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戴克里先是继3世纪危机之后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他对行政管理模式曾进行过新的探索:初步确立了君主制、创立了“四帝共治制”、完善了官僚制度,其政治改革奠定了晚期罗马帝国的基本政治框架。戴克里先的统治标志着罗马帝国从元首制时期过渡到了君主制时期,成为晚期罗马帝国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公元3世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帝国的政治体制完成了从元首制向君主制的转型。虽然两者都属奠立在军队之上的个人统治,但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异。元首和君主的权力来源以及权力的行使不同:元首的权力来自人民,其权力是有限的和隐蔽的,而君主的权力来自神,其权力是绝对的和赤裸裸的;在元首制时期,元老院是不可或缺的权力机构,而在君主制时期,元老院成为名存实亡的政治化石;在元首制时期,平民是不可忽视的群体,而在君主制时期,平民的地位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3.
城市库里亚等级是罗马帝国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库里亚等级从自愿捐赠变为被迫捐赠,由乐于担任市政职位变为逃避任职。这是因为,随着罗马帝国政治体制从元首制向君主制的过渡,元首及其官僚机构控制了城市的经济、司法和行政大权。  相似文献   

4.
公元69年罗马帝国元老院通过的韦伯芗大权法(LexdeimperioVespasiani),是古罗马唯一一部成文宪法,也是西方世界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较完整宪法文本。罗马帝国初期的共和复辟运动,说明了元首制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元68—69年内战结束后,罗马元老院通过韦伯芗大权法,为元首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对元首与元老院的权力关系进行了界定,为元首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与古代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罗马帝国的财政体系分为国库和元首私库两种。前者属于国有,元首不能继承;后者为私有,元首可以继承。作为罗马帝国元首制的经济基础,元首私库在奥古斯都创立之后,随着元首对它不断进行扩充,其财力日益强大,而国库则逐渐衰落。从弗拉维王朝时期起,随着国家财经大权悉归元首,国库和元首私库的差别不断缩小,到公元3世纪时二者差别消失。  相似文献   

6.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大会是主要立法机构。在罗马帝国建立后,公民大会立法权日趋衰落,到公元2世纪初彻底停滞。在帝国初期,元老院成为主要立法机构。在弗拉维王朝时期,元首在国家立法活动中的影响日益增加。公元2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在罗马帝国法律来源中,元老院决议明显减少,元首敕令逐渐成为主要来源,元首和元老院在立法权上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在由希腊世界传入罗马世界的诸多罗马哲学流派中,斯多葛学派的影响最大。斯多葛主义者一开始主张恢复共和国,但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治政策的调整,他们的政治态度逐渐改变。到公元2世纪,元首实行较为温和的统治,持"世界主义"观的斯多葛主义者接受了元首制,成为元首制的拥护者,并最终融入基督教。  相似文献   

8.
鉴于三世纪以来军队对罗马帝国的政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几个世纪以来不断杀戮和拥立元首,甚至还拍卖帝国的最高统治权,掀起内乱,君士坦丁实行军事改革,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他解散近卫军,剥夺近卫军长官的军权,设立军事长官掌管军队;他改变军队的建制,创建巡防军,将机动作战部队与边境驻军相分离。通过改革,君士坦丁较好地控制了军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一系列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使军队成为保障罗马帝国安全、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力量,使军队发挥了应有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鉴于三世纪以来军队对罗马帝国的政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几个世纪以来不断杀戮和拥立元首,甚至还拍卖帝国的最高统治权,掀起内乱,君士坦丁实行军事改革,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他解散近卫军,剥夺近卫军长官的军权,设立军事长官掌管军队;他改变军队的建制,创建巡防军,将机动作战部队与边境驻军相分离。通过改革,君士坦丁较好地控制了军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一系列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使军队成为保障罗马帝国安全、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力量,使军队发挥了应有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3世纪危机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帝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出现了全面动荡,其时间之长,波及社会层面之广、危害之深在罗马帝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纵观3世纪危机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时的军队不再单纯扮演军事角色,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3世纪混乱的状态之下,军队以其独有的军事控制力左右着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成为危机的主要制造者和参与者。军队整体性质从崇尚保家卫国走向关注国家内部行政运作,军队成员行省化、"蛮族化"现象普遍出现,并直接对罗马政局发生影响。军队势力突破了元首、元老院的限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纵现罗马历史,军权方面存在从元老院集体手中日益集中到一派、一批人,进而集中到一个人手中的嬗变过程。这种嬗变使皇帝一手执掌军政大权的体制得以确立,加之希国没有严格的继承制度,因而军权时常失控,进而导致帝国政局混乱、内战频仍,赋税沉重、经济衰弱,军队堕落腐化、国防松弛,最终使帝国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2.
君士坦丁缔造了东罗马帝国,其在位期间所推行的基督教政策对帝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宗教政策的政治动因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主要表现在:实行宗教宽容,巩固政治地位,扩大割据势力;利用基督教统一帝国;控制基督教,强化专制皇权。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有复杂的历史化背景。罗马帝国境内犹太人与希腊人的密切化关系成为“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向东方神学过渡的条件之一;随着罗马帝国精神危机的到来,犹太教开始向基督教过渡。基督教虽然在希腊化背景下产生,但其形成主要是与古希腊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并最终从罗马帝国的一种亚化地位上升为帝国的国教。  相似文献   

14.
政治捐赠是古罗马的一项古老传统。自王政时代起,捐赠就是政治人物争取民众支持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罗马的政治捐赠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政治捐赠规模较小,民众是主要的受捐对象,捐赠的内容主要是金钱。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7年,随着个人独裁的出现,政治捐赠日益频繁,捐赠的方式日趋多样化,除平民外,军队也开始成为主要的受捐对象。捐赠成为政治人物拉选票、获得军队支持的有效手段,为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提供了条件。自公元27年至罗马帝国灭亡,政治捐赠呈现出制度化的趋势。罗马平民和军队视其为自己应得的权利,使得政治捐赠呈现出欲罢不能之势,导致政权更迭频繁、财政压力巨大,为罗马帝国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基督教内部不符合正统教会神学理论的学说和观点都被斥为异端。有正统的权威,就有非正统的对立面。从奴隶制罗马帝国到中世纪欧洲,被奴役被剥削的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在异端的形式下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抗上层统治阶级的斗争。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异端的观点和主张、构成主体及教会和世俗政权对待异端的态度又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