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清末民初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这样说过:"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华民族能够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离不开在历史长河中凝结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民族向心力。当前的国学热,正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和反思。作为高中生,只有掌握好这些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认为,国学具有三大功用,一是可以培育爱国情怀,二是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三是可以塑造国民道德。学习国学应该重视小学,因为精通小学是学习和研究国学的基础。章太炎的这一"国学观"对我国的当代教育极具启发价值。文章从学习国学是为了开通智慧、小学是学好国学的基础、读史是为了树立爱国之心、道德教育要注重践行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今天的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20世纪初叶兴起的晚清“国粹派”,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等人为代表。他们既是激烈的排满革命派,又是热衷于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学者,一身兼二任。“国粹派”所代表的国粹思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观是以“国粹”、“国学”、“国魂”为最基本的文化运思的(所谓“国粹”,广义上讲是指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狭义上看是指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特质)。而“国粹”、“国学”、“国魂”三者内在的和谐,又表明了“国粹派”文化观的基本思路:即以民族主义为指归,以国学为主体,兼采中外文化之精华,重振民族精神以强中国.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1869—1936)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为倡言革命,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他又是文化泰斗,在音韵文字学、史学、经学、诸子学、文学、佛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同时,他热心国民教育,一生中开办三次国学讲习会,公开讲学更是不计其数,以其精深的学识和立身操守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才,在国内外知识界、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尊敬。章太炎在其教育实践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一章太炎一向重视教育,认为唯此才能使民族兴旺。章太炎一生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新闻一束     
正《章太炎全集》历经40年终出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发。20册的《章太炎全集》出版历时近40年,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里程碑。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上海人民出版社自上世纪70年代末即组织章门弟子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整理《章太炎全集》。经过近40年的接力奋斗,2017年,收录最全、整理最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而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可曾经对传统文化的偏颇理解,导致传统文化的学习一度中断。改革开放,随着国人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作为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国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国学不同程度地走进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作为高职国学教育,应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高职国学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  相似文献   

7.
屈雪娇 《天津教育》2021,(3):179-180
小学是教育开始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机遇,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国学基础,培育他们的人文素质。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关键,在小学思政课中渗入国学教育,不仅继承了先祖留给我们的精神粮食,也是对学生实施启蒙教育的落实。国学是中华文明的关键文化承载,其经典作品凝练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不只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民族复兴呼唤文化复兴,学校不应只承担传道授业的责任,更应承担民族文化继承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亦即国学,经过两千余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系统与特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近代以来,面时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双重冲击,国学日益暴露出自身的保守性和诸多弊端,无奈地陷入了困境。国学必须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上,广收博纳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积极融入世界文化的滚滚洪流之中,方能推动国学的综合创新,从而’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狗日的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青年教师》2010,(3):16-17
什么是“国学”?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接下来就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割裂了,国学教育一度缺失,直到现在,国学教育终于再度复苏,本文对国学教育进行概述,研究高中的国学教育现状、高中国学教育的内容及怎样在高中评议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11.
刘成圻是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承传家学,以史学见长,又吸收了西学,长期志于国学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学术体系。他认为国学与科学不同,具有综合的学术性质,四部书相连,不可划疆而治;并指明“事实考证”与专门学科的关系。他认为国学的目的是“以事明理”,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长于史学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故著述以史学本体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特点。刘成圻吸收了新学,但本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围,虽然他在探索着国学研究的新道路。我们从其著述的广博和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来看,刘咸圻不愧为蜀中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贺友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连环画作家,在其60多年的漫长创作历生涯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他通过“从传统中寻找语言”,在积极吸收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连环画艺术规律,创作出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为当代中国连环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又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连环画这个具有时代特色的绘画类型中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对西学持开放吸纳的态度。他揭露、抨击顽固派对西方文化的拒斥,主张借鉴西方文明之长以发展本国文化学术,提出民族文化整合的构想,这些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作者半生学术经历的自述。包括“自学”给他带来的“杂”和“正统”,及日后经回炉获得的反叛。他敏感于现代市民性_、乡土性之间的文化失衡,所做京派、海派和都市文学研究.使学术与个人生命经验融合无间了。京海冲突是对现代中国文化和自己的双重认知。虽深感1950年代学人的局限,却很难忘怀前有光亮诱引,后有“过客”声音的催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宗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纳入艺术视野,塑造了许多"教徒"形象。通过表现各种"教徒"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揭示了宗教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热情爱国、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他改造国民性、反思传统文化和重塑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柳诒徵《国史要义》以专章论述史例,其作法符合中国史学的实际。他考察了史例的缘起和外延,并置之于世界史学的视野下衡量。他认为,史例权舆《礼经》,为我国史学特创,包含取舍、等差、体裁等方面。柳氏对史例的见解深受杜预的影响,并基于大量的史料进行了扩充。由于其过于强调民族文化和礼书的地位,从而造成了自己理解史例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学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自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登上文坛,就以其小说淡雅平和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瞩目。作者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小说中蕴含着中国文人画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精神,其代表作《受戒》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简约、淡雅和玄远之风。汪曾祺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呈现,是对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亦是对民族精神复兴的守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