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然而,当前出版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所做出的反应、体现出的适应力却是不明显的.当然,出版业属于相对垄断行业.仍然具有发展的相对优势,但同时,出版业顽固的计划经济属性、大部分从业人员相对滞后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业普遍存在的同质化又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中国出版业的无形资产辨析●宋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中国出版业大张旗鼓地提出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也是近十年来的事情,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实践还是相对滞后的。出版业在改革发展中尽管已采取了若干保护、培育无形资产的实际举措,但仍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我国目前相对过高的图书价格入手,通过调查、研究出版业的现状和管理规制,探讨出版业由于经济体制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指出造成书价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市场垄断和政府部门相关规制漏洞,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对策,使出版业通过良性竞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入WTO后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型出版集团的呼唤,在中国出版业内已是人人皆知,而面向21世纪中国经济稳健、成熟的发展姿态“及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育、发展的前景预期,使得中国出版业产生大型集团成为可艟。出版业固然由于自身范围特点而有着相对的独立性、特异性,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亦决不可能超然自置于全局之外。因此,大型出版集团的产生又有其必然性。而21世纪国际大市场的逐步形成,使得这种必然性更为迫切。因而,改变原有。规模不大不小,利润不多不少,日子不坏不好”的那种全而不强的状况乃是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处在转型升级期的国内出版业来说,借鉴他国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式方法,是出版业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出版业培训教育服务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本文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为实例分析美国出版业培训教育服务的发展背景和特点,以供国内出版业参考.  相似文献   

6.
出版队伍素质建设李世琦新时用以来,我国的出版业迅猛发展。由于出版业发展过快,出版队伍特别是骨干力量的培养相对薄弱,管理滞后,出版队伍素质与事业发展严盖地不适应。1.出版队伍的青黄不接据统计,1981年至今,全国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在10多年的时间就翻了一...  相似文献   

7.
出版业内人员普遍承认两个事实:第一,教材教辅是我国出版业的根基和支撑;第二,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未来。把二者结合起来看,教材教辅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对我国出版业发展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我国的教材教辅出版业当中,中小学教辅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以其作为教材教辅在数字出版领域发展的分析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将成为国际间竞争的焦点。面对加入WTO的形势,中国出版业也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人才是竞争的根本,没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出版业将无法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但目前我国出版业人才队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人才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出版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人才分布不均衡,出版单位人才比例相对较高,印刷、发行单位人才缺乏。②人才总体质量还不够高,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比例偏低,尤其是既懂得出版专业知识又懂市…  相似文献   

9.
陆颖 《现代出版》2013,(2):14-18
我国出版业属于完全的政府垄断市场型产业,其基本特点是:平均利润率相对较高,但产业集中率和效率较低,从而制约了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了能够真正做大、做强,出版业需要突破当下仍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国改革的渐进性及出版业的具体情况,出版产业类型最可能由当前完全的政府垄断市场型变迁到国有出版企业主导的垄断竞争市场型。  相似文献   

10.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传统出版业进入新时代。文章从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出版业的应用分析出发,对人工智能与传统出版业相融合的应用现状、应用探索等做出具体分析。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新平台——出版产业大脑的建设,以实现出版产业的创新产出和转型发展,推动出版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百义 《中国编辑》2005,(6):26-28,31
畅销书在中国大陆图书市场的现状 中国出版业畅销书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时,中国出版业已经从10年前简单的增加图书品种、市场扩容发展到全面的市场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单本图书销量锐减,库存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图书市场的相对饱和、读者阅读倾向个性化的趋势。于是.面对现实,出版社由过去的重编辑向重发行过渡,市场营销开始进入中国的出版业。随着目标市场的不断细分,出版社有目的地、深度开发适合一定读者群的畅销书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两者融合能够催生出版业新业态、延伸出版产业链。文章在构建两者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TSCS法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市场机制等是驱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动力;科技创新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科技创新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较大推动作用,形成了共融共通的“双螺旋”上升态势;二者耦合协调度持续增长,但是整体偏低,呈现从中度失调到边缘协调的动态特征;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受教育程度、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显著影响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而全民阅读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也是出版业的发祥地,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的出版业相对落后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事业再次获得了飞速发展,到目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业有着无纸化、超文本、互动性与开放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在我国目前的出版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相对较大,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面对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数字出版应该将跨媒体化、全媒体化与联合化出版等作为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并依靠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国家的严格管制以及市场对其的有效管理等途径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条件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出版深度融合为出版业擎画了新蓝图,使出版业迈向了新阶段。然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平台全媒体化进程较慢、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出版业的转型发展。对此,优化人才队伍、整合传播平台、创新传播内容形式成为出版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出版待业中,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音像电子出版业优势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服务大局、传播化信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化生活等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音像电子出版业已成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闻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从目前情况看,音像电子出版业发展还存有不足,主要是音像电子出版物占有出版物市场的份额比较低,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经不起风浪,发展速度还不快,从市场发展角度讲,还有更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这些问题和不足,在不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健康发展,音像电子出版业面临着十分明显的困境,因此,加快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已在为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如何搞好正版物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面临加入WTO,音像电子出版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改进音像电子出版工和,加快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出版业的迅速发展,作为中国出版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出版业,自身实力得到迅速提升,呈现出产业化初期的形态,表现出三个特征。其一,教育出版业正处于产业化生命周期的新兴阶段。其二,就全国教育出版业来说,其产品集中度还相当低,目前还没有一家教育出版社的产品能够相对集中地垄断市场。这说明,教育出版业还未经历过充分市场竞争。其三,从教育出版业行业利润水平看,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市场利润。毋庸置疑,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的教育出版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面对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的。教育出版业由于专业分工的特殊性,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出版业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为我国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党与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我国传统出版业却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境界,面对强势的新媒体,以我国传统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做出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版业已打破纸介质图书一统天下的局面,音像出版业、电子出版业和网络出版业等正在蓬勃兴起。多种形态出版物的面世,为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大提升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为当今出版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出版形态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肖冉  李晓芳 《新闻世界》2014,(8):320-321
自助出版作为出版业新兴的发展形态,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已然成为国外出版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国内自助出版的发展却相对缓慢,这是与我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国内出版业的行情密切相关的,在我国自助出版需结合国内的国情和行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