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代化。在价值意蕴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权保障相互融通的必然产物。在核心要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凸显了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人权内容的普惠性、人权性质的双重性、人权维度的代际性和人权关系的和谐性。在本质要求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在政治导向、制度依托、权利向度和全球视角四个方面创造了人类人权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开辟的具有世界共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人民意蕴和世界意蕴。从理论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样态。从人民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致力于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世界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书写社会主义新篇章,彰显实现现代化新可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多重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现代化占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半壁江山”。乡村教育发展相对复杂,与城镇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尚未全面从现代化技术中汲取发展的力量。专门探索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议题,意在构建完整、系统、全面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系。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以培育乡村人才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在彰显乡土特色中全面赶超城镇教育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乡村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优秀耕读文化并以劳动创造为主导的现代化。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应跳出“二元”论争,积极遵循国家发展的价值引领,秉持乡土文化的价值禀赋,坚定教育本位的价值立场,立足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奠定乡村主体现代化的价值基调。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既要遵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一般逻辑,也应符合乡村本土语境,在政治逻辑上以完善乡村教育政策为根本保障,在历史逻辑上以传承乡村教育经验为发展依据,在理论逻辑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在实践逻辑上以乡村学校整体变革为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以哲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论上始终坚持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践逻辑的特殊性,在本质论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特质与创新驱动发展,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价值论上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何建设美好现代性世界”的时代之问,呈现出具有“中国式”特征的现代性理念,为建构美好现代性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的伟大发展道路。在理论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和东方社会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合理谋划的实践之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之路,是和平发展的实践之路;在价值逻辑上,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丰富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路径的同时,为世界社会主义带去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来看,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由“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加快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在有关现代化这样一些重大关系问题上尤其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在现代化的普遍与特殊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动选择和创造;在现代化的“外源”与“内生”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经过自身努力,不再是外源现代化,而是内生现代化,实现了从外源向内生的深刻转型;在现代化的自主与依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依附”,也不“脱钩”,破解了“依附”发展与“脱钩”发展的二元难题;在现代化的学习与创新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实现了从简单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示范。  相似文献   

7.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将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引向现实:在理论层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积极守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创新超越。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前提,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遵循的历史经验,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演进、内涵要义、文明构建三个维度呈现出相互嵌入、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从历史逻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内核;从理论逻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价值载体,标注中国式现代化的个性特征;从价值逻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时代性、现实性、历史性、民族性的有机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与深厚文化支撑。在文化立场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继承与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文化原则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适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在文化价值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了文化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彻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着眼点是解决公平与质量问题。经过十年的探索,普及、普惠、优质成为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普及是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普惠是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优质是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目标。展望未来,要坚持党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中国式新样态,从而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基本立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现代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人文特质和价值取向展现其人学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为目的,以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为核心彰显其人文本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在人的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取向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虽然源于西方国家,但不独属于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现实国情不同等原因,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远大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挑战性更强、影响力更大;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受资本力量高度控制而形成的普遍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优于西方现代化的物质优先的单向度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避免了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造成的资源环境危机;中国式现代化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摒弃西方以暴力掠夺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接续探索,反映出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纵贯中国现代化进程各个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底色、中国式的发展特色,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而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作为联结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个性解放的天然纽带,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十年,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在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开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跃迁的新征程,擘画了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现代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新蓝图。为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关系认识,要从核心指向、耦合基础、实现路径等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底层逻辑。因而,回归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价值理念,推进以改革促发展的职教新方案,建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言说方式与叙事策略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点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开创的现代化道路,蕴涵着中国解决现代性难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意味着,其文明形态的创新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而且从根本上变革着当代人类现代化的文明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先进的政治文明、全面的社会文明、系统的发展文明和实践的憧憬文明展开哲学叙事,既是以其实践的可行、民族的创造和时代的自觉引发情感共鸣、政治共情和文明共存,更是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表征的哲学观念和文明理念。学理地揭示、理论地表达和思想地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叙事,既是我们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文明性的理论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要从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背景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斗争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分水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功的根本保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超越性、独特性、全面性及自主性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的根本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体现了科学的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程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体现了科学的实践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了人类社会跨越发展的历史之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提供了借鉴,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体现了科学的世界向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西化模式和苏联模式到中国模式、从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到改革开放走自己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人民中心的思想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宗旨和依靠力量,党的全面领导和“两个维护”“两个确立”思想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以及思想政治权威和组织领导权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方针。新时代要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实施“两步走”的战略步骤,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动力,采取斗争精神的战略手段,创造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适应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世界一流的价值取向,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助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