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膑兵法·威王问》同《禽庞涓》《官一》等篇一样难以校读,一些语句至今没有得到确切的解读,影响《孙膑兵法》的理解与研究。《威王问》中有"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一语,诸家解说似有未确之处。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孙膑兵法》认为"揄,引。疑此句意为以多种办法引诱敌人。"此说为部分著作所采用,如邓泽宗先生《孙膑兵法注译》,刘心建先生《孙膑兵法新编注译》,霍印章先生《孙膑兵法浅说》均沿用此说。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 (孙膑兵法)》对此说进行了一些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体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全国电视台台长论坛发表了《北京宣言》,在宣言中再次强调:"中国电视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与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应"坚守电视媒体的品格、品位,自觉抵制低俗之风"。显然,这种强调并非空穴来风:电视媒介的低俗化趋势近年来经常被人诟  相似文献   

3.
从青海上孙家寨出土的西汉晚期军事律令文书木牍,可以推知西汉张良、韩信《兵法》和杨仆《兵录》在内容性质上都是军事律令的结集。作为结集而成的"一本书",《兵法》和《兵录》都附有目录,但它们并不是"目录著作"。其所附目录都是勒编成册的一书篇名目录(contents),而不是"莫之或先"的群书目录(bibliography),也不是"最早的兵书专科目录"。此外,《兵录》之"录"意为"依次记载",并不是"名图书目录为录"之所始。  相似文献   

4.
电视文化雅俗的历史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黑特 《现代传播》2001,8(4):46-50
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存在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雅一俗之辩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的嬗变形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领域精英文化走向边缘,文化精英已成弱势群体,处于失语状态.文化精英应该冷静地认识到世俗文化主体性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对中国电视文化走向成熟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放弃历史责任而旁观.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电视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敏 《当代传播》2007,(2):39-40
中国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现象,在大众文化的文化民主、影像世界与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诸方面突出地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现代性的文化追求被通俗文化的欲望、享乐和快感政治所替代,出现了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和重大题材的文化困境.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具有密切关系,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和嬗变使后现代文化现象凸显,并在诸多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6.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相忆 《视听纵横》2007,(2):72-74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戏者,以虚中生戈","曲"者,音乐因素也,合起来讲,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在音乐的气氛中虚拟地表现生活。中国戏曲从宋、金时代算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若从它的酝酿期算起就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黎明时期,如周代的歌舞,傩礼中用以驱疫的"方相氏"等等。鸦片战争以  相似文献   

8.
"古兵法武乐"在汉哀帝时的音乐机构改制中产生,它是汉代之前所传承下来的且具有雅乐性质的军乐,汉初存于乐府,哀帝时纳入太乐署。  相似文献   

9.
佟霏  杨欣 《新闻爱好者》2011,(20):86-87
KUSO文化(俗称"恶搞")是2006年开始在中国内地产生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本文主要探讨KUSO文化对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内地KUSO文化、尤其是电视媒体中KU-SO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分析,并就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华 《兰台世界》2012,(33):42-43
道家取百家之所长,弃百家之所短,追求"道"之真谛,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其道家思想对中国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道家思想对和谐社会发展、中国文艺文化以及理学文化的维度探讨了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晓晔 《传媒》2012,(11):30-31
"限娱令"之后电视节目向何处去?这是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之后,答案似乎已经很清楚了,就是要朝着增加电视节目的文化含量上走。《舌尖上的中国》所表现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动了每一个观众。这部片子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是因为它在刺激人们味蕾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娱乐化细胞无孔不入,于无声中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电视真人秀、综艺类等娱乐节目如火如荼,新闻娱乐化、纪录片娱乐化、谈话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编、历史被戏说……我们不由得发出声声叩问:娱乐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是不能承受之重?怎样构建绿色的和谐的娱乐文化?为此,保持敏锐的电视文化批判意识、深怀人文主义精神和加强媒介自律,也许是破解娱乐化困境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正《咬文嚼字》杂志在对马年春晚的点评中指出,短片《"春晚"是什么》结尾的屏幕文字"春晚是想你的365天"犯了常识性错误。365天的"年"是公历年,而举行春晚的"除夕"则是创于夏代的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年的特定日期。农历平年是12个月,354天至355天;闰年是13个月,383天至384天。也就是说,春晚的间隔永远不可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娱乐在"全息镜像"的烛照与映射之下无孔不入,于无声之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娱乐化、访谈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变、历史被戏说以及琳琅满目的真人秀如火如荼。娱乐本没有错,它意味着身体的放松和人的主体性的提高。但是在"消费文化"的利益驱使之下,快乐的"娱乐"发生了变质,成为了感官刺激、虚拟体验以及商业利益相互"胶着"与"内爆"的虚构性产物,并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蔓延、传播与扩散。"三俗"之风泛滥电视荧屏,物欲膨胀、价值颠覆、无序竞争破坏了电视娱乐文化的生态建构。电视娱乐:渐行渐远的交错泛化的娱乐。在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媒介三功能"说之后,赖特指出了媒介的第四功能——娱乐。在当今社会,娱乐已不仅仅是电视媒介的一项功能,而且也成为了当今电  相似文献   

15.
"边缘"一词与"中心"相对,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指的是"沿边的部分"或"靠近界线的"。电视节目中的"边缘"纪录是指在大众纪录中偏离主流意识的一支,它沾染着精英文化的特质,是对非主流人群的观照。所以一直以来纪录片的研究学者都把记录那些从政治上看,弱势的、无权势的;从经济上看,落后的、不发达的;从文化上看,少数的、可以被忽略的纪录片称说"边缘"纪录片。我国的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  相似文献   

16.
周长亮  王巍 《新闻窗》2011,(3):80-80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做电视新闻时也一样,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所收到的奇妙效果也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有意为之,谓之"存乎一心"。  相似文献   

17.
电视,目前已经迅痰遍布了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电视文化”。这种文化,正在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状态。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不一致,但是各国始终把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住置。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电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电视工作者,应当自觉担当起建设和谐文化的庄严使命,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意境美学具有主客融通、情到意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薄震元教授把之归结为:“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①意境论熔铸了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哲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呈现出异质同构、互塑共生的特点,而意境则是它们共同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评判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电视传媒以其高普及率和强影响力在促成社会文化的和谐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  相似文献   

20.
马兴 《东南传播》2014,(5):127-129
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开启了中国谈话类节目,并将大众引领到了"群口"时代。谈话节目数量多但品牌节目少,品牌节目有,但相继出现辉煌后的滑坡。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品牌学"中关于品牌建构、经营、管理、维护与延伸的相关理论引入到电视谈话节目中,探索电视谈话节目在品牌建构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思维与实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