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士德》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神性和魔性的冲突,善与恶的冲突是贯穿诗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具体来说,这主要是作者歌德充满矛盾的一生的体现,诗剧中处处体现了他的对立统一观,同时正是神性和魔性的对立统一促成了代表整个欧洲时代精神的"浮士德精神"。  相似文献   

2.
《傻瓜吉姆佩尔》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其主题思想。小说依托传统文学主题——智慧与愚拙的论辩、神性与魔性的冲突、信仰与悖逆的选择——表达了作者对犹太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推崇;揭示出"信仰"不仅是犹太民族的生存之道,更是全人类生命的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3.
1931年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沈从文内心经历了一次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辩。青岛时期创作的《月下小景》中的诸篇小说,超越了上海时期的《龙朱》等篇,表现出对自然人性中"神性"和"魔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Faust人生经历的五重性入手,在总结作品艺术形态的基础上,对主人公的形象做出一定的阐释与归纳,考量神性与魔性发挥的诱因,折射出欧洲近代西方人的精神发展历程,为悲剧性的论调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它以唐僧西天取经的传统故事为主要题材,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西游记》在塑造神话人物形象方面的杰出艺术成就是采用了物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了一批神话人物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等,往往既有神性或魔性,又有人性,还有物性,作者把这三者结合得很好,因此显得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这里,笔者以猪八戒为例,着重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7.
德古拉归来     
涛立 《中文自修》2010,(2):43-45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魔性和神性的合体,这一点被吸血鬼德古拉完美地传承下来。人们惧怕他漆黑的长袍。枯瘦的手指和锋利的獠牙,却不知在这样外表包裹下的是殷红的血液,炽热的感情和百折不挠的追求。魔鬼的诱惑或许不是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是通向永生的天梯,  相似文献   

8.
莱斯利·费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批评先驱、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在他蜚声评论界的文学评论著作《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中,他对美国经典文学中的“魔性”特别青睐。这些融合了心理分析、神话和社会学维度的批判在将经典作品“祛魅”的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他文化批评思想中的“魔性”。  相似文献   

9.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传奇剧,也是其晚期著作之一。莎士比亚深受圣经的影响,其剧作中同样存在着圣经思想和意识。根据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佛莱的圣经原型批评理论,在此来着重分析下《暴风雨》中出现的三类人物原型,即神性人物、人性人物、魔性人物等。  相似文献   

10.
《李尔王》与悲剧人物的魔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魔性是一种与人的善良本性相对立的特性,在李尔王表现为喜听佞言,分封国土和复仇心理;在科第丽霞则表现为对姐姐的鄙夷、怨恨。魔性是导致人物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北村晚近小说存在一种明显的“苦难/救赎”的“神性书写”模式,此模式表现出人在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法救赎,惟有宗教才能让人寻觅到灵魂的栖息地。“神性书写”模式在表现北村关注生命焦虑和精神困顿意识的同时,又带给了北村小说创作思想意义和表现形式的双重负面性。  相似文献   

12.
比较阅读《荆棘鸟》和《沃斯》,《荆棘鸟》在神父的爱情故事里展现的是人性外在表现的世俗欲望与神性的冲突,《沃斯》则是从人性内在的邪恶与弱点凸现其和神性的冲突。两部小说把人性与神性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都以人性复苏作为冲突演变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正>毫无疑问,《活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整部小说情节曲折,格调深沉。死亡是全文的线索,"只要不死,就得活着",这八个字里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常。你读它,就像在读每个人的人生,全人类的痛苦都在里面。这部小说出于对生命原始意识的发问,用一次次死亡侧面地回答,神性与理性被反复质疑,直至被彻底抛弃。最后让你毁灭,让你回到个体本位。其实就是这样,死亡是活着的对立面,你永远不可能稍微的活着,活着稍微的死去。福贵出生富贵之家,好赌,赌掉了家  相似文献   

14.
《格萨尔王》开拓了史诗小说的表现空间,可以称之为一部新史诗小说。它将世俗性与神性,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结合为一体,将欲望的日常生活化与宗教的拯救意识糅合为一体,从独特的角度处理了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题材,并试图找寻摆脱后现代语境中人类生存困境的途径。小说中的人物执着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寻找战胜欲望之魔的力量,也让我们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感受到遥远的神性召唤。  相似文献   

15.
神话和神性一直贯穿于人类传统中,它们永恒不变地诉说着本质的生命愿望和生存精神,虽然神性在后来的人类现实中会遭遇不同的削减境遇,但改变不了神性的永恒延伸。人的浪漫可能在于追问神性在哪里、神性向往在何方,即使强迫这种神性追问停顿下来,也不会改变这种追问的存在,而时尚中国生活与文学的危险是:习性生活正在迫使不会停顿的神性向往停下来,这种强迫性的停止带来的问题对文学将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16.
京派作家往往并不直言自己想说的性,而是借助其他事物的比喻、暗示等手法将性爱意义曲折地表达出来.作家对女性的比喻由抽象到具体种类丰富,从头发到三寸金莲每一个身体意象无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生殖内容,而从猫、狐狸到鹿和观音等意象比拟则直接表达了男性对女性关于魔性和神性的基本想象.京派作家对男性的基本想象包括勇武与柔性两种类型,而鼻子和刀意象则是非常有特色的男性意象.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在思想解放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旧式‘神化的崇高”在“文学是人学”的观照下由神性回归人性,莫言是这一文学思潮的先锋代表.本文试图从其小说中的民族英雄、新时期军人.人民公仆等形象的塑造来探讨莫言对崇高的消解与重建。  相似文献   

18.
张芳 《文教资料》2011,(33):17-18
冰心在小说《相片》中走出她早期“问题小说”单一性的“爱的哲学”主题,表现出了她对先前所持的宗教救世哲学的反思和对基督教中神性与人性冲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红字》作为经典的心理小说和宗教小说,最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狄梅斯代尔牧师这一个内心极度纠结矛盾的人物形象。笔者试图从作者霍桑的清教徒信仰的角度,来理解这种人性的遮蔽和神性的袒露之间的挣扎,从最终神性的胜利,来探究霍桑信仰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刘庆邦的小说《神木》具有较大的阐释空间。它在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的同时,还提供了一个透视"人"的平台,展示了"人"的三副面孔:兽性、人性和神性。这三者没有同时包含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而生发相应的行为,而是通过三个主人公各展其中一面,即唐朝阳——兽性的残暴;宋金明——人性的复苏;元凤鸣——神性的光辉。三者合一,凸现出创作主体对"人"的审判以及对人文理性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