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行间覆膜栽培方式是大豆获得高产、高效行之有效的措施,经田间调查,可比裸地栽培提高产量25%左右,亩增效益50元左右,尤其在偏旱的年份增产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可因地制宜扩大推广。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油作物之一。采用行间覆膜栽培方式是大豆获得高产、高效行之有效的措施,经田间调查,可比裸地栽培提高产量25%左右,亩增效益50元左右,尤其在偏早的年份增产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可因地制宜扩大推广。  相似文献   

3.
日光温室辣椒施钾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月梅 《青海科技》2006,13(1):30-3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温室栽培条件下不同施钾水平对辣椒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入纯N 418.5 kg.hm-2、P2O5 276 kg.hm-2基础上,施K2O 45~180 kg.hm-2,可明显促进辣椒产量的增加,增幅为5.1%~25.5%,以施K2O 90kg.hm-2增产幅度最高,增产达18.87t.hm-2。施钾后辣椒单株果数、果长和茎粗均较对照有所增加,最高增幅分别为120.0%、9.04%、12.07%。日光温室辣椒最佳施K2O量为45~90kg.hm-2。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冬小麦的经济合理施肥。在以施微肥为肥底的基础上,各施肥处理均比对照有显著增产效果,增产率达0.27%~17.84%。不同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也都有所增加。但施肥量过大,易引起小麦倒伏。在该试验条件下,产量模型为y=-3.3009x2+29.297x+463.43(R2=0.9847**),最高产量(598.32kg/亩)的施肥量为45.7kg/亩,经济合理施肥量为40.1kg/亩,施肥利润为687.1元/亩。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用5种覆土厚度和3种控湿方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棚间进行大球盖菇栽培试验,总结出适合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棚间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佳方式。结果表明:培养基采用当地野草50%、玉米芯25%、木腐菌菌糠15%、麦麸5%、豆粕4%、白灰1%,采用人工促进栽培料增温发酵法。设置宽度70cm,厚度30cm~35cm梯形畦床,覆土厚度1.5cm,行距10cm,株距2cm~3cm,品字形播种,平均播种量2.2kg/m~2,以及使用遮阳网覆盖,棚间温度控制在25℃~28℃,湿度控制在85%~90%的棚间管理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粉垄耕作模式结合浅埋滴灌脱碱排碱措施对通辽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及玉米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探索苏打盐碱耕地科学的耕作模式,笔者设置了粉垄耕作试验,以旋耕为对照,对播种前、苗期、收获后3个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及pH、EC、总盐指标变化和玉米农艺性状指标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粉垄耕作处理在20 cm~40 cm、40 cm~60 cm、60 cm~80 cm、80 cm~100 cm土层间,土壤含水率相比播种前分别增加了3.89%、11.11%、14.39%、15.53%;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5.51%、3.7%、6.45%、9.39%。降低了0~5 cm、5 cm~10 cm、10 cm~20 cm、20 cm~40 cm土层间的土壤EC值及pH值。收获后0~5 cm、5 cm~10 cm、10 cm~20 cm、40 cm~60 cm、60 cm~80 cm、80 cm~100 cm全盐量较对照降低了28.1%、14.1%、1.6%、8.7%、17.1%、15.3%。亩产达到878.6 kg,较对照增产29.5%。综合研究区土壤、自然条件现状,可采用粉垄耕作模式,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大众科技》2008,(1):4-4
长期以来,我国化肥利用率低、流失严重的问题不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带来水体蓝藻疯长、食物污染,威胁人畜安全。中科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出的氮肥控失技术在巢湖水域经过近两年大规模生产实验后,效果良好。与传统化肥相比,“控失”化肥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20%以上;所有试验点平均增产14.2%。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商品有机肥不同用量对青稞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冬青1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冬青18号的单穗粒数、穗粒重、秸秆重、穗长、千粒重和亩产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亩施有机肥不同用量对冬青18号亩产由高到低依次为500kg400kg600kg300kg700kg200kg,比对照依次增产26.85%、20.84%、14.85%、11.29%、10.94%和7.59%.综合分析可得,在本试验条件下,亩施有机肥用量为500kg时,冬青18号各农艺性状最好,该研究将对冬青18号种植区青稞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旱地小麦生育期降水少且利用效率低、产量低而不稳、比较效益低等生产实际问题,山西农业大学旱作栽培与生理团队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多年大田试验,研究探墒沟播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利用、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探墒沟播技术可增加旱地小麦越冬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5~18 mm、拔节期3~13 mm,降低了越冬-拔节土壤耗水量,显著增加了拔节-开花、开花-成熟耗水量;显著增加了穗长、小穗数,显著提高了穗数27万~36万/hm2,穗粒数3.1~3.5粒,千粒重1.5~3.0 g,提高产量14%~17%、水分利用效率12%~16%、氮肥偏生产力16%~17%.该技术减少总投入300元/hm2,增加总收入1554元/hm2,增加经济效益1854元/hm2.总之,旱地小麦探墒沟播技术有利于蓄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促进穗部发育,优化产量构成,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一)Ⅱ优162 四川省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Ⅱ—32AX蜀恢162育成。适于海拔600米以下一季中稻区或作晚稻种植。1997年通过四川省审定。该组合已示范种植800万亩以上。 亚种间重穗型,属中稻迟熟组合,具产量高,米质优,农艺性状好,抗稻瘟病,适应推广特点。全生育期149天;株高120厘米,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亩有效穗15—17万,穗着粒数200粒,结实率80%,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梯度耕宇牌生物发酵肥在温室番茄上应用肥效试验,测定番茄作物经济产量.确定肥料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耕宇牌生物发酵肥对蔬菜作物番茄产量有明显影响,亩施耕宇牌生物发酵肥30kg、40kg、50kg,与不施肥空白对照相比,番茄增产率分别为12.3%、24.2%、33.7%,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增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梯度“测施宝”掺混肥在马铃薯上应用肥效试验,观察马铃著作物生长发育情况,测定作物经济产量,确定肥料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测施宝”掺混肥对马铃薯作物株高、叶色、生育期有一定影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马铃薯株高增高、叶色变深、生育期延长3d~10d;与不施肥空白对照相比,马铃薯亩施“测施宝”掺混肥20kg、30kg、40kg,增产率分别为35.9%、54.8%、78.9%,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增加,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油菜基因型小孢子衍生植株倍性水平差异以及秋水仙碱处理对相应植株结实性能影响,本研究利用三个遗传背景各不相同的F1杂交组合,通过小孢子培养产生再生小苗,经FCM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染色体的倍性水平;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性地对再生苗进行秋水仙碱加倍处理,分析不同染色体倍性间加倍率和结实性差异.结果表明:倍性水平显示二倍体的再生苗(自然加倍)约占总数的20%~28%,其中60%~80%可发育成正常二倍体植株,故不需要再行加倍处理;倍性为嵌合体的再生苗占45%~60%,未加倍处理平均仅7%植株可长成结荚正常的二倍体,经加倍处理后结实株率平均可从40%提高到75%;根据植株的结实性分析,对相同基因型的角果性状来说,自然加倍产生的正常植株优于加倍处理后产生的二倍体,但秋水仙碱加倍处理明显促进嵌合体植株的角果发育,平均角果长度增加1.2 cm,角果粒数增多4粒左右.  相似文献   

14.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中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粮食安全压力是当前全世界特别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粮食安全压力的基础是提高粮食总产,粮食总产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共同决定的,而在中国由于耕地面积的限制,粮食总产的增加只能依靠单产的提高。化肥养分资源是粮食中的粮食,化肥在粮食单产增加中的贡献占到了50%,但是近年来由于地区间、农户地块间和氮磷钾养分间投入的不平衡,化肥养分的整体投入水平过高,以及忽视化肥养分以外土壤养分的变化、有机养分的补充和环境养分的贡献极大地限制了化肥养分增产效应的发挥,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化肥用量从64.9kg/hm^2增加到274kg/hm^2,而化肥偏生产力(作物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的比值)从42.1kg/kg逐渐下降到16.9kg/kg。加强国家层次的养分资源宏观管理,重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切实抓好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广和农化服务工作,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户的密切配合,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成为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升温明显,特别是西藏春季气温升高提早,物候提前。在此背景下,进行春青稞不同播期试验,结果发现,早播处理青稞生育期较长,产量比晚播的要高。在拉萨试验结果,早播的青稞均未出现青稞黄矮病,田间杂草明显较少,而晚播青稞的黄矮病等病害严重,杂草发生率较高,影响了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及产量等。研究结果发现,在拉萨和日喀则等地与传统播种期相比,春青稞提早播种10~15天产量优势明显。在避免晚霜危害的前提下,高原地区青稞适时早播,最好在土壤表层解冻5~7cm,耕地下层还在结冻时顶凌播种,可以防止黄矮病的发生、控制杂草,实现青稞明显增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密度、肥力对春青稞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以早熟春青稞品种‘藏青690’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6个不同处理下‘藏青690’冠层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该品种在低肥条件下产量最高,其群体冠层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叶片基角和开张角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冠层夹角较小,株高在103.62cm左右,穗长6.47~7.06cm,穗粒数在47.2~50.4粒,节间长度18.65~18.87cm,叶面积47.68~60.68cm~2,比叶重4.5~5.3mg/cm~2(2)‘藏青690’不耐肥,耐瘠薄土地(3)籽粒饱满程度对其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优质冬青稞新品种冬青17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通过优良品种间杂交选育,2010年4月通过审定,该品种属于高产、稳产偏早熟收获后可以复种和套种一季早熟作物,有着较高的推广前景。冬青17号品种原种繁育生产,两年面积达到7000亩,该项目起止年限为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第一年种植原种繁育田并复种、套种绿肥、园根等500亩,第二年继续推广原种繁育技术结合高产栽培及复种技术试验6500亩,主要在河谷农区藏东南湿润和半干旱农区繁殖推广,亩产保持在300~350公斤左右。比当地品种增产15%以上,培训县、乡(镇)村农民技术人员和科技明白人2000人(次)。  相似文献   

18.
对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3个自然居群连续3年直接统计落置柱头上的花粉量,其中 61.9%以上的柱头接受了花粉。每柱头上的平均花粉量为4.4~42.6粒,明显超过胚珠数2。授粉率是 结实率的6~8倍,鹅掌楸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由于花粉的限制。落置柱头的花粉几乎均可萌 发,少数花粉管穿过花柱道,经珠孔端进入胚囊,暗示花粉间存在着强烈的竞争。授粉率和柱头上的平 均花粉量与结实率呈正相关(R=0.77,R=0.69)。在柱头上人工授同株和异株的花粉,花粉管生长速 率看不出明显差异,到达胚珠的时间在48~60 h之间。花开花药未裂时柱头上落置较高比例的花粉, 由于先期到达柱头的花粉最有可能受精,表明鹅掌楸有异交为主的繁育系统。人工处理包括套袋、套网、去除花被片,其结实率大大降低,而去雄后的结实率接近自然传粉结实率支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