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梅花拳     
梅花桩拳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老师讲:梅花拳创拳于西域昆仑山,系昆仑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种,留有百字圣语为传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击手法。过去,梅花桩是以家传方法在民间沿袭。到了明、清时代才在我国冀、鲁、豫一带逐渐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它有丰富多彩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并且步法奇巧、瞬息万变,同时以技击为主,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2.
好消息     
义和拳(义和团)即梅花拳的别称,这一点已得到史学家的一致认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梅花拳和义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关系,我查阅了许多有关历史资料,在印证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梅花拳即义和拳的同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被当今武术界推为对戳脚拳的形成创立有过杰出作为的近代武术家、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冯克善原来出自梅花拳门派。  相似文献   

3.
梅花拳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梅花拳的运动特点及拳理进行研究,并针对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梅花拳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菏泽市定陶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是著名的武术之乡。自古武风殊盛,流传有诸多的武术拳种,大都是少林、查拳、洪拳、炮拳、梅花拳等,而所谓为内家拳更是少之又少,大都是近十年才流传过来  相似文献   

5.
<正>梅花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同时也是有清一代在北方地区甚有影响的民间拳会组织。梅花拳,作为一个传承有源的拳种门派,历史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记述拳理技法的拳谱资料;然作为一个深受教门文化影响的拳会组织,其内部又衍传不少散发着民间宗教气息的经卷文献。下面,撷取1911年前的梅花拳谱及与武术有关的经卷稍作介绍。  相似文献   

6.
嵩山少林武术套路繁多,历代散失在民间很多,目前在寺内流传的有以下套路: 【1.拳术】 小洪拳、大洪拳(三节)、朝阳拳(四节)、观湖拳(一节)、炮拳(三节)、通臂拳(三节)、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节)、罗汉拳(五十四节)、心意  相似文献   

7.
相传梅花拳创始子孙武子,历史悠久。民国以后,河北冀州梅花拳名师曹振谱飘泊到开封,收徒授艺,成了梅花拳在中州大地发展的一支。 曹振谱是冀州城南大罗村人,跟大孔村孔继祥学武术。清朝末年,孔继祥到北京开万顺镖局,曹振谱又跟班学艺,勤学苦练,枪、刀、拳、棍无一不精。后来孔继祥病故,曹振谱继承师业,为镖局镖头。因他武艺高强,  相似文献   

8.
梅花通背拳     
曹广超 《精武》2008,(5):64-65
梅花通背拳,是丁太师爷和李锦祥师爷下传至梅花拳十五世传人到汉军先生和王丕征先生的。王丕征先生于民国年间曾用此拳在开封打擂勇夺第一,被誉为“花拳大王”。此拳手法紧凑,动作快速勇猛、力由脊发,  相似文献   

9.
央视体育频道的"武林大会"已经播出一段时间了,从"五祖拳"打到"梅花拳",再由"梅花拳"打到"开门八极拳",从目前的观众反映来看,武林大会无疑是成功的。笔者在和武术爱好者论及武林大会的时候,谈到一些令人疑惑的问题,写出来与"武林大会"的爱好者共勉。  相似文献   

10.
梅花拳"文场与武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等,对梅花拳“文场与武场”的体育文化内容、体育文化特征及两者辩证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梅花拳由文场与武场组成,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藉世代相传。它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修心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以“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为练武目的,最后上升到文功。文场是该拳派的领导核心,文场领导武场,文场是武场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1.
义和拳(义和团)即梅花拳的别称,这一点已得到史学家的一致认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梅花拳、义和拳的源流、关系,我查阅了许多有关历史资料,在印证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梅花拳即义和拳的同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被当今武术界推为对戳脚拳的形成创立有过杰出作为的近代武术家,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冯克善原来出自梅花拳门派。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呈的一通奏折《拿获唐胡子由》所附的《唐恒乐供单》称:“据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并不习教。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丙,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  相似文献   

12.
梅花拳是我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流行在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地区。梅花桩拳派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物质化、制度化、技术化和内涵化资源,都可供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梅花拳与其他拳派的最大区别,是拥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场组织,且以文场领导武场。它起初与道家全真教龙门派有相当渊源。拳理、歌诀明显吸收融汇了儒、道、释各家思想和清代无为教、清水教、八卦教等教义,但它从不皈依任何教门。文场注重自身的整理、调节和变易,对传统文化、社会时尚具有吸收消化功能。负责训练拳众、组织拳派日常运行的是武场。武场收徒严格,拳规和礼节平易,易于拳民接受,增强了拳派内在凝聚力。武场的“亮拳”活动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4.
梅花拳寻踪     
梅花拳,简林梅拳。过去不论练切或技击全都在桩上练习,故称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势梅花桩。由于时代变革,加之裁桩花费太大,便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上练功,所以梅花桩也叫落地梅花拳。它是一种内练气、外练形,内外兼惨,攻防技击性强,体用兼备的传统拳术。梅花拳源起的年代,由于历史久远,加之流传中只在师徒之间口授身传,所以已无确凿史料可查,致使众说不一。唯一根据是一部《根源》书,该书内空不仅记载了梅花拳武场方面的创建、传播过程,还有颇多文场方面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此书绝少外传。近几年来,经国内外专家学者警察论证,…  相似文献   

15.
梅花拳:又名梅花桩。也称梅拳。在我国流行的梅花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立于桩上练习的拳术,一是属长拳类的拳种。以五式桩功见长的梅花拳,以桩功为基础训练.并以五式桩步静力练习为主。先具备在乎地上练好各桩步之基础,进而上桩练习。其所用的木桩,直径三至五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离地面三尺三寸,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前后三尺,左右为一尺五寸。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桩要不断加高,五尺,  相似文献   

16.
<正>菏泽古称曹州,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武术在中华大地上的始新之时,菏泽武术就成了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我国武术发展的进程中,菏泽武术发挥了重要的承前启后助推弘扬之作用。菏泽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我国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之一,菏泽武术拳种流派有几十个之多,如秀拳、大洪拳、小洪拳、大红拳、小红拳、二洪拳、二红拳、掌洪拳、梅花拳、炮拳、夕阳掌、阴阳掌、掌拳、西凉掌、单鞭功、查拳、心意六合拳、佛汉拳、水浒拳、孙膑拳、二郎拳、太祖拳、武当拳、少林拳、复明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太极拳等等拳种。这些传承源流有序、功法拳理明了清晰、有地方独特风格特色、体系完整合一的拳术流派,尽显了武术之乡菏泽武坛的百花齐放之荣。  相似文献   

17.
《精武》2008,(5)
梅花通背拳,是丁太师爷和李锦祥师爷下传至梅花拳十五世传人刘汉军先生和王丕征先生的。王丕征先生于民国年间曾用此拳在开封打擂勇夺第一,被誉为"花拳大王"。此拳手法紧凑,动作快速勇猛、力由脊发,节节贯串,可缓可急、朴实无华、利于技击,富于实用。现刘汉军老先生已八十八岁了,仍能拳脚如风,步势稳健,演练该拳,亦如壮年。老先生担心继承传统者乏人,故嘱我,整理出来,一恐失传愧对前人,二来以寻此拳根源。  相似文献   

18.
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相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出自僧门道派。属于昆仑派,系内家拳一类。 梅花桩在先前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一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随着习武人功夫的不断增长,桩子也慢慢加高。  相似文献   

19.
4月10日,央视"武林大会"播出梅花桩拳派擂台赛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出自僧门道派,属于昆仑派,系内家拳一类。它的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形神合一,形气合一。它的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致,徐疾中节,无论形神皆有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曹广超 《精武》2007,(8):48-49
"我是个农民,对拳一生安敢用‘会’、‘懂’二字。"这是刘汉军的口头禅。刘汉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人,生于1920年,现年87岁,自幼师从梅花拳大师李锦祥、魏士可、李福田、杨西第门下,寒来暑往,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十七岁便名扬乡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