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1930年代以来,朱湘、梁宗岱、梁实秋、屠岸、方平、卞之琳等人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一时成为新诗尝试与建设的重要诗体。朱湘、卞之琳的翻译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朱湘的译诗较多过滤掉原诗中爱情、忠心和崇敬等主题成分,却突出了自我哀伤情绪,并往往融入汉语的习惯表达。梁宗岱是早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重要的译者,他的译诗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他们的译诗均表现出较鲜明的诗人译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翻译中为了更好地再现原作的神韵风貌,以格律形式表现出来的音韵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中英文传统诗歌在格律上是大相径庭的,那么要在译诗中表现中国诗词的音乐美无疑存在很大困难。该文从中英诗歌共同的表现手法入手,对它们在分行、用韵、平仄以及步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问题。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积极开拓者和实践者,“汉园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集《十年诗草》已成为20世纪三十年代诗歌创作走向的典型代表,其诗文风淳朴,意境深远,立足于现实,却超越现实,紧扣现实,又不拘泥于现实,不露声色中阐明蕴含的哲理,理性描写中抒发深层的情感。其创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将诗歌意象分散镶嵌在众多现实事物之中,进而通过所描写事物的关联形成整体印象,不求直抒胸襟,情感炽烈,但求寓意于物,情理兼蓄。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翻译家,其译作不仅涉及英文经典,也包括对本人诗歌的自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信,似,译”翻译理念,并提出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本文以卞之琳《十年诗草》中自译诗为例,通过分析意象的明晰化翻译,以期对他译现代诗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刘映希 《广西教育》2012,(23):100-102
以《哈姆雷特》两处有关Ophelia的文字翻译为例,通过评析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卞之琳的译本,对莎剧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讨论,指出翻译莎剧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9.
以《哈姆雷特》两处有关Ophelia的文字翻译为例,通过评析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卞之琳的译本,对莎剧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讨论,指出翻译莎剧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10.
<正>莎士比亚戏剧的中译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的重要篇章,将莎士比亚文学引入中国,朱生豪有着不朽功勋。除了朱生豪才华横溢的心血之作,卞之琳和梁实秋的莎剧译本也卓具影响力。卞之琳认为,莎剧既然是诗剧,译文也要还其诗剧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复制出同样或相似的效果。周珏良在《卞译莎士比亚悲剧与素体诗的移植》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11.
章试图追寻诗人穆旦的英诗翻译的踪迹,并探讨他的译诗是如何影响其后期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王佐良诗歌翻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王佐良的诗歌翻译理论,指出其诗歌翻译理论集中体现为“以诗译诗,诗人译诗”,在翻译实践中王佐良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今天的翻译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在理论上是不可翻译的,因为各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构词和语言结构系统都不相同;然而,从思果的"翻译不是翻译,是重写"和奈达的翻译过程中重组的观点来看,译诗又是可能的。但翻译决不是对原诗的克隆,而是对原诗的阐释和重组、再创造。从众多译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实践看,诗歌翻译有很大的创造空间。诗歌翻译要以诗译诗,做到情真、象美、意藏、言凝。一味模仿原诗格律,翻译出的作品将会不伦不类;而遵循汉语语言规律,跳出原文形式的束缚,译作就会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卞之琳集诗人与翻译家于一身.其创作迥异于以往的“滥情”诗风,以“智性诗”一改中国新诗面貌;诗歌翻译则选择了许多外国的抒情佳作.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构成了卞之琳文学生活中“情与理”的协调和互补.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二分:其诗歌创作有“冷凝的抒情”,诗歌翻译也不乏智性的诗作.智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使卞之琳的创作与翻译互补共荣,共同构成他瑰丽辉煌的文学事业.  相似文献   

15.
卞先生独特的翻译理念与实践是我国现代翻译界的"新声"。他关注形式的重要性,以"信"为核心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并通过"以顿代步"的原则翻译了诸多诗歌及参与新诗格律建设,丰富了我国对西方文学译介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当然,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在给我们以启示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深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奚小军 《文教资料》2011,(34):19-21
翻译促成了穆旦的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他晚期的作品从音韵和句式上看与前期相比很不一样.而与他翻译的英文诗的格律正好相同,这说明英文译诗对穆旦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翻译方面,我国本土翻译家们结合切实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汪榕培先生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总集《诗经》时提出了传神达意,翻译时做到了"以诗译诗,形神皆似",在传达原作的音韵美方面堪称模范。  相似文献   

18.
孙大雨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英诗中译和中诗英译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中国唐诗英译中,孙大雨先生以保留中国文化意象为主,主要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翻译中国诗歌中的民俗文化词汇。通过分析四首孙译唐诗发现,孙大雨先生译诗手法灵活多变,较好地保留了唐诗中的文化元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