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兴 《考试周刊》2009,(28):197-197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最佳的教学策略,在网络课堂内外,把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生物学科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良好的现代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整合方法上,强调“融合一体”;在教学效果上。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梁秀莲 《考试周刊》2013,(77):146-146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以最佳的教学策略,在网络课堂内外,把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生物学科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良好的现代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整合方法上.强调“融合一体”;在教学效果上,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学习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3.
张佳 《成才之路》2021,(11):62-63
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认识和把握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质,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合理优化生物教学方案,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助推学生获得良好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文章分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探讨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由于新课改要求开始全面重视对学生多方位的培养,在初中课程中,生物学科越发的体现出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生物学科是对自然生命的观察和研究,是和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息息相关的,因此生物学科在教育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教学中,对生物学科的不重视,导致主要的教学方法都是灌输式教学,枯燥乏味的同时让学生对生物学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新课改以来,如何良好的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生物时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是当前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分支。本文浅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解析重难点、有效复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燕芬 《考试周刊》2009,(5):218-21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也成为了人生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笔者所任教的生物学科新课标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然成了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徐华辉 《考试周刊》2013,(43):155-156
中职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极度欠缺,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这是导致中职学校生物学科学生学习力弱的根本原因。本文以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阐述利用心理效应,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开展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以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及创业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将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牛自主学习,在发现和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事件策略就是教师借助于曾经发生的与生物学科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达成新知识的构建过程.生物学科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有很多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生命现象就位于学生周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甚至有些还是学生本身曾经参与、体会的历程.教师利用学生所掌握的或近期社会上的生物学热点进行课堂教学,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生物学科素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把学生“放”到具体的“生物科学事件”当中去,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参与生物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在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科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科目,对高中生的成绩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更为积极有效的生物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的整体成绩,促进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共同努力,充分融入教学,释放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潜能。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积极优化教学情景,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深入教学,突出教学特色,促进生物学科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设计并实施与生物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可充分发挥其协同育人功能。“创意鸟舍设计与制作”项目旨在让学生能够使用信息科技解决生命科学领域的真实问题,在提升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形成关爱生命的意识与城市生态社会责任感。融合生物学科可以丰富信息科技课堂的育人内涵,形成实物作品的真实项目有助于落实课程育人功能,育人导向的小组分工合作与评价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朱恽 《中学生物学》2006,22(10):25-27
进行网络环境下指导生物学科自主学习要取得成功,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要树立和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正确把握师生角色关系;优化网络环境下生物学科指导自主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一直以来都会面临一些问题,诸如学科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等难点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的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转型的时代,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以及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高中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学生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将从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合作学习”理念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教学实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现状,总结了提高大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兴趣的途径,结合实际探讨了学生兴趣与创新实践的益处.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单纯的语言教学难以体现出生物学科的生活性、趣味性,它依赖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通过影像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优化课堂来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科的特色就是生物学科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生物课的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简单介绍元认知理论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阐述了在生物教学中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特点,了解学习生物学的认知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同时了解自己,反思自己,渗透生物学科元认知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问、督促学生预习、进行知识回顾、自我反思、检查和评价等,有效指导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只是站在课堂引导者、组织者的角度进行教学,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与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实践性、趣味性非常强的学科,老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樊能忠 《广西教育》2013,(22):78-79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实践应当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取之于生活,源自于实践,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笔者认为,生物学科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觉参与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