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在“亚运新闻战”中,人民日报副总编李仁臣在夺取第一块金牌的赛场上,写出了生动感人的短新闻。北京日报副总编刘宗明亲临赛场给“前线”记者讲亚运新闻报道要点。“老将”出马,是亚运新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报业市场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新闻战”。这场“新闻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各中心城市。然而,一只脚踏入市场大门的中国报业,竞争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激动人心的亚运会闭幕一个多月了,但是以“爱我中华,为国争光”为支柱的亚运精神,却象投石激起的涟漪,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和精神世界里漾开,漾开,……它将长久地导引和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亚运精神对于江苏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特别感到亲切。江苏亚运转播团(乒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新闻”(德文NeugikeitNeue或英文news)以及与这个概念相近的消息、情报、通告、公报、趣闻等等词汇,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在他们的通信中,“这里有许多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告诉你一件新闻”①等等一类话,随处可见。尽管他们频繁地使用“新闻”这个概念,但对它含义的把握,是严谨、持  相似文献   

5.
“新闻策划”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随着“策划”理念与行为在企业经营、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新闻出版界也及时探索“报道策划”、“编辑策划”、“出版策划”等运作问题,“新闻策划”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但是,这个应运而生的概念却不那么幸运,流行伊始,就引起了争论。赞成者说:“新闻策划”是“报纸的新的生长点”,“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说;“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是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性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因此,科学地认识“新闻策划”这个概念及其反映的现实内容,就是探索新闻传播领域中策划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9月23日下午,新华社最先发出了邢芬获本届亚运会第一枚金牌的快讯,获得了亚运“新闻战”中的“第一枚金牌”。在大型国际体育比赛中,第一枚金牌获得者和第一个破纪录的人历来是各大通讯社争先报道的热点。这一次新华社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首战告捷。新华社发第一枚金牌揭晓的快讯是在2点14分。合众社第二个  相似文献   

7.
刘冰 《记者摇篮》2007,(6):58-58
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媒体对新闻资源的掌控,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有个性、有震撼力的新闻策划上。尤其是经济新闻,策划尤其重要,经济新闻的生命在于“三贴近”从内容到形式、从选题到执行,进行全方位创新,使宣传呈现规模性、战  相似文献   

8.
新闻改革的产物——新闻策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我国新闻界使用频率颇高,争论也颇热烈。赞成者说:“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说:“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双方针锋相对,各有其理。 这种分歧的产生,源自对新闻策划概念的不同理解,其核心是对“新闻”一词的不同理解。反对者的立论,理解为是对新闻本源即事实的策划;赞成者的立论,理解为组织报道的策划。双方没有概念的同一性上争论,看似热闹,却各说各了。  相似文献   

9.
采访亚运归来,所感所思甚多。同事笑问:“哪方面印象最深?”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第一次尝到了新闻大战的滋味。”同3000名记者者一起参赛参加第三者11届亚运会的中外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闻定义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娟 《新闻知识》2003,(1):35-36,44
(一) “新闻”是新闻学及其边缘学科的基石和起点,在整个新闻学的概念体系中,它处于首要地位,因此,对其加以明确的界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是不是新闻?”或“什么是新闻?”但遗憾的是,与这种重要性形成强烈反差,关于新闻的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假新闻增多,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成为一个全社会瞩目的问题,业界和学界尤其重视,多有探讨。但多数章仍然停留在“从事实到新闻”的简单的反映与被反映层次,强调的是新闻“再现”事件的“原貌”问题,并未深入到事实的内部联系、事实与新闻的深层次关系等方面。快速发展的新闻实践却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难题,迫切要求理论界予以回答:为什么“要素”齐全的报道还会引起人们怀疑?为什么记“真实”地反映了事实却被斥虚假?为什么人们总觉得一些新闻背后似乎掩盖了什么?笔认为,这是因为一些新闻没有在“表层真实”的基础上实现“新闻真实”。  相似文献   

12.
倒金字塔结构是迄今为止对新闻结构模式的认识中最有新闻理论价值的发现,倒金字塔结构的显著特征是“头重脚轻”。可是判断这一结构的依据到底又是什么,传统的新闻写作理论并没有说清楚,同时,却又出现了与倒金字塔结构相对的另一个概念“金字塔”。  相似文献   

13.
10月8日的中国青平报上登了一份以“我看亚运会”为主题的电话调查,其中在“你对本届亚运会的报道有何评价”一项里,回答“很好”和“好”的有314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8.3%。这个调查是接近实际的。在以往多次的民意测验中,对新闻媒个不满意的总是居多,而在这次的亚运报道中,中国的新闻形象有了改观。回眸亚运盛会期间,许多人都是上班先抓报纸,下班守着广播,电视。亚运会上威武壮丽、精彩纷呈的竞技把神州大地搅得热气腾腾,激励了亿万人的爱国心、凝聚力、拚搏志。这是亚运会的成功,但也大得力于新闻媒介的传播。今年在中国,可称作亚运年。举国上下叫得震天响的一个词儿是“亚运意识”,从迎亚运会之时起一直响到亚运开赛,把个亚运的文章做的有声有色,十分辉煌。随着亚运圣火的熄灭,又出来一个新词儿“亚运后意识”。这个词儿拗口,不一定叫得开去,但这个意识却是要得的,我们是应该趁热打铁,在这个“后”字上把文章做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是一场伟大的竞赛,同样需要亚运健儿那种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的拚搏精神。事实上,现在各条战线都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报纸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品位?就报纸版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当是要让那些好新闻尽量地多登,全登;而那些质量不高的“劣质新闻”,则尽量少登,尽可能不登。究竟哪些是不该见诸于报纸版面的劣质新闻呢?笔者认为:(一)没有时效的“冷饭新闻”。新闻最忌“炒冷饭”。但现在却有一部分报纸中的文章在“炒冷饭”:A:有相当一部分消息的“时间要素”是“去年以来”、“截至日前”、“近半年  相似文献   

15.
报业“城池战”愈演愈烈告诉我们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向明 《传媒观察》2004,(12):10-12
广州、北京、成都、南京、武汉、天津、郑州……今日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报业大战。新的报纸挟着“雄风”乃至“杀气”加入,老报纸不停地改头换面,价格战、新闻战、版面战、发行时间战、广告战、人才战……,“八仙过海”、各使绝招,报业市场“狼烟滚滚,硝烟弥漫”。  相似文献   

16.
新闻图片对于报纸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张报纸如果办得好,那么它的成功之处必然有一个是“善于运用新闻图片”。换句话说,只有善于运用新闻图片、充分发挥新闻图片作用的报纸,才是一张办得好的报纸。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北京日报的《亚运专刊》所以受到好评,照片选用得好、处理得突出,是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时间过去七八年了,有些经验性的东西仍值得总结。《亚运专刊》敢于给好照片以大版面的风格为什么没有完全继承下来?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观念上的原因。此外,本人在当编辑的若干年里,在处理新闻图片上有些教训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年年两会,年年新闻战。在新闻竞争日益白炽化的今天,如果都市报放弃了省、市“两会”这个巨大的新闻资源,那无异于主动地放弃了竞争,放弃了市场。概因于此,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都市报每逢“两会”都主动地调兵遣将,组织精干力量纷纷上阵,争夺这块新闻资源的“蛋糕”。  相似文献   

18.
谈谈新闻价值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以来,新闻界开展了对新闻价值问题的讨论,提出了不少观点,使这个“文革”前的“禁区”,成了新闻研究的重点。从陆续提出的一些观点来看,大都着眼于新闻价值概念的论证,而研究却没有多少深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本文仅想从“定量研究”这个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消息”(这里指的是新闻报道体裁形式)所特有的概念。新闻导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给予新闻的标题足够多的“关注”,却忽略了起提炼新闻精髓、揭示主题,吸引读者阅读全文之作用的导语的重要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关于“如何抓住‘急性  相似文献   

20.
马晓锋 《新闻三昧》2006,(11):20-21
新闻稿件是内容、红花,版面编排是形式、绿叶。形式永远服务并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在新闻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同样的新闻内容在不同的报纸上重复出现,极大地削弱了它们的个性。近年来,尽管常有业内人士强调“内容为王”、呼唤“新闻当家”,却丝毫没有阻挡报业竞争走向多元化的趋势。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报纸不能仅仅靠新闻的内容来吸引读者,也应该在编排上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事实上,谁也不能否认,赏心悦目的版面编排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刺激购买欲望和阅读兴趣。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人对“三秒区”的概念越来越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