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和贡献表现在:它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治路线,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批判了"两个凡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其历史地位和意义表现在: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继1949年"站"起来之后,"富"起来的新起点;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点等。  相似文献   

2.
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璀璨耀目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为了确保会议胜利召开,此次会议对危害颇深的“左”倾路线,只批判了其军事问题,而未涉及其政治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更好解决军事问题的需要;二是许多高级干部没有认识到政治路线错误;三是出于党内斗争策略考虑.  相似文献   

3.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不仅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而且在政治路线上,实际上也部分地解决了统战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遵义会议为分水岭,之前之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无论从政策的角度,还是具体实践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遵义会议后,党的统战工作逐渐与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会议.会议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易>作为社会政治哲学,它是周王朝"敬德保民"政治路线的理论概括."德"是"天"的至善性,"敬德"就是"敬天",这是周王朝政治路线的理论依据;"保民"是周王朝政治路线的实践表征,"保民"是"敬德"的必然结果和具体表现."敬德"和"保民"是周王朝政治路线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理论基础,后者是实践表征."敬德保民"作为政治路线,就其历史意义看,积极性大于其消极性.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对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不仅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而且在政治路线上,实际上也部分地解决了民族理论与政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遵义会议为契机,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提高和进步.遵义会议后,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与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社会实际日趋结合,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处理当前民族问题也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八七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实现了由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的转变。但不能说它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从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看,它都未能完成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论遵义系列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一个系列会议,它是在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正确背景下召开的,遵义会议具体任务的完成是在扎西会议,其政治路线的转变是由瓦窑堡会议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八十一年(汉昭帝始元六年),西汉政府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会上,以政府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同来自各地的六十多名儒生,即“贤良”、“文学”,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这场儒法大论战,围绕汉武帝的政治路线及其理论基础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汉武帝的政治路线,是秦始皇以来的政治路线的继续和发展。这条路线,是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诸侯王割据势力,巩固封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路线。这条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法家学派的学说;而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诸侯王割据势力的倒退、复辟的政治路线,则是以儒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也将会引起一系列的变革.那么这种新的形势、这一系列的变革对我们高校的工作也将要产生很大的影响.高校的党组织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这是每个高校党务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一)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明确要求“必须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同党的中心任务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承的关系.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围绕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就顺利发展,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党的政治路线不正确,党的建设就受到挫折,党的事业就受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指引下做出的英明举措.这不但能够促进高校其  相似文献   

11.
1933年的张垣抗战,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以前,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将军冯玉祥共同筹划和组织的一次抗日活动。在王明第三次“左”倾路线的统治时期,中共在地方工作的同志,能认准形势,和冯玉祥先生及其影响下的爱国将干结成一条局部的国共合作性质的统一战线,促使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建立和张垣抗战的展开。但也同样由于中共党内“左”睡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解体和夫败。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对抗战时期日伪新民会的性质作了初步探讨,从它的政治纲领、反动职能和组织机构来说明它是一个政党组织,而不是什么“民众团体”或“民意机关”等;并从它的形式内容和人员组成等各方面来阐明它的奴化性、官办性、虚伪性、分布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同盟[1](以下简称民盟)是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与国共两党一起商讨抗日建国大事的政党[2]。作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建立的一个政党,其成立和发展有一个随着政治、社会环境变化而动态变革的过程,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少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问题作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在经济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从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系列的重要建议,重视"三农"问题,关心对外贸易工作,孕育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政治方面,探索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在文化方面,关心文艺和文化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分配体制改革、关心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党-国"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党-国"理论由"立党救国"、"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等三个历史和逻辑紧密相联的部分组成."立党救国"表明中国近代的政党首先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以党建国"反映出孙中山学外国、建我党,以我党、建我国,先党后国,党国同构的的政治思维."以党治国"无论在理论说明还是在制度设计上,尽管总有些改变,但在"革命"时期,革命党独占政权,党员独有或先有政治权利的本质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中,晋察冀的戏剧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民族解放为内容,以抗战为戏剧创作的题材,宣传党的抗战政策,把艺术的“组织和激励”功能寓于戏剧艺术这种“审美的形式”中,在创造、表演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特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占中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修建军事设施,作为南进基地。日本此举凸现了两群岛的战略价值及其对南海航线的意义。美国为首的盟军就多次在南海破坏日本交通线;《开罗宣言》未明确提到日占的两群岛为日后纷争埋下伏笔;侵占两群岛日军的投降问题也成了围绕两群岛展开的争执之一。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是中国与反法西斯盟国联系的主要门户。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空线、中印公路四条陆、空运输线,分别是中国在抗战不同阶段维持对外交通,获得外援和开展外贸的主要国际通道。昆明是这四条国际通道的枢纽。云南军民为开辟和维护这四条攸关抗战成败的战略通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前十年间,中德两国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德国政府内部,就对华和对日关系而言、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同中国合作;一派则视日本为未来战争中的盟友。日本全面侵华以后,德国远东政策的重心逐渐偏向日本,其在华利益服务从于它的欧洲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掩盖其侵略中国的本质,在文化上炮制了中国社会“停滞”论、中国文化“外铄”论等侵略理论。对此,以尹达、吕振羽和许立群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对日本的文化侵略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