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现行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二章中水的对流演示实验,是一个比较难做的实验。其主要原因在于烧瓶内的高锰酸钾容易溶解,实验中往往来不及看清楚实验现象,整瓶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了。有一些教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如:使用橡胶粒来代替高锰酸钾;使用铝箔和甘油来代替高锰酸钾和水;采用冷水热水对流等等。我们所设计的“水的对流演示仪”,较好地解决了演示中的一些问题。现介绍如下。演示仪包括500ml烧怀一只,无色可乐瓶一个,内  相似文献   

2.
一、“对流”演示实验的改进 初三物理第二章关于对流的演示实验,课本介绍的方法虽然可行,但由于高锰酸钾极易溶于水,把它放入烧瓶后,晶粒下降过程中很快就染脏清水,并且在加热时会加快高锰酸钾的溶解,不易看出紫色溶液的“一股股细流”上升。对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3.
头发的妙用     
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在图2—16演示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得快;不容易观察到水的对流的形成,更不能反复地演示此实验.在实践中我用头发代替高锰酸钾做实验,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取少量干净头发,每根剪成数段,每段长不大于1毫米,然后放入装有冷水的烧瓶中,摇动烧瓶使大部分头发屑沉入瓶底,再用酒精灯的小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48页的“对流”演示实验,是把装有冷水的烧瓶悬空架在铁架台上。水静止后投入一些高锰酸钾的晶粒,使它沉到水底。用酒精灯的小火在烧瓶的下面对准晶粒加热,我们会看到,晶粒周围的紫红色液体向上升形成一股股细流。然后又沿着瓶的边缘流回瓶底。不一会,整瓶水都成了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这个实验的效果较为明显,是可以成功的。但是在烧瓶中加入高  相似文献   

5.
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是使学生理解坚硬物体受力形变的关键一环,高中物理课本中介绍的装置效果不明显,可见度太小。,笔者作了如下的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演示实验效果。1.器材及制作取一只中号烧瓶及一个能塞紧烧瓶的橡皮塞子,一枚医用针头;用针头反穿过橡皮塞子的中心轴线,  相似文献   

6.
在热学中有个演示实验:烧瓶中的水沸腾后,将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可以看到水再次沸腾.  相似文献   

7.
一、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演示实验需要创造性地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做好演示实验的改进工作.如中学物理课本第一册图11-4,“鸡蛋将怎样?为什么?”的演示实验可以改进为:把广口瓶换成150ml平底烧瓶,把去壳的熟鸡蛋换成去壳的熟鹌鹑蛋,演示时把一端浸过酒精棉的铁丝点燃后迅速插入烧瓶中,  相似文献   

8.
1 水的对流 做水的对流实验,往盛水烧瓶中投入高锰 酸钾晶粒时,未对烧瓶加热,水就有些显紫红 色,影响了实验效果。若用打字蜡纸的衬纸将 高锰酸钾晶粒包住,外缠些铁丝以利下沉。这 样处理后,就无上述现象出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对流”一节,为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液体的对流过程,课本上采用“把高锰酸钾晶粒放入装有冷水的烧瓶中,使它沉到瓶底,然后用酒精灯小火在烧瓶下面对准高猛酸钾晶粒加热”的方法。课本上讲“会看到紫红色的溶液向上升,再沿烧瓶的边缘沉到瓶底”。很显然这是通过观察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的流动过程来说明水的对流过程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用上述方法实验时,当把高锰酸钾晶粒(不管大粒还是小粒,而实验室中一般存放的是小粒)刚放入冷水中时,整个烧瓶中的水瞬时变成紫红色,小粒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但由于烧瓶中的水已变成紫红色,也看不到课本上所描述的“晶粒周围紫红色的溶液向上升起,形成一股股细流,然后又沿着烧瓶边缘流回瓶底”的现象,更不用说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热学中,讲到“沸点要随液面上的气压而改变”时,课本中介绍了一个演示实验:在烧瓶中抽出些空气,将看到低于100℃的水也会沸腾,从而说明在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而好多老师,在此基础上往往对这实验加以扩充,即再演示一下,往烧瓶中打气,原来沸腾的水立即停止沸腾这一现象,从而说明在气压增加时,液体的沸点就要升高.却不知,后一实验存在着模糊观念.譬如学生提出,瓶中水停止沸腾,是因为打进瓶中的是“冷空气”,它要从水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一开始就是一个这样的演示实验: 演示 1.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不会停止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 结论:又继续沸腾起来.  相似文献   

12.
家庭实验室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日本作家高桥秀树建了个“家庭实验室”,他经常在家中带着儿子一起做实验。父子俩拆过自行车、安装过小马达,每一次实验成功,他们都会无比兴奋。父子俩还曾按照儿子的课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加热烧瓶,等烧瓶里的水沸腾后盖上盖子,然后将烧瓶底部浸入冷水中,烧瓶里的水停止沸腾就马上用冷水从烧瓶顶上浇下来,看看烧瓶里的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课本里附有解释的正确答案是:水会再次沸腾。在试验上,当水再次沸腾的瞬间,高桥秀树看到了儿子脸上又惊又喜的表情。捉知了和买食品大石寿美惠小时候是远近闻名的“捉虫…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导入法。例如,教“热胀冷缩”时,先演示“热喷泉”实验。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瓶口塞有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喷出,就像喷泉一样。教师演示完毕,要求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会从瓶里喷出来?学生看了实验十...  相似文献   

14.
现行初三物理课本第79页水的降压沸腾的实验装置是用烧瓶、抽气筒和细管组成,实验演示时细管与瓶橡皮塞,橡皮塞与烧瓶口之间连接密封比较困难;整个装置又不便在课间移动,可见度比较小。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医用注射器(50毫升)和小橡皮帽,进行演示,简单易做,且效果很好。现介绍下: 用一只50毫升注射器,找一只眼药水瓶小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个演示实验是这样描述的: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又沸腾了。  相似文献   

16.
家庭实验室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日本作家高桥秀树建了个"家庭实验室",他经常在家中带着儿子一起做实验。父子俩拆过自行车,安装过小马达,每一次实验成功,他们都会无比兴奋。父子俩还曾按照儿子的课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加热烧瓶,等烧瓶里的水沸腾后盖上盖子,然后将烧瓶底部浸入冷水中,烧瓶里的水停止沸腾就马上用冷水从烧瓶顶上浇下来,看看烧瓶里的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课本里附有解释的正确答案是:水会再次沸腾。在试验中,当水再次沸腾的瞬间,高桥秀树看到了儿子脸上又惊又喜的表情。捉知了和买食品大石寿美惠小时候是远近闻名的"捉虫女王",她一天最多曾捉过101只蝉。现在,她又将这门"技艺"传授给了小女儿小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1册(必修)中氯化氢喷泉实验的装置如甲图,在此实验装置中,利用胶管向内挤压水,使一部分氯化氢气体溶解于少量水中,烧瓶中形成负压,此时松开十字夹,使烧杯中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如果用此法做喷泉实验,失败的概率很大,因为压缩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很难成功,现提出两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种气体性质实验演示器浙江省德清县第一中学(313200)李熙平一、证明氯化氢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此实验常因收集氯化氢的烧瓶不干燥或空气潮湿而失败。现改用氯化铵和浓硫酸为反应物。实验时在氯化铵瓶中加入少量水,利用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可使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第二册p.33气体的热膨胀演示实验,直观、明显,但缺陷是水柱不易控制。对此,笔者作了如下改进。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将一内径3~4毫米的玻璃管弯成U形,用橡皮塞和200毫升的平底烧瓶紧密相连。 [演示步骤] 课前在一个烧杯中放适量带红色的水,U型玻璃管一端能侵入水中约10毫米,用手握住烧瓶,将玻璃管离开水面,对烧瓶里空气加热约1分钟,从烧瓶中排出一部分空气,再将烧瓶放回图示位  相似文献   

20.
1996年福州市部分中学初中毕业考试物理试题中有一道取自课本演示实验的试题。解答情况却出奇的差。题目是这样的:如附图所示,烧瓶中的水停止沸腾后,向外拉注射器,看到的现象是(A)_,实验表时(B_)。我们从一万多份试卷中有代表性地抽取了300份作统计分析,再从代表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