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到北京去的人大都喜欢去看看圆明园,可我的心情却是矛盾的:我怕见到它,因为那废墟里高大的石柱记录了一段中华民族耻辱的历史;但我又迫切地想看到它,因为我愿在这恨与羞之间荡涤我的胸怀,激发我的意志.  相似文献   

2.
今年秋天,我有事到九州去了一趟。从前去过九州几次,不知为什么总没机会去长崎。这是第一次到长崎。在这里我偶然见到了和我多少有点瓜葛的两位明治时代物故者的有纪念性的遗物。一件是松本顺的墨迹。我到长崎的当晚,朋友便领着我到K饭馆去了。这个饭馆据说是当年维新志士们聚饮的地方。旅途劳  相似文献   

3.
木祥 《大理文化》2010,(11):36-40
喜马拉雅山下的拖拉机在我的心里,喜马拉雅山下的事物,已经只是属于回忆。自从西藏回来,我没有想到过要去西藏。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敢动进藏这个念头。我进西藏出西藏都是从青藏线去的,进出都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如果我选择其他的进藏方式,已经完全失去了进藏的意义。一种选择,是我对西藏那段生活,对西藏这个词语产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正我想田间一般都是安静的,大片大片的方田如大海般的浩浩渺渺,望着阡陌的田间小路甚至找不到一个人,难道耕种的农民已经被掩在了那不高的绿稻里,或是肤色已经与大地融为一体了。有时飞来一只乌鸦不停地啄着稻草人仿佛才有了些生机。以前,田在我的心里有些寂寞,还有些神秘。马久邑属于大理市银桥镇,距离大理古城北约5公里左右,那是我9月底一次北行的路途中,第一次邂逅了马久邑田间那片紫色的花海。花海就夹在广阔的田间,从大丽公路  相似文献   

5.
台湾一瞥     
王元化 《寻根》2001,(3):36-45
这一组日记是纪1998年的台湾之行。我是应台湾“联合报系化基金会”之邀访台的。行程不满十天。我去那里作了演讲,也进行了参观访问,最后还抽出一天多时间到花莲游览。这是我第一次到台湾对于那里的匆匆一瞥。  相似文献   

6.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时我犯了什么错儿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永远都记得对那次犯错的惩罚;将后院的无花果树挖出来,种到菜园子里去,在那里,它会有足够的空间伸枝展叶,繁茂生长。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惩罚了。  相似文献   

7.
与鸟共存     
铁栗 《大理文化》2004,(6):12-13
一位朋友约我去弥渡,说是去采访张应徐.我不知道谁是张应徐,但我知道弥渡是<小河淌水>的故乡,我同意和他一起去是受了那首民歌的吸引.朋友早已加入了有车一族,平日出去采访都自己驾车,这一次也是.他在车上对我说,张应徐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养鱼人.后来他的鱼塘里落下了一群鸟儿,鸟群吃了他的鱼,他干脆就由一个养鱼人变成了养鸟人.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很大,总得去看看。哪个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迹?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遥望故乡的方向?离开时,你舍弃了什么?归来时,你带回了什么?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过的世界都成了你。飞鸟鱼曾经是我的作者。某一年,她突然人间蒸发!待到我偶尔读了她公众号的文章,才知道她已人在日本。这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连根拔起、浴火重生——这个连一句日语都不会说的人,居然跑到京都去开起了民宿!  相似文献   

9.
天性 一天,早年在工厂时的同事,通知我,让我周日到阳光家园聚会,离开单位30多年了,我根本想不到他们会约我去聚会? 我问他:都是些什么人? 她说:当年我们车间团支部的团员。  相似文献   

10.
发现巴黎     
我和我的朋友佩吉以前都曾去过巴黎,但是每次去的时候不是作为青年的监护人就是和其他成年人一起,通常看到的都是旅游景点,听到的都是导游们背熟了的千篇一律的介绍。而这一次将是我们第一次去旅行——没有责任,没有约束,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以前的旅行总是去看那些著名的纪念碑和“旅游景点”。虽然旅行指南声称对游客们来说,当地的地方文化既粗糙又无关紧要,但是对巴黎人来说就不同了。这一次我们想要发现真正的巴黎。我们用了许多时间在一些小商店和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及教堂里流连。我们沿着运河和一些狭窄的小巷漫…  相似文献   

11.
喜爱夜读     
到了夜晚,我哪里都不去.即使周末被朋友拉去聚会,也慌慌地想回家.想回家,其实是回到我那间简陋的、拥挤的书房去.  相似文献   

12.
怀念杨荣昌     
蔡毅 《大理文化》2021,(8):56-60
好友杨荣昌病故多年,我时常会在心中怀念,却一直没有动笔为他写上一篇文章,心怀歉意,是因为觉得这文章难写. 首先因为他不是什么高官富商、大家名士.二是因为他为人低调,从病重到离世都让家人隐瞒,不让人去看,所以我对他后期的事不甚了了.三是我对自己看重且喜爱的人心怀敬意,怕写不好玷污其形象.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必须将自己眼里心中的好友用文字呈现记录,因此提笔书写.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两年,一到暑假,微信朋友圈的人好像一半去了蓟县,一半去了日本,总有人行前让我帮着做攻略,我也会尽心尽力推荐那些"性价比高"的目的地,可是,无论我如何苦口婆心,过几天看一波一波的照片,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到蒸笼一样的京都、大阪、奈良去挤、去抢、去抱怨。  相似文献   

14.
我第一次到首都华盛顿的圣伊丽莎白医院去拜访埃兹拉·庞德那是1955年春天的事。当时的情况虽有点事出偶然,但是我显然是很幸运的,因为与庞德的会面对我的生活和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战争期间我正在范德比尔特大学读研究生时被召回到军队服役。当时我刚刚成家,住在弗吉尼亚州福尔斯彻奇的一套公寓内,每天从那儿乘车到五角大楼去上班。我担任国防部美国海军军法署署长办公室的国会联络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年轻的精神病医生米歇尔·伍德伯里博士,他得知我对庞德感兴趣(我当时正忙于进行关于庞德、艾略特和亨利·詹姆斯的学术研究,撰写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便告诉我说庞德很欢迎来访者并鼓励我给庞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屠格涅夫,闪过脑际的就是《初恋》、《父与子》和《罗亭》。回想起来,当时虽然一看到这几本书上的那些生疏的地名和人名就感到困惑,但为了升学和自身的修养而不得不鞭策自己去硬啃它们。托尔斯泰也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也好,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他们大概都是帝俄时代的大文豪,与我理应不会有什么关系的。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住在巴黎,有一天,偶然结识了一位住在附近的中年妇女。她虽然是法国人,可是生得娇小玲珑,金发碧眼,艳丽照人。当时正是寒冬时节,我在巴黎既言语不通,又举目无亲,使我心情忧郁,只是塞纳河水一下子使我着了迷,我就在这时和她相识了。这位妇人亲切地接待我,请我喝咖啡,又请我吃饭。从此我经常到她家去作客,甚至呆在她家的时间比呆在自己公寓的时间还长。她的家很简单朴素,很难使人相信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家庭,房内的墙上挂满了肖像画和照片,书  相似文献   

16.
灵鹫寺漫笔     
近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抽空至少回故乡一次.每次都要随祭祀神灵的乡友们,到村子后面山上的本主庙和灵鹫寺欢聚.这不仅仅只是“入乡随俗”,而且是一种感情,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我从事文化工作30年来的热情,都源于执著的民族感情,而这种感情全都是生我养我的村庄赋予的.这座山,山上的这组寺宇建筑从小给了我深刻的文化陶冶,不论走到哪里,都使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7.
从白云观想起的栗子五、六年以前,趁着暑假时的空闲,我想偿还心中的一个宿愿:到陕北去瞧瞧那里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一天,我和我的学生们到了佳县。招待所是一排清洁整齐的窑洞。举目四望,除了山还是山。这连绵不断的、高低起伏的苍苍茫茫的山之国,从古至今目睹了多...  相似文献   

18.
在法国考试     
6年前,我还在首都的一所高校读大学。学校和法国的里尔大学缔结为姊妹学校,每年都要互派学生前去学习和交流。记得那一年,我们年级一共有600多人,却只分配到10个外出交流的名额。略通法语的我,使出浑身解数,从初试、复试,到最后的面试,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我成为10名漂洋过海前往异国的幸运儿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在《六十年前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杂忆》一文结束时,我说:"从此我调到成立大会的接待组工作去了。"我在接待组的工作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丁玲同志大理行就是其中之一。来参加建州大会的嘉宾,在建州大会召开前几天,都陆续到达下关(大理),接待组的工作最初没有分工安排,一位嘉宾到了,几乎是全体接待组的同志都去帮助安排嘉宾的食宿。要多乱有多乱,更别说去做其他后续的事情了。建州大会领导一看这样乱下去,就真的乱了套啦。不行。领导叫停了这样"一窝蜂"的工作方法。然后,根据到达嘉宾  相似文献   

20.
三十难立     
正一还来不及从没完没了的工作事务中回过神来,又一度"五一"长假说到就要到了。这长假的到来,对别人来说或许是件十分期待和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对于我来说却恰恰相反,它让我困惑犯愁,让我不知所措,我甚至有些害怕它的到来,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打发这寂寞的长假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该做什么,单身的生活在节假日里常常会有一些孤独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