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推出这个个人专栏之前,作者和编者都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毕竟,就我们所知,一个并不出名的一线普通小学教师在国家级报刊上开设个人专栏,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其实,在编者看来,这个可贵的第一次,完全是作者厚积薄发的成果,是一种瓜熟蒂落的机缘——机遇只降临在有准备的人的头上,在成长网上,作者在《教师手记》分坛里的随笔集《缘缘琐忆》已经有数万字之多,作者的一些美文也已经散见于各报刊。这个专栏,是作者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热爱生命的结果,是作者牺牲了无数宝贵的睡眠时间勤奋思考、勤奋笔耕的结果。为专栏做准备,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工作。除了对文章再做细致的修改外,另一项更重要的工作,是从作者的大量作品中理出一条较为明晰的主线——因为是专栏、文章之间应该有或隐或显的逻辑关系。大致拟出三条主线,一条是作者对于教育的思考;一条是作者关于学生的个案式的记录;一条是作者对于教育教学行为的记录。有没有必要只取其中一条主线,或者取几条主线然后在命题和编排上加以区别,让读者一目了然?经过反复斟酌,我们决定,不要因为形式约束了内容,就像作者写作时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一样,专栏完全可以按照一种随意的方式进行。如果说主线,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享受教育、享受孩子的情感和思想,不就是这个专栏最突出的主线吗? 那么,就让读者随着作者自由的笔,一起品味作者和中国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苦涩和甘甜吧! 和作者一样工作在一线的普通教师们,和作者一样全心全意为孩子的普通家长们,也等着你们在杂志上开个人专栏。  相似文献   

2.
杨静芝 《学语文》2014,(2):13-13
正一、关注作者,深入了解写作背景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个人境遇与时代命运结合的产物,所以在每位作者的笔下都有着自己性格特征、命运遭际、思想见解和时代风物的投影,因此在进入正文的学习之前适当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一  相似文献   

3.
学报要生存和发展,作者和编辑两者缺一不可。在编辑活动中,笔者认为建立编辑与作者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一是要尊重作者、依靠作者;二是要了解作者、当好参谋;三是要虚心向作者学习,热情为作者服务。  相似文献   

4.
时代是作者的大舞台,作者是舞台上的演员,作品是演员的独自,因此,时代、作者、作品具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应该联系起来,将作品置于时代现实社会中,置于作者的感情世界中,综合分析品味。一、在时代与作者情感中品味作品的好处(一)能了解时代对作者的影响。作者生活在时代环境中,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作者,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就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充分理解了时代环境对作者的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不难了。不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就不能真正读懂鲁  相似文献   

5.
加强学报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都有一个了解和熟悉各自对象的特殊心理过程。以选择最佳的方案和措施,以便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或预定的目标。编辑工作的对象,一是读者,二者作者,熟悉了解读者和作者,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探索和研究,不仅是编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办好刊物的一个重要条件,下面试从探索作者心理方面着手,谈谈如何加强学报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作者与编辑应该是知心朋友,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促进,紧密联系,如果说作者是舞台上的演员,那么编辑就象导演,作者依靠编辑把自己的作品交给社会,编辑又依靠作者为自己…  相似文献   

6.
《小狗包弟》是一篇冲击心灵,洗涤灵魂的文章,是一篇需要安静地用心去感悟的文章。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情况,更表现作者心中难以消去的伤痛和作者内心的歉疚和忏悔之情。为了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巴金写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伟大人格,我特采用听录音的方式教授本文。  相似文献   

7.
隐含读者与隐含作者和谐一致,一个代替作者说话,一个从读者出发,作者赋予了读者全部的阅读涵义;隐含读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读者形象,它完全接受隐含作者的意识形态,而现实读者最成功的阅读就是能成为文本中的隐含读者。  相似文献   

8.
梁哲英 《广西教育》2012,(18):61+64-61,64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血凝聚的精华,是作者独特生活底蕴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寻。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法朗士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灵魂的探险。”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独特体验,经历心灵的一次探险。这种体验和探险,离不开师生对文学作品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培养和建设稳定的作者队伍是提高学报质量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作者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由编辑部和学校共同承担。通过制定激励措施 ,激发教师的创作积极性 ,引导作者向学报的要求靠拢 ,加强对个别作者的指导和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建设校内作者队伍 ;建立立体网络 ,多向交流 ,建设校外作者队伍 ;在开通各种渠道 ,认识和发现学报所需要的作者的基础上建设特约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10.
《藤野先生》一文闪烁着作者爱国的思想火花。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也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与他的“反清思想”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仙台医专给自己的“优待“,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匿名信和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极为愤慨的情绪;作者最终“弃医从文”,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论中的作者论有主体性作者论、超主体性作者论和非主体性作者论几种主要形态。主体性作者论将作者本人的才能、情感、意志、生活经历和体验等看作其创作的支配性因素,典型代表有天才论、传记批评、情感论、直觉论以及体验论等;超主体性作者论则认为作者受到了外在于他或他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支配,比如神、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等;非主体性作者论主要认为主体是一种语言的建构,受语言的支配,文本书写是一种语言的编织。  相似文献   

13.
艺副刊是校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学生作者是文艺副刊的骨干力量。建设一支广泛可靠、素质过硬的学生作者队伍 ,是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所谓"观点",指的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肯定或否  相似文献   

15.
正一、合理解读文本1.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在提出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强调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都是作者心路历程的一种客观反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隐含着的意思,如何认识作者心路历程的客观反映,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要下工夫做的。  相似文献   

17.
《北京成人教育》编辑部:尊敬的同志们,记得你们就刊物与作者、读者的关系问题说过一句很好的话:“相辅相成”。确实如此,“没有作者和读者就没有刊物,没有刊物也就没有作者和读者。作者和读者是观察的眼睛,是思索的大脑,而刊物本身,则主要是喉舌和嘴巴,是大家  相似文献   

18.
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背景。这里所说的背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的小环境,包括作者的生活体验、经历以及作者的艺术风格等。一个作者,他生活在某个时代,就一定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结晶。尤其是文学作品,它的意境必然打上时代的鲜明印记,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写作时的思想状况,是理解诗词意义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通过背景去读诗解意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另外,大凡艺术上…  相似文献   

19.
过去一年,广大读者和作者对本刊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一批老专家给了我们无私、全面、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涌现了一批思想活跃的年青作者,为刊物增添了生气,在此谨表衷心感谢,并热忱希望更多的读者和作者继续支持、关心本刊,欢迎指导和批评.  相似文献   

20.
文本教学中,我们对作者的处理比较随意:有浓墨重彩的年谱式;有随意选取一鳞半爪式;有些老师则干脆让作者退隐,将作者抛在一边……种种情况,不一而足。一、文本教学中作者介绍的必要性从文本阅读来说,不了解作者就无法理解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对作者的介绍就完全有必要,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伟大的作品都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文本和其生活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作者借用比兴和象征手法将其情感一隐三藏,我们必须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