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分析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文章结构、措辞运用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来展示朗吉努斯所表达的崇高美在该文中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2.
以散文承载一方水土文化盛衰的轨迹及其演变的社会动因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担当和道义情怀。散文的文化价值使得文学创作具备了开阔的格局和思考的深度。蒋大海散文集《逆旅轻痕》在山水游历、风物打量中铺展开对地方文化的开掘与追溯,书写了他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挚关注和恳切期望。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散文创作中出现了“手记”散文这一文体形式,几位名不见经传的散文爱好者,以对生活的挚爱,对散文艺术的挚爱,对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的关注,写出了一批富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手记”散文,其中王云奎的《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美文》2001年9期)、《我的2002年》(《美文》2003年11期)、马银录《向农民道歉——一个组织部长手记》(《美文》2003年1期),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关于先秦散文的分类,现有的几部中国文学史都将其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指《左传》、《春秋》、《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主要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历史散文主要是记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诸子散文主要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的诗体散文中,从鲁迅的《野草》,到何其芳的《画梦录》,再到杨朔的散文,形成了一个"三级跳"。杨朔拿散文当诗写,有成就也有明显的不足;何其芳高张独语体散文的旗帜,刻意追求散文艺术的革新, 功不可没;而鲁迅,视《野草》为生命的一部分,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散文诗。以思想艺术的震撼力论,《野草》是极品,《画梦录》是上品,杨朔散文是中品。其中成败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南华雪心编》是评点《庄子》散文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深入庄子的内心世界,不仅是对庄子人格美的多角度闪亮绽放,同时又是一次《庄子》散文艺术美的华丽亮相。综观《南华雪心编》一书,刘凤苞将《庄子》散文的文境意境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洸洋恣肆、虚空缥缈、以文为戏。  相似文献   

7.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8.
宋代散文名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黄州快哉亭记》和《前赤壁赋》.分别表现四位作者儒家社会伦理化、庄禅心性化和自我精神主体本体论的三种人格模式.这是两宋以至整个中国古代文人共同具有的文化产物.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中,均能找到它们产生和存在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多和田叶子是少数能用德语和日语进行创作的双语作家.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留德经历,以女性作家细腻、敏感的视角表达了人在异文化、异语言下的冲突和融合.通过对多和田叶子的日语小说《失去脚后跟》和德语散文《从母语到语言母亲》的分析,探究多和田叶子对异文化、异语言世界的独特体验,了解多和田叶子在两种文化的中间地带进行创作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关中人,陈忠实的作品使用了大量关中方言,为我们细致展示了陕西的风俗民情和地域文化。《陈忠实文集》收录了1978——2003年以来陈忠实的小说、散文、言论等不同体裁的作品。本文从读音、释义和书写等方面对《陈忠实文集》中的关中方言词语进行例释,希望可以加深读者对于其作品的理解和关中方言特点、民俗风情以及地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代文论中筛选出来的“块垒”(情结),作为人的情意本体的凝聚物,已成为文学创作活动的真正的出发点,是文学创作全过程的动力机制。“块垒”(情结)的抒发,还需要以娴熟地掌握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和表现手法为必要条件。基于此,文章对冯亦同的新诗集《紫金花》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评析;同时,对他的全部文学成就和组织文学活动,也予以理论概括和评述,从而进一步阐明了人品与文品(诗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明确地指出,优秀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提升作家(诗人)的人品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2.
《阳明先生集要》分理学、经济、文章三编,其中又以理学为主脑,如熟读其中的“理学”编,便可掌握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较之于《王文正公全书》来说给后学提供了一个简要便捷的读本,加之大量的眉批和尾批,对后学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参考。贵阳王阳明研究会会长王晓昕教授和贵阳学院赵平略教授,慧眼识珠,看重它的价值,进行了点校,中华书局重新刊印出版。  相似文献   

13.
庾信42岁出使北朝后,便羁留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北朝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环境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后人评价"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东"。从他的心态变化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其诗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体会出整个由南入北的士人适应北朝生活环境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萨都剌是元代最重要的西域诗人之一,他生于北方,却创作了许多描写江南的风俗人情的作品。诗人在对江南美女、江南美景、江南风俗及与南国友朋的唱和中,忘情江南山水的寄怀之作中,充分表达了叹古的幽思,无限的惆怅。这种现象说明,江南的秀丽山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了韩愈的神化,唐宋地方祠庙祭祀政策的变化以及韩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合力而促成了韩愈这一"唐人宋神"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6.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甘居人下的思想使于连在上层社会中一次次使用"虚伪"的手段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于连并未完全失去人的本性:真、纯。于是当人的社会性和本性发生矛盾时,他选择了后者,也就选择了灭亡。  相似文献   

17.
《诗人玉屑》以格法分类,畅谈艺术技巧,提示创意之法,强调造语之方,征存一代诗学实录,诗话论诗及辞习气,南宋江西诗法之大凡,此中有之。本文从创造性思维切入,以不犯正位视角,考察言用不言名(体)之诗例,左证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之诗歌语言特质。  相似文献   

18.
在唐五代到北宋的词体演进过程中,李煜词的变化引起后代研究者的注意,王国维甚至认为其词一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是,李煜词并没有发生质变,其创作者身份仍是贵族。实际上,李煜词在词学史上的变化并没有被强调学养的宋人肯定与学习。只是到了词学昌盛的明清时期,因李煜的遭际与其词之凄艳绝美,日渐得到时人肯定与赞誉。  相似文献   

19.
《孟子外书》题为孟子所著,但其真实性却值得怀疑。从目录学、作者以及先秦时期著作体列等角度进行了考证,以期对其性质、价值作一个理智合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吴地藏书家校勘学家惠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栋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惠栋学术思想承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在文字、音韵、训诂、辩伪、辑佚、校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清代及后世古籍整理产生极大影响。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汉代易学的整理、保存和研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