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上天给予人性,顺应人性的规律就是道,能按照这样做好就是教育。人生的根本是德,正像《大学》里所说:"德者,本也。"立德树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阳市浑南区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开启了一条"尊规律、顺天性、启智慧,打造中国好学校"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离不开典范从文化史上讲,一流的学者、教授是文化的典范。从教育角度看,他们堪称师表。教育离不开典范,离不开大师和一流的学者。如果大学没有大师和一流学者,大学的内涵就会大打折扣。上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北京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以分别之法将"存在"分立为"在"和"在者",其中"在"是对本体思考与努力的回答。教育本体问题是要认识教育其他问题而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在"与教育联姻的教育之在,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认识其三重内涵:在追问教育终极存在的过程中,谋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世界的统一性;追求教育终极解释的过程中,获得每一历史时期教育知识的统一性;追寻教育终极价值的过程中,寻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意义的统一性。教育之在自我批判的独特意蕴体现在追求"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和认识"教育之人"之中。因此,通过寻得"教育之真"、审视"教育之善"、实践"教育之美"和正确置位"教育之人"可以实现教育自身追求。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曾有过一句非常经典的格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的是"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这是他就职期间出台的一个重要施政方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有个原则:将霍普金斯的钱用于"人",而不是"砖块和灰浆"。他曾说,"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  相似文献   

5.
从"教士的村庄"到"知识人的城镇",再到今天"多元化巨型知识都市"的大学究竟是什么?这是人们一直探索的对大学内在逻辑与外在使命的认识问题。在现代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虽然还未达成明确的共识,但无论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中国式大学理念,还是"一流教师成就一流大  相似文献   

6.
<正>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  相似文献   

7.
张铎 《学子》2014,(14)
正中国的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作用。之所以重视教育,就在于教育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一、孔学的教育观念:学思结合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实质上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宋代理学家张载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层人性论。"天地之性"是本然之善性,"气质之性"则是后天形成的有美恶智愚之别的性。明代学者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礼记.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出发,对其作了简扼描述。在此基础上,首先,论述了道与文化的关系,论述了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其次,论述了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是"率性",是素质教育;教育的手段是文化育人,是"修道",是文化教育;特别论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最后,论述了"性"、素质,讨论了先天基因、后天环境、个人主观因素三者的关系;讨论了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认为当前必须坚持全面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悖论"、"钱学森之问"无不在拷问着我国教的育改革。为此,必须对中西方教育改革有正确认知。教育之殇,是中西方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我国教育改革应致力三个重点:一是创造性教育成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焊接口";二是全面实施教育家办学;三是构建"公平与卓越"为特征的测试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教育领域中的自然分为"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两者具有本质区别,"自然之自然"本质上指人的天性,"人之自然"本质上指自然界。其中,"人之自然"是不可教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教育要尊重与顺应"人之自然"。"自然之自然"对人类具有"包容性"和"反抗性",并且它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教育要敬畏与珍视"自然之自然"。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教育与自然才能真正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是一种人的养成活动,其关乎人的生命成长和美好人生。作为教育的一种空间形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在谈及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主题时,实际上指涉了我们对于教育的美好期许。教育关涉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为己之学的活动。我们期待着通过接受学校教育使得自己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更好的状态,显现出生命的应有气象和本真样态,达至生命的妥帖地安顿而在现实中,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人的培养,是人们对于教育的一种不满和抱怨为此,对于教育中人的培养问题,无疑需要我们重新回到教育的永恒话题——教育是什么,我们究竞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同时,随着人们对优质学校教育的现实欲求曰渐提升,回到学校教育自身,思考"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好的学校教育如何可能"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中庸》一文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因为《中庸》的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率"人之性,引领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成  相似文献   

13.
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教授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谓有大爱之谓也”。的确,因为有爱,教育才精彩;因为有爱,教师这个职业才变得生动而鲜活……  相似文献   

14.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所谓大师者,非仅有博学深思之谓也,有大爱大智之谓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情怀就没有优秀的教师,这正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许多人对爱之于教育的重大意义、如何理解和实施爱的教育等,仍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建和谐学校和构建和谐教育乃至和谐社会的前提。教育有两个伟大目标,一是让人聪慧,一是使人高尚。这两个目标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具有很长的学科前史。早在古代,思想家们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就不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见解,而是经常从哲学或人生论的角度来论述。例如,《中庸》开篇在论述什么是“教”时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一来,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就与天命论、人性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具有哲  相似文献   

16.
刘尧 《辽宁教育》2013,(7X):48-48
<正>从"教士的村庄"到"知识人的城镇",再到今天"多元化巨型知识都市"的大学究竟是什么?这是人们一直探索的对大学内在逻辑与外在使命的认识问题。在现代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虽然还未达成明确的共识,但无论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中国式大学理念,还是"一流教师成就一流大学"的西方式大学理念,无不强调"大学之本在于大师"。梅贻琦曾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授与大学的使命具有同理性。大学及其教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正>总有家长问我该让孩子读哪所大学,面对众多学校该如何抉择。这确实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我只能告诉他们的孩子:"此刻是人生最幸福、最令人激动的时刻,你将踏上一条独自出发的人生旅途,度过一段金不换的美好时光。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读一所自己的大学。"大学是个什么样子的?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八十多年过去了,这一论断言犹在耳。时下,大学遍地开花,在一些学校,大师却难寻。这种局面岂不苦  相似文献   

18.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校长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时至今日,这句话应该改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师之谓也,有大楼之谓也"。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教育的指向和终极目标,而真正教育幸福之实现须以人性为载体,顺应人性。经由人的本真自然搭建通往幸福彼岸的桥梁,亦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本文历数中外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人性论断,以期从中探寻通往教育幸福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中庸》里有这样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中我们可以探得教育的根本旨趣,那就是教化育心,引导受教育者的终极价值。教育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孩子的人生理想导航,为受教育者的未来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熏染与培植。教育是蕴含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