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茶洋窑是福建南平市一处烧制多种釉色瓷器的宋元时期窑场。近年来窑址中发现的多种外销瓷产品,使其外销属性得到充分认识。本研究从科技考古角度对该窑场黑釉产品烧制技术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窑址周边有丰富、多样的制瓷粘土资源,采集的5份粘土可依据硅、铝、铁及钾等元素含量分为三类。胎体分析显示黑釉瓷制作时更偏向于选择富含铁元素的粘土,Si O2和Al2O3含量波动范围大。釉层制作时出于提升助溶剂和呈色目的,窑工有意选择一定量的草木灰及高铁粘土原料。窑址中相对高比例的生烧产品是由窑炉温度、制瓷原料特性(低助溶剂含量、高Al2O3)等多重因素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东周遗迹出土冶铜炉渣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23件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并深度讨论。检测表明,这些炉渣的冶炼产品均为红铜。炉渣基体含铜量的浮动范围较大,且基体物相常见磁铁矿,反映了冶炼工艺并不稳定。比较发现,西吴壁东周遗迹出土炉渣所反映的冶铜技术特征与东周时期典型冶铜遗址冶铜技术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熔铜技术特征也不明显,因而推断本文炉渣很可能来自西吴壁夏商时期的冶铜活动,是与大量夏商时期陶片一起混入东周遗迹当中的。本研究对于系统探讨西吴壁乃至晋南地区先秦时期冶金技术面貌具有积极意义,并基于西吴壁材料开发了一套复杂文化堆积中冶金遗物时代特征的判别流程,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冶金考古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陕北地区地处黄河河套之南,北临鄂尔多斯高原,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宁夏接壤,南接关中盆地。该地区目前经过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存均属于仰韶后期文化阶段。本文根据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地理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小区,在小区分期的基础上将陕北地区仰韶后期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日常生活器类来看,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海生不浪类型影响明显,但居址和葬俗与甘肃东部地区阳坬类遗存相似;第二阶段秃尾河—窟野河流域受到内蒙古中南部阿善三期类型强烈影响,无定河流域虽仍受到甘肃东部等地区的影响,但在前期基础上有所发展;第三阶段无定河及其支流大理河流域石城聚落大量出现,关中地区的影响也到达无定河流域及以南的洛河流域。  相似文献   

5.
苇沟墓地位于翼城县县城西北部约2公里处的唐兴镇苇沟村东,位于苇沟—北寿城遗址东部边缘。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为了配合翼城县北环路改造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施工范围内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1870平方米,清理灰坑、窖穴、陶窑和墓葬共36处。其中东周墓葬20座,包括18座竖穴土圹墓和2座偏洞室墓,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丰富了本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的分期年代框架,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晋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拱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西北,为配合大西高铁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1年春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现房址6座、陶窑2座、灰坑数个,出土大量陶、石、骨器等。根据层位关系及出土器物特征,判断该遗址年代为龙山晚期。河拱"凸"字形白灰面房址兼具竖向深穴与浅穴式的半窑洞式特点,应属于窑洞式建筑的前身,其成排分布,反映了当时集群而居的社会形态。河拱遗址较完整揭示了忻定盆地龙山晚期人类聚落的全貌,特别是房址和陶窑的发现,为深入探讨晋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招商引资节会活动,是指各地围绕着招商引资开展的一些招商洽谈会、投资洽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投资环境推介会、投资经贸洽谈会暨文化旅游类节庆活动等.因其针对性强、规模效益高、传播效果好,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使用频次最多、招商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招商方式.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加快本地区招商引资步伐,政府每年也几乎都要在本地举办1-2次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节会活动,同时还要参加上一级政府在外地举办的至少2-3次招商活动.根据我们招商引资传播研究课题组2010年、2011年对苏北地区十多个县市所做招商传播调查以及我们参加的一些大型招商引资洽谈会的情况来看,各地在开展招商引资节会活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一方面影响了招商效果,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错失大好的招商机遇和发展机遇.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开展招商引资节会活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8.
索引2001-1     
《编辑学报》2001,13(1)
[1]陈希宁,冯远景.Internet科技期刊及其对现行编辑工作模式的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5):273-276   [2]张小玲.电子出版对传统科技期刊编辑的影响和要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5):277-279   [3]方润生.科技期刊的订刊收入:基于读者需求的一个量化指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5):295-298   [4]申云霞.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地位的现状及提高影响的对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6):345-348   [5]刘伦刚.论非逻辑思维在审稿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6):353-355   [6]王爽娟.数字化环境与编辑工作发展趋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6):400-401   [7]张元芬,俞军,杨志明.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期刊编校合一.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6):401-403   [8]叶辉.编辑哲学的价值观念.编辑学刊,2000(5):15-16   [9]杨晓鸣,徐素君.编辑人文特征的社会学剖析.编辑学刊,2000(5):24-27   [10]许淳熙.网络期刊建设需寻求实质性突破.编辑学刊,2000(5):55-57   [11]叶向荣,李学宇,宁晓青.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一.编辑之友,2000(5):31-34   [12]徐柏容.关于“通用编辑学”的思考.编辑之友,2000(5):37-39   [13]陈静.寻找高校学报与国际检索系统的契合点.编辑之友,2000(6):25-27   [14]畅引婷.编辑学研究与编辑素质提高.编辑之友,2000(6):33-34   [15]赵运通.关于普通编辑学的理论建设.编辑之友,2000(6):38-41   [16]崔恩烈.校对定位及编校不可合一.编辑之友,2000(6):43-45   [17]王雪萍.网络与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科技与出版,2000(5):6-8   [18]赵秀珍,高鲁山,印莉娟.科技期刊中表格的正确表述.科技与出版,2000(5):25-28   [19]蒋光祖.对发展期刊产业的思考.科技与出版,2000(6):23-24   [20]舒干,吴智勇,汤斌.创办网上期刊的构思.科技与出版,2000(6):26-29   [21]朱承斌.从引文看我国著作权保护状况对编辑出版类期刊引文的分析.中国出版,2000(10):46-47   [22]马跃峰.编辑信息控制刍议.中国出版,2000(11):46   [23]薛孔文.透视三类传播群体的互动关系.出版发行研究,2000(9):21-23   [24]金维克.试论责任编辑的责任.出版发行研究,2000(9):27-29   [25]赵运通.责任编辑的主编意识.出版发行研究,2000(9):33-34   [26]周琰.发展网络出版的构思.出版发行研究,2000(10):17-18   [27]王军.编辑与著述、出版的关系.出版发行研究,2000(10):22-24   [28]杨陵康.责任编辑的“责任”三议.出版发行研究,2000(10):25-27   [29]冯志杰.现代出版产业中的责任编辑.出版发行研究,2000(10):28-29   [30]张希玉.市场经济对编辑素质的双重影响.出版发行研究,2000(10):34-35   [31]王力.论期刊编辑的分工模式.出版发行研究,2000(10):59-60   [32]Hartley J,Ganier F.Which do you prefer Some observations on preference measures in studies of structured abstracts.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0,26(1):4-7   [33]van Loon A J.The state of scientific editing in The Netherlands. 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0,26(1):9-11   [34]Xiao Hong.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editor 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0,26(2):39-42   [35]van der Heij D.What it means to be a good editor.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0,26(3):76-78   [36]Berer M.Positive experiences of an open peer review process.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0,26(2):58   [37]Gosler A G.An abuse of data 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0,26(2):59   [38]de Wied D.Editors and authors:an editor's experience.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0,26(3):90   [39]Sharp D.Threats to the future of print jounals.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0,26(3):75   [40]Doyle M.Pragmatic citing and linking in electronic scholarly publishing.Learned Publishing,2000,13(1):5-14   [41]Lonsdale R E,Armstrong C J.Electronic scholarly monographs:issu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UK.Learned Publishing,2000,13(1):15-24   [42]Berry R S.“Full and open access” to scientific information:an academic's view.Learned Publishing,2000,13(1):37-42   [43]Walford L.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its effect on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ing.Learned Publishing,2000,13(1):49-52   [44]Baggaley R.No such thing as a mature journal.Learned Publishing,2000,13(1):53-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