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敬勤  刘静 《科研管理》2013,34(8):58-67
通过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大连机车1986~2010年的纵向案例研究,本文考察了影响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三个动态能力维度(市场感知能力、多组织协同控制能力和组织学习吸收能力)在创新国际化三阶段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发现:(1)动态能力演化过程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呈递增状态;(2)在产品创新国际化的不同阶段,三个能力维度在动态能力构成中的主导作用不同;(3)在产品创新国际化的不同阶段,三个能力维度的变化趋势和速度不同。论文工作拓展了对动态能力内涵及其演化过程的理解,对复杂产品系统企业的产品创新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敬勤  刘静 《科研管理》2013,34(10):75-83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对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动态能力理论和复杂产品系统研究现状及其不足,解构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动态能力的三个要素维度:市场感知能力、多组织协同控制能力、组织学习吸收能力,并构建了其与创新战略和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及其相应假设;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统计验证分析,证明动态能力三要素通过创新战略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以及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相关文献和案例研究从组织管理视角发展核心技术控制力概念,并基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从产品平台、技术集成和自主开发三个要素解构其内涵,运用演化经济学方法分析各要素对核心技术控制力的动态演化效应并构建动态演化模型。运用一主多辅的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产品平台、技术集成和自主开发分别通过遗传、变异和选择机制影响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核心技术控制力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宋砚秋  杨岚 《科研管理》2017,38(10):150-160
复杂产品系统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组织动态能力分为技术控制力、组织控制力和客户感知力,并以反馈速度、反馈质量、合作意愿等变量为桥梁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Vensim软件对项目生命周期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动态能力在项目生命周期内表现出了S型增长趋势,按照团队发展理论,信任在项目生命周期内表现出U型确实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是敏感的,模块开发阶段的投机行为对动态能力各维度的负反馈作用最明显,且对技术控制力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华晨汽车集团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变革型领导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过程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及其维度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公司企业家精神和动态能力在这一作用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其中,变革型领导的愿景激励、影响力和个性化关怀维度通过公司企业家精神的灵活创新精神、自强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影响企业绩效;智力激发维度通过公司企业家精神的灵活创新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此外,公司企业家精神的灵活创新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维度通过动态能力的灵活整合能力、环境洞察能力和快速吸收能力作用于企业绩效;自强精神维度通过动态能力的灵活整合能力和快速吸收能力作用于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6.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面临从竞争优势构建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挑战。已有的动态能力研究尚未深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独特动态能力及其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分析来自浙江省的三个智慧城市案例,剖析了案例城市如何发展动态能力、组合使用动态能力以实现智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识别了三组智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能力,分别是生态系统感知能力、生态系统捕获能力和生态系统重新配置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生态主通过协同技术创新和制度公平的统一价值主张,协同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多元参与机制,协同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的数字治理机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动态能力的作用边界从组织内部延伸至创新生态系统,将动态能力的后果分析从竞争力构建转向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动态能力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为智慧城市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苏敬勤  单国栋 《科研管理》2016,37(6):92-102
本文基于认知视角,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和分析动态视角下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技术发展的主导逻辑。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企业中存在一种一以贯之的“技术归因”逻辑,其内涵体现为外部驱动、任务定义、任务实现和任务保障四个方面;复杂产品系统企业的“技术归因”逻辑具有“任务导向”和“技术聚焦”的特点,使企业聚焦于技术获取和产品研发任务,从而获得长期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归因”认知逻辑的惯性特征对自主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同组织阶层逻辑差异、与行业逻辑匹配性等问题,及其对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具有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块化开发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案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复杂产品系统这一类特殊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重要性;然后,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难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了基于模块化开发的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流程;最后,结合某城市地铁交通控制系统的开发案例,对提出的基于模块化开发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流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结合动态能力理论和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聚焦数字创新的组织属性,重构了企业数字创新能力的内涵、结构并进行量表开发与检验:(1)基于国内外文献,对跨行业、跨层级、跨职能的51名企业管理者进行访谈并编码;(2)探索性因子分析(N=226)净化量表,确定“数字技术基础能力、数字技术融合能力、创新需求捕捉能力、创新系统协同能力”4个子能力维度共22个题项;(3)验证性因子分析(N=245)等方法检验量表,验证了数字创新能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究组织学习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对探索性/利用性学习与颠覆性/渐进性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对动态能力存在差异性的正向影响;探索性学习与颠覆性创新正相关,利用性学习与渐进性创新正相关;动态能力对颠覆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正向作用存在差异;动态能力对探索性学习与颠覆性创新的关系、利用性学习和渐进性创新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访谈为基础,提出以技术能力、机会窗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组织管理效益为主要衡量维度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矩阵相似度计算原理消除专家主观赋权可能存在的偏差,采用变权综合的方法避免固定权重引起的评价结果失真和不合理现象,并结合某型号测井系统研发项目的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访谈为基础,提出以技术能力、机会窗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组织管理效益为主要衡量维度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矩阵相似度计算原理消除专家主观赋权可能存在的偏差,采用变权综合的方法避免固定权重引起的评价结果失真和不合理现象,并结合某型号测井系统研发项目的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从企业组织特性的视角出发,提出组织特性维度的理论框架,并对腾讯公司创新过程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分析企业组织要素,如企业文化、员工、管理者、组织结构、激励系统、组织学习和外部交互在企业持续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并构建企业持续创新系统要素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创新型文化和人才是企业持续创新关键驱动要素,企业管理者是主要促进要素,组织结构、激励系统和组织学习构成企业持续创新的保障性要素。  相似文献   

14.
黄紫微  黄杜鹃  胡登峰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236-2245
本文结合探索性案例研究法与Stackelberg博弈分析法,针对复杂硬件产品化与创客项目化,研究众创空间协同硬件创客创业的过程控制机理及协同参与度。主要结论有:(1)探索性案例发现众创空间协同硬件创客的发生过程存在着一条精细化分工的创业过程控制路线;(2)Stackelberg博弈得出众创空间协同硬件创业存在整体效应并具有充分必要性,可有效增加硬件创客的产品定义精准度,解决硬件创客供应链和渠道整合的关键资源痛点;(3)众创空间存在一个合理的协同度,并且是硬件创客的关键资源投入和产品定义能力的反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当众创空间把握合理协同参与度,以协同创业的整体效应来控制精细化的硬件创业过程,可成为硬件产业链资源协同共享的创业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服务主导逻辑的发展,企业的重心由产品创新向服务创新转移。以往对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变量对结果的线性相关,不能解释各变量对结果的复杂交互作用。基于动态资源基础观和组态视角,从能力和资源层面出发,遵循“能力—资源协同联动”的理论逻辑,针对186家服务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战略导向、动态服务创新能力与组织创新氛围之间的差异化匹配,探索提升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组态。研究发现了三种导致高服务创新绩效的组态:(1)以组织创新氛围为核心条件的创新氛围驱动型;(2)以顾客导向和成本导向为核心条件的战略导向驱动型;(3)以顾客导向、成本导向与组织创新氛围为核心条件的战略导向与创新氛围双驱动型。  相似文献   

16.
复杂产品系统开发网络组织及组织能力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复杂产品系统在产品结构、生产特性、市场特征等方面与传统的大规模制造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针对复杂产品系统特有的结构特征和其开发的网络组织结构,运用战略能力、职能能力、项目能力三个维度来阐述复杂产品系统开发网络组织的组织能力,指出学习是提升该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此基础上说明复杂产品系统开发组织的学习与大规模制造产品学习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市场控制力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静  苏敬勤 《科研管理》2016,37(1):28-38
旨在探析我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市场控制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以通过构建、强化市场控制力化解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问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采用多案例嵌入式调查统计分析法,基于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归纳提炼出15个影响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市场控制力的观测变量,形成本文实证研究的测度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118个样本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因素进行提取,得出3个主成分因子,即政治政策能力、差异竞争能力和客户价值链管理能力,构成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市场控制力的主因素。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企业拥抱技术趋势、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关键。现有文献虽然对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前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但是对于认知因素如何作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尚不明晰。鉴于此,基于注意力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视角,文章研究了组织意义建构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通过对411家企业管理者的实证研究发现:(1)组织意义建构能够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2)系统能力、协调能力、感知能力均对组织意义建构与数字化转型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组织结构惯性会弱化意义建构对系统能力的促进作用,且进一步调节系统能力的中介作用;组织认知惯性会弱化组织意义建构对协调能力的促进作用,且进一步调节协调能力的中介作用;而组织认知惯性对组织意义建构与感知能力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以上机制的揭示能够更好地从认知层面认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寻求化解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认知视角,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和分析动态视角下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技术发展的主导逻辑。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企业中存在一种一以贯之的"技术归因"逻辑,其内涵体现为外部驱动、任务定义、任务实现和任务保障四个方面;复杂产品系统企业的"技术归因"逻辑具有"任务导向"和"技术聚焦"的特点,使企业聚焦于技术获取和产品研发任务,从而获得长期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归因"认知逻辑的惯性特征对自主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同组织阶层逻辑差异、与行业逻辑匹配性等问题,及其对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具有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0.
管理创新依附于由复杂要素和关系构成的特定组织系统,需要组织具备动态能力即持续更新、再造和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作为支撑或保障。因此,基于理论层面动态能力对管理创新过程效力影响机理的探析,构建研究框架,并对264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过程视角管理创新效力测度方法,明确了动态能力四维度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且清晰了动态能力不同维度对管理创新阶段效力的作用机理与路径,突显关系能力最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