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围绕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叙事中的空间问题展开讨论。小说主要包含虚实两类空间——妓院欢场和私家花园,前者形成文本中城市表述的主体,后者则构成“杂音”。本研究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角度出发,结合二者,试图通过对二者在文本中的具体运作和互动关系的分析,揭示出小说蕴含的种种时代经验和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2.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作品《灿烂千阳》在叙事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方面,物理空间在变更中不仅改变着人物的命运,也无形地推动着小说的叙事进程;另一方面,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不仅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广度,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文章立足《灿烂千阳》的文本,运用空间叙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论述其空间叙事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叙事学理论中空间叙事的研究视角为更多的文学研究者所接受。一方面空间是客观存在——人的生存实质上是在空间中的生存;另一方面,空间也通过人的感知而存在——"被经历的空间"。而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所遭遇的种种困境的底层文学,也同样关注其生存空间,这就为我们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底层文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刘庆邦的小说《神木》中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在深化人性的复杂以及表现底层百姓生存困境的主题上具有的独特艺术表现魅力;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表现了作家在现代性上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两个维度为我们展示了充满丰富人性意义和人性内涵的民间生存景象,一方面通过建构日常的民间空间,呈现出民间的丰富性和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在叙事立场上,由民间叙事立场反驳精英知识分子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6.
“空间转向”背景下的空间叙事研究是当下文艺理论的研究热点,生态散文创作在新时期亦呈现出走热的趋势.论文以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张炜、阿来以及文隽永的生态散文作品为例,从差异空间、异托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角度揭示新时期生态散文的空间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认为新时期生态散文的空间叙事表现出现代性反思意识,以及对生态愿望和生存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格雷厄姆·格林的《权力与荣耀》讲述威士忌神父在宗教迫害下获得自我救赎的故事,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小说文本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维度,以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为依托,可从地志、时空体和文本三个层面探讨其空间叙事艺术.地志空间聚焦地理位置的对立关系,凸显人物精神困境的症结所在;时空体空间着重分析人物状态与行动...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利用图像建构的信息场域编制叙事内容,利用“小叙事”消解宏大叙事方式,利用图像叙事的空间时间化本质虚构叙事语境。进入数字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以数字空间拓展生存场域,以数据资源扩大信息来源,以数字技术更新赋能方式,呈现出“局部拔高、片面美化”的“碎片样态”,“感官刺激、集群欢腾”的“文化镜像”,“算法推荐、私人订制”的“舆论陷阱”等多维表征样态。纠治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的根本之道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筑思想根基;掌握社会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净化舆论环境;构建立体化治理格局,凝聚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9.
空间理论是近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对库切几部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从空间的权力统制、身体作为特殊的空间形态和叙事的空间化三方面论述库切在文学创作中的空间观,从而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对空间本质的探索,库切向欧洲文学普遍主义原则挑战,对传统欧洲文学叙述模式、小说观念和作者权威的颠覆实际上创造出了一种事实上的批判文学,并以文本的形式参与了改变霸权政治的行动,并且体现着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关怀。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者对《儒林外史》叙事结构历来褒贬不一,争论颇多。从它独特叙事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看,作者在叙述一百年儒林“史”中,有一条大致的时间脉络;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吴敬梓把北京和南京作为两种思想的象征进行描写,形成了叙事结构的空间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晚清《申报》刊载大量花谱题赠及文人题妓诗词的特点和原因。认为当时品题青楼的诗词借助《申报》广为流传,经文士相互唱和,形成青楼品题风尚,表现了当时上海的冶游之盛。品题青楼不仅是文人风流才情的表现,也使他们利用上海新兴媒介结成文化交游群体,从而营造出具有申江特色的文人生存情态。于《申报》上品题青楼是晚清上海洋场才子的一种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青楼诗词或是赞美曼妙女子歌舞之赏心悦目,或是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放身青楼以忘忧之情怀。历来学者的目光较多关注“正统”诗词而很少涉足“非正统”的青楼诗词。文章从歌女、舞女、妓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代表诗人、词人最真切情感的青楼诗词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展现青楼诗词中文化的韵味。  相似文献   

13.
旧上海娼妓的繁荣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她们在残酷、野蛮的娼妓制度下过着黑暗的悲惨生活。尽管过去历届旧政府曾对其进行改造,但娼妓问题最终没能解决。直到1949年后,新生的人民政府才得以把上海的娼妓彻底根治,其治理经验仍不失为有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白露和茶花女分别是曹禺《日出》和小仲马《茶花女》中的人物。她们两人都是文学中典型的妓女形象,都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文章把陈白露与茶花女这两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相似的境遇而又有着不同个性的文学形象放在同一视角下进行审视和比较,通过这两个悲剧形象所呈现的复杂的社会内涵来剖析其悲剧意义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旅居香港后期,施叔青将自己对于生活了十七年的香港的爱恋,化为史诗般的波涛汹涌之作《香港三部曲》,以风尘女子黄得云的传奇一生串连起香港自开埠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现香港百年沧桑的殖民史和社会变迁,为后人留下一部香江风情图录。  相似文献   

16.
宋词之兴盛与歌妓之参与密不可分,而歌妓的活动空间以"青楼"为主,所以歌妓所填之词则与楼意象紧密联系。从歌妓的楼意象词中,明显可以看出她们佑酒唱和、歌舞娱客,抒写别绪、表达情感,展示智慧、表现才艺之创作动机和言不由衷的矫情、别后相思的真情、抒怀言志的悲叹之爱恨情愁。  相似文献   

17.
印度佛教雕刻是以各种“像”为主要载体,不同时期的“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造像依次经历“无像”,“隐像”及“有像”三个阶段;艺术风格依次经历希腊化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印度佛教雕刻风格的形成受到佛教教义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九丹在《乌鸦》中塑造的中国“小龙女”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小龙女”这个新妓女形象入手,探讨不同新旧妓女形象的独特之处,从而揭示出在经济高速发展、女权运动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女性为争取自身的真正解放所面临的不仅是经济、政治上的不平等,更要正视自己,从精神上认识自己,驱除父权制思想的影响,获得自我思考的空间。只有这样,女性才能真正获得做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界及司法实务界存在的将某些不法行为设立犯罪纳入刑罚的呼声及可能导致的“泛刑”倾向,笔者以吸毒、卖淫嫖娼这两种犯罪学上的“无被害人犯罪”为例证,在考察国外相应立法及刑事政策基础上,结合刑罚的负价值对其予以否定,并由此引发出“刑法应谦抑”的命题,主张通过充分调动诸如伦理道德、侵权行为法、行政处罚法等替代措施来规制这些具有相当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作为最后手段的刑罚仅在“不得已”之时为用。  相似文献   

20.
宋代娱乐产业的繁荣与其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宋代娱乐产业主要表现为以瓦肆为代表的专业演出产业、以节庆庙会为代表的集市娱乐产业和以茶馆酒肆妓院为代表的日常娱乐产业三种具体形式。宋代娱乐产业对宋词审美情趣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