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公信力缺失的恶性竞争危害媒体环境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是媒体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如果没有了公信力,媒体的权威性、信誉度  相似文献   

2.
公信力是两个行为主体在一定社会制度约束下产生的,是社会公共活动中,公众与履行社会契约行为的公共机构之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媒介生存、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媒介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它首先要有很高的公信力。随着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媒介公信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被提出并一再得到强调。因此构建  相似文献   

3.
正媒体公信力的逻辑起点在于公众信任,是一种公众的主观行为。因此,讨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问题,必须围绕媒体和公众关系展开。全媒体传播中的新型传受关系,改变了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对主流媒体保持和增强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速度考验。全媒体时代的公众信息需求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呈现出一种急切的信息饥渴状态。很多人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来获取并转发自己感兴趣的各类信息,一些利益群体抓住这一"机会",伪造散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扰乱了舆论环境,甚至引起了社会恐慌。而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要经过采访、编辑、审核等专业流程,不可能做到像自媒体那样的随意地传播,主流媒体也不具备自媒体"人人都是麦  相似文献   

4.
马庆 《新闻前哨》2009,(11):53-53
媒体公信力,简而言之,就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及其强度的集合体现。它是媒体品牌的重要构件,是形成媒体影响的高端指标。它也是媒体赢得竞争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研究表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与公众对媒体的期待有关。这种期待构成了公众与媒体间的信托关系。日而信托关系实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媒体公信力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王亚楠  温志强 《传媒》2016,(15):89-91
近年来一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开始进入公众视野,除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其解决过程还折射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政府和媒体应该保持良性互动,政府应提高对媒体的认识,主动沟通完善法制建设,搭建平台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公信力是主流媒体赢得公众信赖的能力,是媒体的生命。但近年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出现下滑,现在是时候去重视媒体公信力建设了,是时候去花大力气提升媒体公信力了。本文从媒体公信力下滑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通过重塑新闻专业精神,将有利于媒体公信力建设,甚至可以说是当前媒体建设最迫切的任务,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抓手。  相似文献   

7.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军事记者》2008,(1):53-5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的有3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8.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9.
公信力是主流媒体赢得公众信赖的能力,是媒体的生命。但近年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出现下滑,现在是时候去重视媒体公信力建设了,是时候去花大力气提升媒体公信力了。本文从媒体公信力下滑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通过重塑新闻专业精神,将有利于媒体公信力建设,甚至可以说是当前媒体建设最迫切的任务,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抓手。  相似文献   

10.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是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主体.在当今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中,公信力既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公信力的流失必将加剧公众对媒体的质疑,同时也会对媒体自身造成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11.
赵振宇 《新闻前哨》2012,(12):46-48
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公信力决定媒体的影响力,是构建媒体品牌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新闻前哨》2007,(11):33-3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13.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4.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公信力是媒体的一种属性,其核心是媒体的“信用”问题,可信赖是最重要的公信力维度。同时,公信力也表现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公信力的形成,贯穿于传播的整个过程,观众对媒体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在感知、认同的基础上予以评价,就形成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媒体公信力来自何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本身所具有的被社会公众所信任的一种内在力量。它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如何维护和提升公信力,是每一个媒体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维护媒体公信力涉及的方面很多,笔者简要地谈几点认识。一、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尊重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已被新闻媒体奉为责任和追求。尤其对社会热点、焦点和重大突发事件、各类信息,群众的知情渴求显得更为迫切。在社会公众想知欲知的时候,媒体如果不能及时提供真实的信息,媒体的公信力就要受到怀疑。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是媒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公信力下降的因素是多重的,体现在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精神与道德的弱化、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界限不清以及个别权力部门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压制。针对此,媒体要取信于公众,提高其公信力,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环境。  相似文献   

17.
陈阳 《视听界》2013,(6):114-115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公众信赖的内在力量,也是媒体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所鄙弃。近年来,从国外媒体到国内媒体,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或多或少面临着公信力下降的严重威胁。星岛环球网2008年9月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受访者完全相信中国媒体的占5%,部分相信的占78%,完全不相信的占16%,其他占1%。受众中的绝大多数选择“部分相信”,重塑媒体公信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石晓峰 《新闻窗》2013,(1):54-54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是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今,随着以微博所代表的新媒体的日益兴起,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据《小康》2012媒体信用调查显示,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的主流网络媒体”排行中,  相似文献   

19.
2003:打造媒体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三贴近”诠释了“媒体公信力”全新内涵,首先就在于它强调了媒体公信力要始终建筑在群众利益之上,建筑在媒体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上媒体公信力时刻经受着现实的考验,媒体一旦背离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其公信力必然受到伤害媒体打造公信力的手段很多,其基本原则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基本目标是增强媒体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报道权本来是作为公众权利的一种体现,媒体一旦拿这种公众权利与金钱交换,事实上就是一种“权钱交易”。“有偿新闻”只要存在,媒体就不可能有公信力可言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媒体是主流媒体,代表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声音.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情况既是公众眼中的媒体形象,也反映出公众对媒体乃至政府的信任程度.本文以最新的数据调查结果为依据,从媒体属性、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三个方面的媒体可信度情况,对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对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