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形意拳传承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记忆重塑增加形意拳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通过“见人见拳见生活”的价值重构扩大形意拳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通过“见众见智见和谐”的秩序重建规范形意拳传承中的理念与行为。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为形意拳搭建起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形意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形意拳能够从明末清初传承与发展至今,必定具有其内在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外在的相对独特的技术体系,与此同时也须具备相对符合社会期望的拳种诉求。文章从传说、事件、经验三个历史维度对形意拳的历史发展做了初步梳理,认为形意拳的历史发展基于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在转向,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其传承发展所需的社会认同、武林认同以及武术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张金涛 《武当》2023,(1):27-28
<正>形意拳是中国的四大名拳之一,和少林拳、八卦掌、太极拳在武术界并驾齐驱。近代形意拳技击高手人才辈出,如“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云深先生、“单刀”李存义先生、“铁脚佛”尚云祥先生等。尚云祥先生从学于李存义先生,得郭云深先生衣钵,继承了郭先生的“半步崩拳”“大杆子”“丹田气打”三绝技,在河北派形意拳基础上悟而有化,其教授的形意拳源于河北派形意拳,而又不同于河北派和山西派的练法,被武术界尊称为“尚派形意拳”。民国初年,李存义先生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曾设下百天擂台,邀请天下英雄豪杰参加打擂,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对山西形意拳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阐述其发展历史,剖析形意拳的传承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文化社会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推动山西形意拳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其传承方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异化,主要表现为血缘传承、师徒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血缘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根基,其他方式均是传统武术传承的因势异化.宗族、宗法制度下的人伦道德贯穿了传统武术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面临传统武术日益消亡的今天,加大武术师徒传承,才有可能使这种身体化的技艺精髓成为中华民族活的记忆和赖以追寻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6.
形意拳自清末"神拳"李能然(李洛能)在晋冀两地广传后,便分为山西、河北两大派系。山西派以车毅斋、宋世荣、宋世德为代表;河北派以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为代表。在山西派形意拳中,宋世荣、宋世德所创传的"宋氏形意拳",以其内功精深、发劲独特、盘根冲空的独特魅力而雄秀拳界,享誉武林。宋世荣、宋世德昆仲为"宋氏形意拳"的开派宗师,即武界所称老  相似文献   

7.
车星辰 《武当》2008,(6):54-55
形意拳自清末“神拳”李能然(李洛能)在晋冀两地广传后,便分为山西、河北两大派系。山西派以车毅斋、宋世荣、宋世德为代表,河北派以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为代表。在山西派形意拳中,宋世荣、宋世德所创传的宋氏形意拳,以其内功精深、发劲独特、盘根冲空的独特魅力而雄秀拳界,享誉武林。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口述整理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梳理分析了近代以来形意拳的发展脉络,从其发源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武术模式、组织形式、发展现状以及传承中出现的不良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形意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其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发展地方特色上有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龚建新 《中华武术》2004,(10):36-38
和刘俊峰先生相识是在六年前的河北深州。那一年的秋天,全国形意拳理论研讨会在形意拳的故乡河北深州举行,刘俊峰先生作为嘉宾出席了大会。会议期间,刘俊峰的发言和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演练的形意拳,步伐迅疾,爆发力强,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与会的形意拳行家说,他表演的是尚氏形意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分析晋商文化对山西形意拳文化传承与制度构建的影响,结果认为:晋商文化是形意拳发展、创新的母体文化,经晋商文化诠释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成了形意拳传承与管理的文化底蕴,晋商文化的商业性、创新性、本土性等促进了形意拳传承的制度建设.这些研究对现代形意拳的传承与开发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武术派别的形成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扬弃和发展的过程。心(形)意拳被列入中国四大名拳之一,与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拳相当,但让人们叹惋的是形意拳的根戴氏心意拳被形意的光芒所覆盖,日渐脱离人们的眼线,不为人们所了解。进一步挖掘并整理戴氏心意拳使之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传承,显得迫切重要。通过研究得出:政府的大力推广与支持是戴氏心意拳发展的坚强后盾,观念的更新是其发展的前提。戴氏要走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大众健身模式,产业化、市场化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形意拳被列为中国四大拳种,与少林拳、八卦拳、太极拳齐名.但令人惋惜的是作为形意拳的起源戴氏心意拳却渐渐的淡出众人的视野,不为众人所知.虽然众多学者都深入研究过心意拳与形意拳的渊源,可是却没有多少学者谈及戴氏心意拳的发展.虽然政府对祁县戴氏心意拳纳入非物质文化,但他的推广却不是很理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对山西省戴氏心意拳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通过对心意拳的历史传承、拳术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传统形意拳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透视出传统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是在“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制约下所形成的,并在长期而系统的功法、套路、对抗等训练和实战中,将其内化为习者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最终在日常生活方式上体现出“贵和尚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形意拳有关内容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形意拳有关基本理论和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初步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理论与形意拳的有关基本理论之间有很多共同点。结论:形意拳之五行,即劈、崩、钻、炮、横五拳相生相克,正是这种生克乘侮的阴阳五行理论指导并演变出了博大精深的形意拳文化。  相似文献   

15.
形意拳历来以刚猛粗扩、实战性强著称,随着时代发展,形意大师布学宽提出的形意拳柔化教学思想被逐漸认同。本文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结合形意拳自身特点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形意拳柔性思想下的教学理念,为形意拳由竞技拳转变为健身拳、文化拳的柔性思想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形意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研究,旨在将传统形意拳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别开来,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形意拳文化精华融入当代形意拳实践活动当中,使形意拳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祁家通背拳是一门优秀的传统拳术,其发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文章对祁家通背拳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以探寻其文化价值。研究发现:祁家通背拳在其发展过程身受着中国传统的兵家思想、美学文化与"三冀文化"的影响,同时其自身也具备了传统的武德文化思想。传统文化寄寓于祁家通背拳之中,同时祁家通背拳又是这些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形意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拳理拳法上,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技击内容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拳法上以形取意、意自形生为主要特点。以徒手搏击和器械攻防格斗为一体,以及内外结合、锻炼人内在的精、气、神、意、劲为宗旨。同时在拳理拳法中蕴藏着"天人合一"及祖国医学中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重中之重.以往多次全民体质健康调查显示,农民是体育运动的“弱势群体”,所以在新农村开展适合的体育运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重点分析形意拳的各种特点,及其在山西开展优势的剖析,并进一步分析形意拳在山西新农村开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逻辑分析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对形意拳桩功训练以及对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找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和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的相同之处,进而总结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对提高人体核心区稳定性的现代运动训练价值,即主要表现为:形意拳桩功训练注重动作的准确性而非是动作的强度、心意拳桩功训练时注重以腹式呼吸的协调配合、形意拳训练过程中要求人体核心区保持高度的刚体性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