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教育部批准,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新课改到底“新”在何处?“改”在何处?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存在困惑,原因在于缺乏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理念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支配和导向作用,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树立新课程理念。笔通过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以思想政治课为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要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熟悉新课程理念,参与新课程实践,共同建设语文课程文化,同时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成与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一起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新挑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重新认识确立自己的角色内涵,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引导,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杨明明 《现代语文》2010,(1):150-151
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并加以实施。但有些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刻板教条地强调学生的“自学”和“读书”,上课随心所欲,想怎么上就怎么上,认为语文新课程改革就是以学生为主自学、读书,教师落得清闲。这是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5.
以新课程理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晋耀 《云南教育》2005,(19):15-16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探索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变换着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定位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找准自己的位子,防止在教学活动中的缺位和越位,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曾华 《中学教育》2008,(10):12-14
泰勒原理中确定教育目标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研究,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继承泰勒原理的同时,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对泰勒原理单纯“行为目标”的超越,新课程“生成性、预设性目标”对泰勒原理单纯“预设性目标”的超越,新课程“结果性、体验性目标”对泰勒原理单纯“结果性目标”的超越,使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在学分管理、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以及语文教师角色转型等方面获得初步成效,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需要辩证认识与处理“课堂形式的新颖与课程内涵的深度”、“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自觉引导”、“专家培训的一统化与师本教研的个性化”等几对关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推进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政府在各个方面层层配套、协调跟进。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推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前沿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这个“函数”的重要“变量”,扮演的角色对改革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身体力行者的教师,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从“知识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凸现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地理素质的进程,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那么新课程理念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内容以“新、活、实”为立足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适应新课程内容改革的“有所为一有所不为”思维模式“有所为”,即紧扣新课程内容之“本”来选择授课内容,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关联的内容,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有所不为”.即舍弃新课程内容之“末”去更新授课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必照本宣科、局限师生的“随意性”发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一、提升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改革目标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有的放矢地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步骤与措施》。首先是对全校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聘请专家开设课改实验讲座,进行全员培训。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了书面测试,增强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提升了广大教师新课程理论认识水平。学校还组织人力编写了《教师新课程改革学习指南》、《计算机培训手册》,使每个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和反思,激发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通过开展新课改公开课、汇报课、引路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激发了教师参加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使教师更新了理念,明确了目标。学校还把课程改革的目标、意义印成宣传单,通过学生发放到家长手中,使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思想尽早统一到新课程改革卜来。  相似文献   

13.
陈建波 《中学文科》2007,(11):39-40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开放,打开教学之门,使教学融入生活,是实现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必然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呼唤执行力”,因为“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从根本上说,就是依据国家颁发的各项课程政策,行使有效执行和合理建设新课程的能力。”并且“执行力是左右一个地方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与卓越的明显标记。”为此,我们自2000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始终以提升执行力为抓手,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跟进,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完成”。在此谈一下合作学习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6年秋季开始启动,至今已经实施了将近8个年头,广大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在改革实践和教育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正确领会新课改精神”“有效引导学生预习”“精选例子,化难为易”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一个理想的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评价三者高度一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没有评价改革的“保驾护航”,高中课程改革终将寸步难行。在新课程实验的推进中,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业水平测试体系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本文以高中历史新课程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成梯度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一要清洗脑子,更新观念。在推行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否则,以原有的观念看待新课程,无异于“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实际上体现不了新课程理念的要义。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其次要树立全新的德育观。我们不要使德育空调、乏味甚至失去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争议的焦点之一即在于知识观问题。“新课程理念”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提倡“以能力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体验,通过活动、实践、探究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被一些学者称为“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诸多问题开始暴露,其中有些也涉及到知识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以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和实施了,这对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三个面向”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尝试着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教学和教学行为方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成为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新情况.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策略应发生四个方面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