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古典的阅读理论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到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在通达作品审美境界的路径上,却甚少具体可行的方法。在这一方面,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茵加登的理论则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裴云 《华章》2011,(16)
本文从分析胡塞尔哲学与杜夫海纳美学入手,探讨胡塞尔哲学对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影响,由此指出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现象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彭琦 《文教资料》2008,(31):4-5
现象学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反映了现代西方美学从寻求美的本质向分析审关经验转变的趋势,这个转变趋势蕴含了人文精神,关注人的情感范畴,使这种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了科学性.以杜夫海纳现象学的视角反观中国古代诗词,别有一番情韵.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对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构成要素的认识尚存分歧.事实上,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就其自身的内在结构而言,主要由感性、意义与形式构成.这是一种内在式的包蕴结构:意义内在于形式,形式内在于感性.其中,意义是内核,感性的形式是外观,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杜夫海纳思想的复杂性已经有所显现:作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并不固守现象学的方法,而是积极吸纳各种思想来充实自己的体系.这也是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一个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审美对象是他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他从艺术作品入手界定审美对象,指出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以及他的特殊存在性--自在自为的准主体,同时也着重探讨了审美对象的世界和审美对象的深度。笔者对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进行阐发,并探讨了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雷·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韦勒克的文学理论,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茵加登现象学美学的理论。贯穿于韦勒克理论研究的,是他对“文学自身”的坚守。若从学科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历史主义意识等多个角度入手,深入探讨韦勒克对文学理论学科性质及其独立性的追求,可以看出他的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看出他对现代文学理论学科构建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9.
审美对象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以审美对象这一美学问题的研究思路为起点展开从传统美学到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将审美对象置于存在论和价值层面,对其进行从胡塞尔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杜夫海纳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当代著名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以探讨人类的审美经验为己任,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在杜夫海纳那里也就是本体论。他的研究宗旨不仅说明他是当代少有的本体论美学家,而且也说明他也把本体论美学纳入了审美经验的研究范围。现象学在胡塞尔那里是纯粹的认识论,在海  相似文献   

11.
审美价值问题是现象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杜夫海纳超越了胡塞尔现象学的逻辑理性思维方式,认为审美价值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存在的。首先,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它就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其次,审美价值是主观的,这不仅是指存在于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是作的创造,它同时还指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待于读的能动活动;最后,审美价值的存在的根源在于作品对存在深度的揭示,审美价值是存在深度(审美对象的深度和审美主体的深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杜夫海纳现象学对审美经验的极具价值的研究为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将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片面的研究模式,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深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着重探讨杜夫海纳美学中深度的意义及其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中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情感先验丰富和发展了康德的先验哲学,将先验由逻辑认识的条件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杜夫海纳认为情感先验是客观存在的,它既规定了主体,又规定了客体。这一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审美经验的认识维度,为当代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杜夫海纳在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是杜夫海纳论述、研究的一个重点,“表演”和“复制”是理解审美对象的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弄清表演和复制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独特含义以及彼此间的密切关系,也就从一个角度把握了杜夫海纳美学理论中审美对象的重要特征,同时正确理解这一理论也对美学史的整体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杜夫海纳在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是杜夫海纳论述、研究的一个重点,"表演"和"复制"是理解审美对象的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弄清表演和复制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独特含义以及彼此间的密切关系.也就从一个角度把握了杜夫海纳美学理论中审美对象的重要特征,同时正确理解这一理论也对美学史的整体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作品的形式是作品产生意义的基础,学的情感、内容、思想无不存在于形式之中。现象学美学的重要代表人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指出:形式与意义、形式与感性、形式与情感都是合一的,形式使对象获得意义。“形式是作品的灵魂,就像灵魂是肉体的形式一样。”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学的本质所在,而优秀的作品总能通过美的形式将读带入感人的境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形式的分析和研究,从形式中发现人的情感思维和心理结构态势,进而把握本的深层意蕴以及审美意义。作品形式分析的方式有很多,从大的方面说包括语言学分析、叙事学分析和体学分析。而诸多具体的形式分析方法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作品形式分析中逐渐地了解、运用和掌握。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有许多情感与形式熔铸成的经典之作,《背影》即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杜夫海纳关于审美对象真实性的阐释基于其现象学美学,认为完成的作品是审美对象真实存在的前提,真实的作者保证了审美对象真实存在的基础,情感先验的客观存在表现了审美对象世界的真实价值,审美对象阐明现实,现实通过它而得以确立。这一理论以极大的深度拓展了审美经验以及艺术作品创作的旧有观点,为新的关学研究方向提供了较好的启示,其意义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中西文学理论由于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又各有其独立的发展嬗变轨迹,但只要稍加注意,便会发现二者隐含着诸多契合之处,再细加分析又可以看到这种契合的深层因素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文学观、批评观之上的。著名美籍学者刘若愚先生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中将中国的形而上理论与当代法国现象学大师杜夫海纳的理论作了比较分析。认为文学是宇宙之“道”的表现这种中国人的形而上概念,与杜夫海纳认为艺术是“存在”之表现这种概念是可以并比的;而且道家的“道”本身的概念与海德格尔所阐明的现象学理论可以并比;又认为中国批评家主张物我合一、情景不分正象有些现象学家主张“主体”与“客体”合一、“知觉”与“知觉”对象不分一样,如此等等,确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认为审美存在的时间性就是它的现在性 ,但是现在性又隶属于效果历史。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存在的时间性主要指“人的历史时间”。他们关于审美存在的时间性观念都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进行的内在时间”,但又对此有所突破。二人的论述相互补充和印证 ,丰富和发展了现象学时间性观念  相似文献   

20.
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为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了一条与近代哲学美学不同的思路.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超越了近代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提出以知觉为联系主体和对象的中介,而艺术品的表演召唤欣赏者介入审美经验,欣赏者则依靠鉴赏完成对艺术品的接纳.这样一来,艺术品的命运通过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