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2.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3.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8,(5)
自汉诸家遍注群经以降,历代注疏古籍者无外乎从字之形、字之音、字之义三者统考之,至清之煌煌乾嘉学派将其推至高峰,并称之为“小学”,可誉为蔚然大观矣。今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下简称:82篇)之研究,为辨其真伪,定其精华,纠其误讹,殆仍当循文字、音韵、训...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乃南宋著名之目录学家,所著《直斋书录解题》(以下简称《解题》)一书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齐名,同被视为有宋一代目录学著作之双璧,故历受后人推重;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誉之不绝口,以为"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文字的味道》是一本专门讲述汉字的笔记类读物,作者郝铭鉴是《咬文嚼字》杂志的主编。书中内容经过精心梳理,十个章节,百篇短文,但都不离其核心:咀嚼文字之味。作者十余年往来穿梭于字海词林的生涯,在本书的章节标题中也可一窥:“醉里挑灯辨字”“梦中徘徊词林…”“且来街头论语”“广告犹如‘蟹教’“规范仍需努力”……“醉里”“梦中”见其用心之深,“街头”“广告”见其用心之广,“规范”则见其用心之苦。  相似文献   

7.
自古文章言辞所忌者“直”而“野”。刘勰说:“智者藏往,神以知来。”(《文心雕龙》)藏,即含蓄。金元之际的著名作家元好问说得好:“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因  相似文献   

8.
前人在论诗文时,通常把其成就归功于作家的才情和山川的钟秀。如刘勰论《离骚》,就盛赞过“楚人(指屈原)之多才”和它的得力于“江山之助”(《文心雕龙》中《辨骚》、《物色》篇)。但宋人王铚在论晏几道词时,却说了一句与众不同的话:“叔原(晏几道字)妙在得于妇人。”(《默记》卷下)此话虽属戏言,却又“歪打正着”地说中了一个道理:晏几道以及其他相当一些唐宋词人的歌词创作,就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和得益于妇人的,而这“妇人”,明眼人又一看即知是指歌妓。所以本文就想来探讨歌妓对词所产生的作用这一颇有兴味的问题。 首先请让我们来看歌妓在词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论集》(修订本)之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论集》一书的封面题字,取自怀仁所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中,“翻译”二字的书写很特别:“翻”字少了一撇,而“译”字又多出一撇。对此,罗新璋先生别有新解:“(这)无意中点破了译事的玄机:翻译必然有得有失。”翻译有得有失,《翻译论集》的修订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郑遨 《现代出版》2000,(1):37-37
我从事编辑工作15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不少多音义古字的繁简转换,确实是很为棘手的问题,不揣冒昧特写下此文,仅供同行们参考。 书刊编辑,尤其是古代文史、语言、医药编辑,在对文稿进行技术处理时,都会碰到如何将繁体字转换为对应的简化字问题。 这工作看似简单,拿简化汉字总表一查不就出来了么,何须多说?其实不然。 古时字少,常一个字(同一形体)当几个字用(多义)。就以“厭”字为例,据《说文》,它的本义为“压”,“厭”字《说文》释义为“笮也”,段玉裁注:“笮者,迫也。此义今人字作厭,乃古今字之殊。”后“俗…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有的一字多义(如“材”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解,“作”字有七解),有的一义可用多词;有的不同字,同音不同义(如师傅的“傅”、付款的“付”),有的同字,不同音不同义(如快乐的“乐”,音乐的“乐”,作姓氏用的“乐”),诸多情况,不一而足。如不仔细领会辨析,很容易发生误用,甚至闹出笑话。现就日常阅读所见,列举一些经常发生的用词用字差错,作些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中的"六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周官》的“六书”是指六种字体,刘歆为求“造字之本”而以“象形”等六种条例解之,这和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取向有关。而其“书”有“六”,则密切关乎刘歆的术数思想。《说文》等质实因袭“六书”说,遂致“转注”有其例而无其字等诸多凿枘。  相似文献   

13.
今传宋本《孔子家语》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广谋“句解”本《孔子家语》虽自元中叶以来流传甚广,但宋本王肃注《家语》也并未失传,且王广谋本亦是王肃注本之衍生,学者以王广谋本当“今本”实辨之不察。刘氏玉海堂本与汲古阁刊本虽同出毛氏旧藏,但亦不尽相同:刘本前半多将后人之校语或按语误成王肃注文,而汲古阁刊本则多有据他书校改正文者。黄鲁曾刊本虽偶有残缺,但其源出甚早,版本学特征也较纯粹,故佳处往往出诸本上。  相似文献   

14.
陈振孙以目录学成就蜚声于时及有称于后世,所撰《直斋书录解题》一书,尤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推誉,《总目》以为"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诚属知言。年前余撰有《陈振孙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一书,该书第一章第一节即曾就《总目》也所论,并参证清人卢文弨及张宗泰二家之说,以探讨振孙于宋代目录学史上之地位。该节之结语曰:"考卢、张二氏所推誉直斋与《解题》者,宗旨与《四库全书总  相似文献   

15.
在古籍中对于黄帝伐量尤有许多记载。这在出土文献中也有不少发现。李零先生在《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学人》第五辑)一文中将《鱼鼎匕》与《十大经》联系起来,使我们对于黄帝伐量尤的有关传说有了更新的认识。《鱼鼎匕》铭文云:曰:诞有昆屁,坠王鱼鼎。曰:铁哉!出游水虫。下民无知,参会尤命。薄命入羹,忽入忽出,母处其所。(铭文尽量用通行字写出。其中与本文讨论有关的字,如昆成、黄尤在铭文中分别作“烛尸”、“玄妃’之形。)其中“参蠢(量)蚊(尤)命”李零先生以为即《十大经·五政》:“黄帝于是出其钻俄,奋其戎兵,…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宋中期的著名清官,包拯在生前就有很高威望。与其同时代的欧阳修,虽然由于难脱“宋人好为议论之习”(《四库全书提要·包孝肃奏议》),对包拯有过“蹊田夺牛”之讥,但就是在同篇文章中,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批评的对象“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见其嘉四年所奏《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包拯以其光明磊落、耿介正直的品格操守驰誉山野,威震京城,正如司马光所说的那样:“吏民畏服,远近称之”(《涑水纪闻》卷十)。到了北宋嘉桔七年(1062),为宋王朝操劳了三十多年的包拯,已经在朝中担任官阶正二品的枢…  相似文献   

17.
王小红 《图书与情报》2007,(6):112-116,128
宋代《尚书》学文献繁富,约有500种,颇具特色:(1)经学变古之风兴盛,疑辨之作兴起并盛行;(2)以义理解《尚书》,义理之作占宋代《尚书》学文献绝大多数;(3)为帝王讲《书》之作较多;(4)汇集众说的集结之作大量出现;(5)以图谱解《书》流行;(6)《禹贡》、《洪范》等单篇研究如火如荼;(7)南宋著述多于北宋;(8)宋代《尚书》学文献虽多,但保存下来的很少,绝大部分已亡佚。  相似文献   

18.
北宋徐铉撰《稽神录》卷4记载:“丁卯岁,庐州刺史刘威移镇江西,既去任而郡中大火。虞候申巡火甚急,而往往有持火夜行,捕之不获,或射之殪,就视之,乃棺材板腐木败帚之类。郡人愈恐。数月,除张宗为庐州刺史,火灾乃止。”①而《太平广记》卷373刘威条所引《稽神录》此条材料,只在个别字词上略有差异,如《稽神录》中“虞候申”,在《太平广记》里变成了“庐候吏”。此外,在《稽神录》“持火夜行”四字之后,《太平广记》的记载多出一“者”字。但二者所记庐州刺史,均为张宗。  相似文献   

19.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20.
“剽窃”一词,最早源于何时,尚未见有人考定,但起码唐代已经出现。柳宗元在《辩文子》中说:“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同时的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也有“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文字虽稍有差异,但意思是一样的。偶翻《世说新语·文学篇》,无意中发现一则“剽窃”史实。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曾注释《庄子》,名《庄子隐解》。然“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