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学"与明初台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以来形成的台阁文学以欧阳修为典范,通过"欧学"的确立,全面突出了欧阳修的历史地位,同时,也确立了台阁文学的基本范畴.欧阳修成为集政治风范、通经学古之学、文史之才于一身的典范作家,其六一风神也成为台阁文学的精神榜样.  相似文献   

2.
浙江学者陈确是我国古代对终身学习作系统阐述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终身学习的主要内涵就是"知行并进""学之不已",而要做到"学之不已",首先要树立"真切向上心",只有确定了志向、明确了方向,才能孜孜不倦,学有所成,同时在学习方法上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可贪求一步登天.  相似文献   

3.
正【话题背景】从古至今,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人师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等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兴,国家才能兴,这已是从上到下的共识。但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表现之一就是师德缺失问题。目前教师队伍中,怠倦无为者有之,学浅薄识者有之,恶言粗行者有之,谋利性补课、伤害性体罚等事件频频暴光,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声誉。因此,倡导爱教敬  相似文献   

4.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5.
长者之尊     
"长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如下两种释义:一、年长辈高;二、年高有德.吕家乡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有的越老越慈祥,真的愿意‘化做春泥更护花'.有的却越老越贪婪……在即将告别人世之前,恨不得占尽人间春色",对老年群体作了简约警世的分析,褒贬得当.本文所谓长者,无疑是词典释义的第二种,吕先生所说的是第一种.  相似文献   

6.
教学主张:行思合度,学然后教。"玩"在例前,"学"在例中,"行"在例后,把学习交给学生,把快乐留在课堂。"作为仓老师工作室的一员,首先得做‘智慧树’上那只灵动的猴子。""是猴王……哈哈。"一群男老师起哄着。"要做猴子你们做,我们只想做一只飞翔的百灵。"女教师们立即"纠正"了我们的起哄。这虽然是工作室活动间隙数学教师们偶然的笑谈,分明也是我们每一位成员的真实写照。打开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网站,进入"智慧树小数网",点击"俱乐部简介""新闻中心""教师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发展教育的神圣使命.倘若学识不高.人格不正,怎能为人之师?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古往今来,实践证明师德是立教之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先进文化的化身,是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影响学生的理想、志趣、情感、意志等等.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正"五官".树风范,立师魂.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为"君子"在于"德"。"君子"的内涵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君子"的内在根源——"情理"。追溯历史痕迹,"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仁"、"礼"统一于"君子""文质彬彬"风范之中。于"君子""文质彬彬"的风范中,孔子解决了生民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9.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是选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0.
钟贺 《教学随笔》2008,(12):65-65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其实,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也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怎样才能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过几年从教岁月,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了自己明确的答案,这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终身的"精神导师"。精神感召,你们都是好孩子眼下的这群孩子实在太难教育了。在家都是被父母宠惯了的"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了学校,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重要教育政策目标.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有"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之规定,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我国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时间节点确定为2010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时间要求是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表述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确立的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首先便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相关段落也沿用了"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人才高地,而不仅仅是基地;大学是精神家园,而不仅仅是校园;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大学之所以要有精神,是因为大学是"成人之学",大学要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标和风范.  相似文献   

14.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  相似文献   

15.
《齐桓晋文之事》中“为长者折枝”一语,历来注家各说其是,择其要者有三说:一曰“为长者折取树枝”.一曰“为长者按摩肢体”。一曰“向长者弯腰行礼”.此三说,均或为后来各种选本所沿用。近读张汉清、方弢二同志文《“为长者折枝”析疑》(载《语文教学通讯》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以下简称《析疑》),又见新说.该文以为,  相似文献   

16.
避讳学是中国的独门学问.事实说明,从避讳学的角度校注典籍是不可或缺的.中外学人也有从"避讳学"角度研究<诗品>者.有的用以校勘文字,有的用以考察版本,有的用以注释人物.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须用此作进一步研究.如<诗品>里的谢胱,宋人引录<诗品>者,皆作"谢眺".有些<诗品>校注本以为"眺"是误作.其实,这是宋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四世祖赵朓名讳而改,并非误作.另外,如<诗品下>之"殷不竞矣".宋人作"口不竞矣",此"口"当为宋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所留.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表示提顿语气的词并不多,有"也""乎""兮""将""斯""焉""者""矣"("矣"和"耳""哉"等连用)"诸"等,用法各不相同。本文在对这些词的用法进行条分缕析的同时,进行了充分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提起宋代教育家,人们多推重南宋朱熹,应该说过去在教育史上不多提及的欧阳修也是宋代的重要教育家.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家,是当时的文坛盟主.同时在教育方面,也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他似乎教过学,但时间不太长,只在《与陈之方》这封信中“某,忧患早衰之人也,废学不讲久矣”这句话里能找到一点这方面的证据.但由于他进步的政治态度和在文坛上的地位,致使“士子不见弃,日有来吾门者”.同时,他还常用通信等方法指导别人学习.全祖望《宋元学案》中列于欧阳修门下的佼佼者就达一二十人之多,苏氏兄弟、王安石、曾巩等,都是欧阳修的门生.因此,对这样一  相似文献   

19.
张志胜 《历史学习》2006,(11):37-37
课余之时,有同学问起,为什么在先秦的一些寓言中,描述的宋国人总是比较愚昧,甚至不可理喻呢?仔细查阅典籍,与宋国相关的成语记载还真不少,均是贬义。如: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阅读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欧阳修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艰而后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