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凤珂 《视听》2016,(6):136-137
现阶段,受众群体正向着"用户"的趋势转变。对于受众的研究,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明珠。本文以体育新闻为切入点,以传统电视媒体为范例,重点分析论述体育新闻受众的前世今生,以及在互联网思维的大潮中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新变化,研究发掘其新的优势以及问题,期望找寻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达拉斯·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到互联网产业中的"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为我们批判地理解受众劳动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剥削语境下的受众劳动研究忽视了对劳动者主观体验的考察,本文通过对字幕组、哔哩哔哩UP主和豆瓣小组等网络群体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关注数字劳工的主体性构建过程,从文化研究学派的视角对数字劳动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12):50-57
延续大众媒体时代的"盲点之争",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劳动之争的核心议题是"受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这场论争已经发展成为相当复杂的理论辩论。为了更好展现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全貌,论文在厘清此次论争各方观点的基础之上,从"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适用"、"社交媒体价值来源于受众劳动还是其他"、"受众是被剥削还是文化参与"三个维度梳理和分析"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这一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5.
从甄别选择到精准匹配 互联网互动平台的广告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数字技术及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受众对媒体消费的行为、投入程度以及目的性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因这种媒介营销传播环境的变迁带来的问题,使传播效果愈发难以控制,过往的传播模式与经验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传播效果的关注以及期望对受众进行精准打击成为营销人  相似文献   

6.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维克托·皮卡德教授致力于美国和全球媒体与政治民主化的研究,他从历史主义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探索美国主流媒体改革、另类媒体实践与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中立性原则对于美国和全球公正传播的意义。他认为,美国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和社会行动主义者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将美国的传播和媒体系统作为战场,通过促进传播的民主化来推进社会整体的民主化改革。另外,数字时代的公正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这要求我们不仅关注传播的信息,还需要质询作为传播媒介的互联网的所有权——互联网应该确保被集体所有,而不是在新自由主义话语的包装下被大公司所掌控,成为罔顾公共利益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传媒业已经无可争辩地走进融媒体时代。现今媒体发展的大势是融合,即兼容并蓄各种新旧媒介的传播特点、规律和特性,通过聚合多种传播介质,拓展媒介传播链条,完成融媒体的体系构建。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互生共存,才能给受众提供即时、全面、真实信息,才能让新闻受众拥有一个健康发展、良性互动的和谐的舆论环境。一、新媒体的春天  相似文献   

9.
李欣 《新闻传播》2009,(7):91-91
单一媒体控制信息源的宣传时代已过去,受众不断分化。发展的分众时代正在到来,人们开始更关心媒体发布的信息是否可以满足自身利益诉求.并以此作为媒体接触选择的标准之一。为应对新的受众群体变化,媒体要及时准确定位自身目标受众.调整报道角度满足媒体既定受众群体的信息诉求。媒体通过满足受众诉求,经营固定受众群,从而形成新的风格化、品牌化的媒体发展途径。建设适合不同受众诉求、异质、多态的媒介环境,更好实现媒介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康彬 《新闻知识》2013,(1):9-11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功能发生转变以及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媒介环境的变化又会引起受众观念与行为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受众身份与角色的变化。本文就将对新媒体时代的积极受众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新媒体时代积极受众的划分及其表现来展现新媒体受众的新特点以及其与传统受众的区别,同时还对积极受众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何志妹 《新闻世界》2011,(9):111-112
互联网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对于媒体传播模式的认识,也改变了以往的对于“受众”的认识。笔者以“宜黄强拆”与“周老虎”事件为例,试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受众”。  相似文献   

12.
张炬  王慧 《新闻爱好者》2012,(24):75-7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电话等众多新的数字媒体的出现,媒体数字化时代随之悄然来临。媒体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对广告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广告领域,数字媒体与广告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广告媒介和广告受众两个方面分析媒体数字化时代广告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特点,并试图为当代广告的有效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敏 《新闻记者》2024,(2):31-43
新闻工作者如何理解受众,如何寻求与受众之间的连接,是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前数字时代的一些经典研究认为,组织管理和专业直觉主导了媒体运作,受众事实上在新闻生产中处于边缘性地位,存在于从业者的“想象”之中。数字技术为媒体打开了受众的“黑箱”,受众变得日益数据化与可测量,带来了新闻工作者受众观念建构的背景性变化。本文在“技术的社会建构”思维下,考察了省级移动新闻客户端“S新闻”从业者的受众观念,发现“量化受众”已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合法性机制,其背后的实质是平台逻辑对新闻业的渗透和改造,但S新闻的编辑室文化并不完全支持量化数据主导新闻生产,而是体现出一种与科层制组织约束、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规范、从业者个体选择等的冲突和协商。未来编辑室需要建构起清晰的价值规范、语境策略来指导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受众数据,才可能增进对受众的理性化理解及赋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市场不断被细分,受众更加碎片化,人们不断追求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态被迫向数字媒体转变,并且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快速融合,媒体融合时代已然到来。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单一、新媒体内容方面的匮乏,使得单打独斗的媒体运作方式已经很难自救,只有打破媒体间行业壁垒,实现优势资源的迅速整合,才能消解彼此所处的困境,在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网台联动"模式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加快新老媒体融合的契机,令电视、网络与广告主真正实现了整合传播、共赢天下。  相似文献   

15.
熊力颖 《新闻世界》2012,(4):126-127
随着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媒介形态和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广告受众呈现出以下三个变化:受众划分按内容而非媒体来定;受众媒介接触习惯改变,受众更加分散而细分;受众的媒介自主性和选择性增强。以上三点变化为广告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不无机遇,尤其是为广告主开展整合营销带来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赵曙薇 《今传媒》2011,(12):81-82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化发展,以强调和维护受众的表达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为主旨的受众参与理论,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日益深入,而且在传播实务中也逐渐得到体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纷纷崛起,电子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体,要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必须制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受众参与策略,不断探索创新更符合时代特征和受众需求的传播内容,对受众参与媒介传播的方式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是大众媒介与电子信息技术同步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自媒体时代,屡禁不绝的虚假新闻已引起广泛关注,传媒生态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要求研究者们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以免疫论为切入点,引入媒介免疫的概念,分析了受众心理在媒介免疫的作用,沿这一路径出发构建了媒介免疫的理论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媒介免疫力的相关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维护传媒生态有相应的启发意义,从受众心理出发提高媒介免疫力的运作机制为基础的理论模型也将推动媒介生态健康发展的研究。未来研究将从受众的复杂性来探索媒介免疫机制的动态多样性,从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媒介免疫机制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2011年7月爆发的《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西方传媒与社会的扭曲关系。本文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着重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来分析媒介受众的"劳动"及其后果。研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之所以获得市场权力和政治权力,其根源在于受众的异化"劳动"。劳动之所以"异化"是因为受众通过劳动赋予了媒介权力,反过来又侵犯公众个人权利和社会民主机体力量。在大多数媒体将市场作为发展之唯一逻辑的背景下,要改变这种现状,公众应该学会通过自身的市场选择,将那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剔除出市场。  相似文献   

19.
媒介具有教育、培养受众的功能。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众本身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了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所呈现的特点,分析了受众思想教育媒介路径的多元化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的建构,以促进受众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裴珺 《传媒》2020,(2):91-93
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受众劳工理论”逐渐成为新媒介环境下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研究的最新范式。网络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社交工具,虽然部分主播通过该途径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网络主播依然面临着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剥削,而作为看客的受众也面临着为广告付费、闲暇时间创造剩余价值以及理性批判思维丧失的多重剥削。因此,网络直播的主播、受众应理性分析自己在信息交换过程中的收获和损失,并主动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打造风清气正、和谐共生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