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时代,面对国内外舆论环境和传媒业的巨大变化,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及时做出回应与调适.在厘清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传媒实践关系的基础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回归本土国情定位、人文教育底色以及核心能力养成.面向未来,要以学科独立筑牢人才培养根基,以学科交叉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以评价标准引导人才培养向度,以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立体全面的改革创新中实现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当代传播》2006,(4):67-68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处于“超常规”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进一步繁荣,传媒市场格局不断变幻,不少高校把新闻学科当作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大量招生。本文就新建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的中心话题,对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指向性意义。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体系构建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新时代的使命召唤。回顾新闻传播学百年发展历程,从时代、文化和功能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内涵,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体系的构建逻辑,进而探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拓展学科边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韩杨 《新闻传播》2015,(2):60-61
与新闻传媒行业不断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各个需要新闻传媒人才的岗位对于新闻传播人才有了更为具体、全面的要求,这针对我们国家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实际的挑战。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情况和目前的实际情况,之后讨论新闻传播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而以此作为基础来分析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从问题入手探索促进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一、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教学人员在最近数年内稳步完成了新老交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革”前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教学的人员陆续退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的新闻学博士、硕士陆续接替老一代人,成为高校各主要新闻院系和新闻传播研究单位新的主体,新一批学科带头人已经走上岗位。老一代人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教学的重新恢复和建设付出了辛劳和智慧,奠定了现在学科发展的基础。新一代的视野更为开阔,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已经成为现在新一轮研究成果创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传媒生态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因此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产生了重大变化,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挑战。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核心所在,建设一流的课程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主要存在内容脱节、内卷化趋势、内容落后于时代、课题重于课程和研究生重于本科生等问题,为了完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完善课程内容,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只有这样,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建设才会取得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各种新闻研究论著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档案史料论证表明:燕京大学研究院新闻部和新闻学系共同在1929年招收了第一位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葛鲁甫;1931年5月,他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获得文硕士学位,从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也是"外国学生在华得硕士学位之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新闻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是与新闻学、传播学的诞生同时期的,但形成学科的年代却因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下面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展望。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简要回顾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新闻心理学的萌芽阶段早在1918年,中国新闻学的祖师徐宝璜先生在其专著《新闻学大意》①第四章“新闻之精彩”中论述到:“推定最近事实是否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标准,曰新闻之精彩。新闻之精彩者,乃足引起多数人注意某事实之物也。”“新闻学常与心理学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  相似文献   

9.
"新文科建设"是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文科人才做出的战略部署,也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方向.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实践智慧教育,通过强调人机协同的教育理念、打造"新闻传播学+"的学习空间、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智慧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闻学的学科归属——新闻学或传播学或新闻传播学、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传统继承与学术借鉴、创新研究与学术规范等诸方面,阐述了对新闻传播理论研究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笔者认为,摆在形势喜人的新闻理论研究面前的,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这些困惑与不足,不仅直接导致基础性研究脱离实际,应用性研究缺乏理性,损害新闻学科形象和新闻人才培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外学术交流和对外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文科”“双一流”步入新征程,新闻传播教育迎来新契机;第五轮学科评估“刷新”评价标准,指引学科建设新方向;“马新观”教育带动育人模式创新,强化价值导向引领;人才培养方式固本出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研究研讨繁荣热烈,共谋新闻传播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类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跃华 《新闻传播》2010,(7):121-121,124
本文讨论了新闻传播类学科实验室开放的意义,并根据现代社会对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要求.阐述了新闻传播学科类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最后介绍了开放实验室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12月3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在京成立。来自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学研究学者和民族类新闻传媒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进行了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4.
简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矛盾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下述矛盾关系:高校人才输送与社会需求供大于求、业界急需人才出现断层与人才培养缺乏不可替代性、学科构架边界不清与专业发展缺乏个性,并逐渐或已经转化成学科结构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其中学科诞生先天性学养缺失与后续发展强劲之间的矛盾、新闻学科主干(新闻理论)发展脆弱与边缘学科发展强盛的矛盾、学界与业界对学术研究成果鉴定标尺差异的矛盾、学科的独立性与意识形态的操控性的矛盾、专业教学梯次不明与课程设置区分度不明的矛盾制约新闻传播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辞典之为"典",在于其系统、海量、精典、多维的成书特点及其对于学科发展的标杆意义。正如甘惜分教授所说的那样,当一门学科逐渐成熟时。便应有一种辞典作为它阶段性的研究总结,成为这一学科的知识总汇。2014年9月30日,甘惜分、方汉奇等30多位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新闻传播大辞典》出版座谈会,围绕我国辞书编撰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与历程以及该辞典的成书特点、价值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社会实践让人们日益深切地感受信息传播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要素的时候,新闻传播学科的价值也被社会各界日益关注。新闻传播学科价值和能量的最直观呈现,就是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造起规模宏大的专业教育体系。以中国为例,目前近600所高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法研究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2007年该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学界甚至对传统的"新闻法"、"新闻传播法"等概念本身提出商榷就是最好的佐证。例如,有学者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传播模式改变,"新闻  相似文献   

18.
胡智锋  刘俊 《新闻大学》2020,(2):44-54,120,121
新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改革开放之前,以配合意识形态宣传为主导;(2)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前后,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开放化的面貌;(3)21世纪以来,进入本土化、多元化、前沿化发展的快车道。在未来,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突破,需要在建构"新闻传播学"和"中国新闻传播学"两个主体性方面,打开学科的发展思路:(1)从建构"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角度讲,需要注意"无"和"有"、"非独立"和"独立"、"非成熟"和"成熟"的三大问题;(2)从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角度讲,需要注意本土实践的独特性、国情的独特性和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作为一个兼具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特质的交叉学科,它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可以改变以汉语为单一载体的传统新闻传播史格局,也可以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新闻传播事业提供更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12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作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79-2006年)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2001-2005年)的发表和被引情况状况的研究,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现状,以求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评估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