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以往相比出现了复杂化、难度增加的特征。在新时期,高校应重视建设以下四种形态的校园文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题的校园“素质文化”;以师生职业发展为题的校园“和谐文化”;以“文化校园”为题的校园“创新文化”;以发展规划为题的校园“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2.
“战略”,最初为军事语,系指“作战的谋略”,“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发展战略一般指未来发展的重大的、全局性的谋略、筹划或谋划。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探讨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校园文化建设所应有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一种主体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有着明确的指向。校园文化的战略目标就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文华 《时代教育》2006,(12):24-24,3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的普及,高等院校“围墙”的屏障作用正在减弱或消失。大学再也不能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而应该走向社会,把开放作为自身发展的理念,更多的融入到社会文化建设中去,围绕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全方位素质的提高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增长点。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走向社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提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校园文化提升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高校承担教书育人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办学理念,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注重内涵建设,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从狭叉来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主体的发生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来讲,“校园文化”则是指校园文化主体(学生、教师、员工)在校园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其中物质文化包  相似文献   

6.
王建 《小学校长》2006,(6):23-24
近年来,我校坚持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建设紧密结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六种文化建设”,突出“一个目标”(培养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才),开展多层次、全方位、高品位、重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学风校风、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为广大师生知识的内化和高素质的养成发挥了导向功能,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文化潜移默化的特性决定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建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建构鲜明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文化生活、职业生活、技术生活、企业生活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徐玮 《农村教育》2007,(4):22-23
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如果缺乏校园文化,就如鲜花缺少水的滋润,枯槁而苍白,精神溃散,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的普及,高等院校“围墙”的屏障作用正在减弱或消失。大学再也不能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而应该走向社会,把开放作为自身发展的理念,更多的融入到社会文化建设中去,围绕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素质往往与校园文化的健康而发达有内在的联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使人“人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