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到一位作家朋友的“伊妹儿”,说他在省里得到一个信息,省里的一份一直很有名气的“纯文学”刊物,没想到竟然只发行千把份,其中还有不少是赠刊,而一位在全国都颇有名气的小说作家,竟然说作为纯文学的小说即将死去,因此我的这位朋友说他也不打算再一个劲地在小说创作这条路上走下去了,而改写随笔和纪实类的作品。十多年来,我也是订了好几种以发表小说为主的纯文学刊物的,但现  相似文献   

2.
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后来又成为著名纪实作家的叶永烈,近日表示要“重操旧业”,重新投入科幻小说创作之中,续写他曾发表在1978年、1984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 这条消息,我以为比时下文坛任何“轰动”的逸闻轶事都更有意义。说实话,隐私小说、帝王系列、个人感受、明星传记、“先锋”“体验”之类,早已书满为患,泛滥成灾,一提起来就叫人头疼,可现在还在源源不断地炮制上市。而科幻小说,这些年来几成荒漠,既无作家,又鲜作品,自然也没什么影响。 罗素说过:“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可悲的。”培根也说过:“想象是人生的…  相似文献   

3.
有“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之称的屠格涅夫,从事过多种文学形式的创作。他以长诗《帕拉萨》登上文坛,最后的绝唱则是散文诗,这方面的作品83首。“虽然篇幅不大,却融汇了作家整个生命和创作的特点。”“它既是屠格涅夫的人格写照,又是屠格涅夫艺术的结晶;既是屠格夫思想的情感的履历表,又是屠格涅夫全部创作的大纲。”(朱宪生语)这里选载其中的10章。  相似文献   

4.
王朝柱 《声屏世界》2001,(11):27-28
创作的灵感源于何处?对此问题,人们似乎已有定论,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这是毛泽东讲的,马克思、列宁也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但事实上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有那么一些人不学无术,在他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活动中把生活机械化处理了。毛泽东就说过有两种生活,即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作为一个作家创作的源泉更重要的是靠间接生活,因为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和生活经历毕竟有限。那么间接生活是什么呢?就是别人的生活经验。我们接受间接生活最简捷的途径是读书,罗曼·罗兰就有一句名言──“我的成功在书斋里”。 大家知道,文艺创作允…  相似文献   

5.
作家与报纸     
“苏维埃俄罗斯”出版局去年出版了女作家克列托娃的一部有意义的小说:“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一本描写一个当上机器拖拉机站站长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的普通女拖拉机手的小说。克列托娃通过自己女主人公的命运成功地展现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广阔画面。小说以逼真的性格和真实的情节拍住了读者的心弦。这位女作家成功的秘诀何在呢?克列托娃本人在小说的前言中这样写道:“由于多年的记者工作,我同农村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写书的主题是集体农庄庄员的生活和劳动。”可见,作家承认,她的记者工作帮助了小说的创作……大多数杰出的俄罗斯作家开始创作生涯都同报纸有联系。这里只提一点就够了。一八九二年九月二十  相似文献   

6.
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有人称我作家了,不久我又发现我被人称为战争小说作家,这使我感到很惶惑。直到今天,我仍然拿不定主意,是否或者说有没有必要接受“战争小说作家”这个称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便是,我也确实写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小说,并且给人的感觉我是以此为创作主项,从这个意义上讲,被人定义为“战争小说作家”,又似乎不算太牵强。 如此,我就有必要回头看看了,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事实上,不仅是战争小说,就连战争这东西,我本来都是很陌生的。二十年前我参军到了军营,并不是冲着战争来的。天晓得怎么会那么巧,我…  相似文献   

7.
我心目中理想的作家传记.不是一部巧妙伪装的编年史表,它在严格意义上应该是一部“作品”,与所撰写的作家作品风格相一致的戏谑仿制品。这样看来,写一部理想的作家传记异常艰难,它要求立传者不仅要与作家本人有着同等的智慧,同时还要有观察作家生平各式事件的超脱感。为博尔赫斯这样的人物立传,本身就是讽刺。原因之一在于博尔赫斯一生过的基本是停留在时间原点的书斋生活;之二则是博尔赫斯本人有一套知名的关于时间的“迷宫”学说。1930年,博尔赫斯为阿根廷通俗诗人埃瓦里斯托·卡列支写传记时,写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人想从另一…  相似文献   

8.
斯蒂芬·金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7本。创作恐怖小说使他由一个工资微薄的高中教师一跃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30年中,他写出40本小说和200个中短篇小说,发行3亿本,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说过,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赘语     
古今中外的小说,千姿百态,流派仿星。但势如百舸争流的小说流派。归根结蒂只是两派:反映派和表现派——持文学是社会生活反映论并以之创作出来的作品,称反映派;持文学是作家心态自我表现论并以之创作出来的作品,称表现派。我看吴若增的小说,似属后者。当然,作家是不愿别人称他是什么派的,吴若增也未必会同意我的看法,但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他走着自己的路。文学贵在创新,作家应当在众人挤着的踏遍了足迹的小路上,踩出自己的清晰的脚印儿。赘语@林辰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金始终焦虑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蒂芬·金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7本.创作恐怖小说使他由一个工资微薄的高中教师一跃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30年中,他写出40本小说和200个中短篇小说,发行3亿本,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说过,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斯蒂芬·金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7本.创作恐怖小说使他由一个工资微薄的高中教师一跃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30年中,他写出40本小说和200个中短篇小说,发行3亿本,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说过,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相似文献   

12.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的“一分钟小说”,大多在千字以内,最短的仅六百余字,分把钟可读完。不少作家、业余作者和读者对“一分钟小说”很感兴趣,热情支持。“一分钟小说”出世以后,来信、来稿激增。最初两个月内,晚报副刊平均每天收到的小说作品30篇,每月有八、九百件之多。这些作品,有的来自知名作家,大多出自业余作者之手,有相当数量是“处女作”。北京晚报复刊后的8个月内(截至10月中旬),共发表“一分钟小说”39篇。其中以四、五月份刊发较多,平均每星期超过两篇。许多读者来信希望多发这类作品。有的读者说:“‘一分钟小说’的生活气息浓厚,在短  相似文献   

13.
刘兵  宇文 《出版参考》2005,(8):22-23
好几年前,很偶然地在书市上看到一本名为《小世界》的小说,也很偶然地想起似乎曾在某份报纸上读到过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于是在有些不经意间买下了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洛奇的这本小说。我像这样买下的书也有不少,绝大多数都在匆匆读过之后便很快地忘记了。尽管对一些商业化小说——请恕我品味太差,但我确实很爱读那种作品。  相似文献   

14.
由记者而作家,由名记者而名作家,在世界在中国都是一条路。许多人正是这样走着,许多人是这样走过来。然而一个是“作”,一个是“记”,相去较远。近些年这二者的距离,常令我反侧辗转。作家重在自个儿“作”,把生活嚼细,咽下去,消化掉,再吐出来,“作”成文学作品,“作”成形象、情节、故事、冲突。而记者不然,重在“记”,记下哪儿有那么一档子事,记下航天飞机掉下来,记下赵紫阳在记者招待会上满怀信心地展望中国改革。如此等等。我以为读作家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感受到一个作家自个儿。小说、报告文学如此,诗歌、杂文、散文尤甚。“我欲乘风归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自个儿”就摆在明面上。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作家的“我”也是明摆着的,焦大若登临泰山,未必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再如鲁迅杂文、巴金小说,即使没露出一个“我”字,读者也是始终可以感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作家自个儿。  相似文献   

15.
微型小说一称“快餐小说”。“快餐”的特点一是节省就餐的时间,二是“富有营养”。使微型小说这种“精神食粮”“营养丰富”。许多从事创作的同志打了不少主意。而逆转构思就是他们常用的方法之一。人们也喜欢“曲折动人”的作品。微型小说在选材上虽然只截取生活甲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幅剪影,但是写好了也可以一波三折。吴金良的《醉人的春夜》①写的是一位小伙子深夜帮助一个少女修理自行车的故事。故事极为简单,可是作者  相似文献   

16.
作家麦家在接受《新闻晨报》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提醒中国本土的推理小说作家,“写推理小说的作者,首先应该是作家”。他认为目前中国类型小说还很弱势,它们最大的缺陷是过于“快刀斩乱麻”,把丰富性砍掉了,以至于读者读过之后会觉得“隔靴搔痒”。至于那些红遍网络的各种盗墓、惊悚小说等类型小说,麦家尖锐地指出,很多作品都是粗制滥造,缺乏文学性,而且往往破绽百出,对故事不讲究来龙去脉,完全达不到一部小说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现代出版社于2000年年底推出了电影小说《刮痧》,而电影《刮痧》2000年底同期公映则成为了这部小说的一个强光亮点。这一种借力造势的出版运作方式及电影编剧之一的旅美作家王小平女士在电影素材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的成功,使这部既源于电影又区别于电影的“电影小说”带着新异的特色出现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 在近十年的留美生活中,曾出版过长篇小说《孽缘》、《白色圣诞》、《曝光》等作品的王小平对种种发生在身边的华人遭遇深有感触,时时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声所震憾,于是,她和她的丈夫,我国著名影视导演郑晓龙在美国经…  相似文献   

18.
《新创作》是长沙市文联举办的文学月刊。它的宗旨是“以扶植文坛新秀为己任,努力作当代青年的知音”。我读完已公开发行的一、二期,不禁脱口而出:“《新创作》确是当代青年的知音!”现在的青年,在文学方面最爱看小说,特别喜欢反映青年生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史料》2007,(2):70-70
著名编辑家赵家璧(1908~1997年)早年曾和鲁迅、老舍等作家有往来,在任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经理时,出版过鲁迅、老舍等人的不少作品。“文革”期间,迫于生活,一度卖藏书度日。1978年1月,赵家璧在给老舍夫人胡絮青的信中提到“我最近在写回忆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男人》(China Men)的作者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是70年代以来崛起于美国文坛的一颗新星,这位华裔女作家的作品获得美国大众读者和专业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成为美国书市的畅销品,她于1976年出版的《女战士:一个女孩在群鬼中生活的回忆》,获当年“美国国家书评圈奖”,1980年出版的《中国男人》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圈奖”,并获“普立兹奖”的提名,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猴行者:他的伪书》获当年“美国笔会小说奖”,根据一些美国文学评论家的意见,汤婷婷的作品是“尚在人世的作家中作品在大学被讲授得最多的一位”。她的《女战士》被许多大学列为大学生必读材料,许多高中也在讲授她的作品。近些年来,她的作品不仅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