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设平行班幼儿互动开放的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的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以幼儿为主体,能与幼儿互动“对话”的环境创设,能极大地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以班级为单位创设环境有很多不足,如幼儿的活动范围较小,幼儿接触交往的伙伴较少,而频繁地更换或增减环境材料,一是增加了教师和幼儿的工作量,二是易造成资源浪  相似文献   

2.
日本幼儿园师幼共同创设教育环境的活动较有特色。下面三个活动的内容、形式对我国广大幼教工作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它有两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一个特点是幼儿的参与性高。在三个活动中,幼儿真正是活动的主人、环境的主人,他们与教师一道创设、活用教育环境。第二个特点是教师的教育意识强。教师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大做章”。  相似文献   

3.
李瑾 《幼儿教育》2001,(5):36-36
布置活动环境,除了必须符合安全、健康、卫生等要求外,还应遵循下述几个原则。一、做到“序、美、趣、意”环境指幼儿在其中活动的场所,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要使环境和活动材料对幼儿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就应做到“序、美、趣、意”。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反复指出:“环境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精心创设与充分利用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对此,幼儿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幼儿教师应高度重视区域活动中环境的创设,立足于幼儿年龄特征及兴趣爱好,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创设区域活动环境,使幼儿能够同环境进行良好的互动与对话,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成效。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重点分析了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以幼儿为主体,让环境说话,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邓泰初 《教育导刊》2004,(10):41-42
环境教育并不是环境对幼儿单向的感化。它是教育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创设可以积极与幼儿相互对话的活动情境,并在对话的过程中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积极参与、适应的主动性。我园把环境课程看作与学科课程相互并存、相互补充的课程形态来操作,通过环境课程的介入,把那些平时幼儿园教育较为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纣旨南》)中,“科学”领域的幼儿“数学认知”部分按照幼儿,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其三条教育目标都提到“感知”。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积极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和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创设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情境,引导幼儿应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相似文献   

7.
钱晔 《考试周刊》2011,(38):235-235
环境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针对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大胆尝试运用整合的教育思想,将环境创设纳入课程实施中,环境布置与主题内容有机结合,从环境中渗透主题,从主题中生成环境,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结合主题活动创设一个幼儿能不断参与并与之"对话"的活动环境,使之更好地、更灵活地为实现主题活动教育目标服务,使课程的价值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8.
1.充分利用幼儿园环境资源,设置活动区。“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地相互作用。”活动室的布置、活动区的设置、活动空间的利用,是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条件,是从传授式的教育向主动式的教育转变的关键。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  相似文献   

9.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笔者如何运用“三变”策略:即变完全由教师创设为师幼共同创设;变欣赏、感受的创设角度为与主题教育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相融合;变一“呈”不变为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与幼儿共同创设互动性的主题教育活动环境,使环境融入幼儿的成长过程,真正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对幼儿产生隐性的影响,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何为幼儿园环境?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环境不仅仅是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而且是一门特殊的潜在课程。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将环境同各种教育因素及幼儿需要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发挥“娃娃家”最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对小班幼儿三个发展阶段的活动情景进行分析,力求准确把握幼儿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通过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针对性的指导策略,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与快乐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赵慧 《河南教育》2004,(9):38-38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自发的一种教育活动,是童年生活的核心内容。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将幼儿自发的游戏经验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视幼儿为学习的中心,在幼儿园建构一个能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游戏环境。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游戏的时间是没有保证的。虽然有些幼儿园在搞一些“游戏课程”,但是具体活动的设计并没有体现应有的教育理念,仍然重知识、轻情感,教师处于控制地位,而且活动的目标、过程都没有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提到Lasy玩具。Lasy玩具在教育部“开发儿童潜能”重点课题的研究中被选作载体。它颜色鲜艳、使…  相似文献   

13.
全人教育关注人的内在体验与全面发展,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的建构与全人教育“育全人”“全育人”的理念相契合。全人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建构,应遵循全人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结原则、艺术活动目标的多维立体原则、艺术活动形式的多元灵活原则,通过带领幼儿在行走中与街巷文化对话,把街巷资源融入幼儿园“生态式”艺术项目活动,建构适宜幼儿的广阔的“艺术活动实践场”,让幼儿在立体式、整合性的活动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良好的教育环境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有机统一,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合。 视点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王毅 《新课程研究》2008,(1):151-15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为了配合省级课题《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与情感体验的研究》的开展,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民间体育游戏,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不断提高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有效地落实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的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更是活动的主人.只有为幼儿搭建一个开放的活动平台,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扮演中体验并获得发展,与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对话和互动,我们才可以充分发挥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尽量给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每一个孩子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幼儿进行主动的、有效的学习。那么,何谓幼儿的自主学习呢?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把“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促进幼儿发展,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增强体质”、“科学锻炼”、“优化一日活动”做文章,科学地发展幼儿体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一切能让幼儿主动活动的机会和条件.都可以成为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环境,一个适宜的环境,实际上是为幼儿开拓了一条自然的生活道路。”《幼儿园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  相似文献   

20.
幼儿艺术主题活动教育历来是幼儿园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环境是教育的一部分。在这次幼儿园生成性艺术主题活动的实验中,我们注重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设,将幼儿置身于优美、富有童趣的艺术氛围中,在创设物质环境时,教育主题与其联系起来.并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注意形象,色彩、形式、空间等造型要素之间的和谐,给人以美感。同时,以美的行为去感染他们.用日常生活中的美去影响他们;尊重个性,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使用材料来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关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自我表现和表达,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