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众文化研究史上一直存在两个还原主义思路: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鲍德利亚等持悲观主义论断,把大众文化当作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控制和欺骗,把大众文化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异端瓦尔特·本雅明、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约翰·菲斯克等持乐观主义的态度,把大众文化还原为大众的文化,是大众对统治阶级的反叛和颠覆,这些理论家把大众文化当成下层反对上层的武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这种理论把大众文化当成意义斗争的场域,不能把大众文化简单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文化也不能简单还原为被统治者的文化;厄尼托斯·拉克劳和斯图亚特·霍尔的“连接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还原主义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进一步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带有明显精英主义色彩的早期大众文化研究;(2)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3)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研究范式的出现;(4)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众文化研究;(5)文化研究的受众转向。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经济浪潮中迎采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学术明星现象是大众文化发展背景下的一个新的现象,它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学术明星现象既体现出大众文化媚俗的特点,也代表着大众文化发展的转向,预示着大众文化向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西方历史学家自1960年代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和年鉴学派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底层大众的历史,“文化转向”又使史学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权力运作关系,两相结合产生了大批重要的有关大众文化的历史著作。本文主要从近年来在史学界产生一定影响的海外历史学家的著作来探讨大众文化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提请关注普罗大众的权力及其对国家政权这一宏大主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西方的经济和文化经历了高科技和信息化的转向,文化的消费和文化的商品化成为重要的特征,在哲学上则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新的思维观念。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经济和文化开始汇聚到世界性的"全球化"潮流之中,中国产生出了前所未有、规模巨大的大众文化;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显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本文就中国后现代社会和大众文化的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工具,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行动者是在其自主性与文化的强制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向,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转变。这一文化的转向有助于消解之前一直存在的文化隔阂,使一般行动者能更好地达成主体实现。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十年间,中国传统的娱乐文化的生产方式被新兴的、以单一快乐为目的的文化生产方式所替代,其政治功能因之发生重大转向:大众文化复杂的政治经济学图景被一种简单的"快乐经济"所替代,形成了一种"傻乐主义"的文化样式,并通过一种"去政治化"的方式达成隐形的政治功能.通过景观化的快乐政治来遏制传统大众文化悖论性的现实批判冲动,大众文化的"快乐"变成人们想象中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新的意识形态形式.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文化转向展示了一条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历史嬗变轨迹。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为后现代转向创造了有利的现实语境,而这其中电视文化的拓展更成了后现代版图扩张的重要一环。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在技术、审美与叙事等方面都显现了其后现代的特质。然而,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也带来了符号幻象、视觉幻象与娱乐幻象,需要我们严肃而理性地去面对。  相似文献   

9.
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从彩调《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到正在开拍的音乐电视剧《刘三姐》,它正借助大众文化的羽翼发展壮大。以刘三姐文化的发展变迁为例,阐释了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视域中中国民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分析了民族文化如何借助大众文化发展壮大,并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回顾大众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演变,归纳出本文大众文化的特定范畴,概述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的区别以及大众文化的特征,阐释了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被大众文化排挤的社会现实。从创作、情感、风格等角度更深入地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提出大众文化应该吸收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优势,提高创作的自觉性,客观方面批判者不断言说、政府方面加强引导、受众提高自身素质等,从而在创作等方面实现突破,提高精神品位。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变革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而文化反过来又构成课程变革之基础.课程文化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中的文化"、"课程的文化"与"变革文化",此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文化上的内在要求是形成一种"合作探究文化".传统的、控制的课程文化与新兴的、民主的课程文化间的冲突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前者与应试教育体系相适应,后者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而文化冲突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适应、超越和创生的过程.只要坚持合作、探究的变革文化,民主的课程文化定会在我国课程领域诞生并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京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纵向考察钟山文化的历史源流和内涵,横向比较其他文化,钟山文化堪称是南京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汉水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区域文化,以及现阶段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交流、撞击中,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汉水文化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也已发生了变迁,但仍然保留着自身的文化成分和文化认同。汉水文化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交流、撞击与融合中,既有进步的、上升的文化转型,也出现了退步的、下降的不和谐的亚文化,但这些层面的文化成分,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消融掉。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和而不同”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同源同质,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阻碍发挥两地文缘纽带作用,促进经贸合作的因素。文章具体分析两地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利用两地共同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以促进两地文化融合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从英汉互译看文化与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英汉互译中,文化始终是翻译的一大障碍,对源语与译语文化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译作的好坏。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互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忽视文化对翻译的作用和影响,译文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贵州传统文化尽管丰富厚实、绚丽多姿,但却缺乏可以整体反映贵州文化身份的标示。蚩尤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且与贵州多样传统文化联系密切,更为可贵的是,蚩尤文化在贵州依然以活态方式存在。而要以蚩尤文化为基模构建贵州文化身份,则需要构建各民族皆认同的仪式活动和增强蚩尤文化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本性区别及统一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文化”应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种种无根据地扩充人文精神意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性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两种文化的统一必须立足于它们对人性的完满实现所能做的贡献,进而通过哲学的平台实现两者的融通,从而最终在人性上实现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就中国境内而言,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这个母体内的子文化。从这一立场出发,对地域文化主要是近世江西商业的盛衰,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诸因素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和个性,也决定于国内乃至国际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变化。江(西)、浙(江)经济文化的差异,源于两地区的人文个性,以及经济文化消费中心的出现及其影响力。但是,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互补互溶的,并无先进与落后可言。  相似文献   

19.
大学和企业都是社会组织,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组织文化,由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构成一个整体。组织文化不能与生俱来,要经历一个塑造的过程而形成。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层面之下的次亚群文化,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空间,在塑造过程中可以有效互动,实行校企合作是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和创新文化,是我们党在文化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我们既要看到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共同性,又看到它们的差异性,使之在实践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努力建设先进性、和谐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