:“雨,是动词,雨雪,即落雪。”《大辞典》释“雨雪”云:“下雪。”正是以《诗经·采薇》这四句为证的。这样训释向无异议,其实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忍俊不禁()·凶神恶煞()·相濡以沫()·惴惴不安()2.补全下面词语稍纵逝枯无味丰充实枕待旦相以沫夺目天海角前顾后3.请模仿下面的两个句子中的任意一个写一句话。例句(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例句(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4.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仿句:语文是,让我;语文是,让我;语…  相似文献   

20.
高中教材第五册《杜甫律诗五首·客至》中的注释:[肯]正、恰(P146页),笔者认为此注释不妥,理由如下:一、从“肯”字的意义上看《辞海》中有下列解释:①贴附在骨上的肉。如肯綮。②许可。如首肯。③愿意;不拒绝。如惠然肯来。“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现代汉语词典》有下列解释:①表示同意:我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②表示主观上乐意;表示接受要求;肯虚心接受意见:我请他来,他怎么也不肯来。③{方}表示时常或易于:这几天肯下雨。由此可见,“肯”无“正、恰”之义。二、从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