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Elsevier收录期刊可开放存取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Elsevier的25个学科期刊可开放存取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了Elsevier期刊可开放存取的总体情况、各个学科期刊可开放存取的情况、各学科可开放存取期刊的站点分布.调查结果表明.Elsevier期刊可开放存取的比例很高,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利用或者利用这些调查结果与数据库商谈判,可以节省图书馆的资源购置经费.图5.表3.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2.
3.
计算机类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计算机类开放存取期刊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学科内容、语种分布、出版情况、利用方式、检索方法和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特点,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5.
6.
7.
开放科学目录收录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开放存取期刊。通过对该目录的调查发现,目前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现状并不像人们宣传的那样好,有些期刊只向部分地区开放,有些则须经过一段时滞后用方能获取全文。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达到黄如花教授所讲的可以与传统期刊相抗衡的地步。本调查研究显示了目前开放存取期刊的整体状况是“部分开放存取期刊多,完全开放存取期刊少;延时开放存取期刊多,即时开放存取期刊少”。由于部分OA和延时OA存在着诸多缺陷,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既要利用免费的开放存取期刊以充实馆藏,又不能轻易放弃纸质传统期刊的订购。 相似文献
8.
9.
10.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公众访问万维网成为普遍。低成本的分销技术为OA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促使非OA期刊文章的绿色OA自存档和金色OA期刊的创立。介绍了常用的OA资源。 相似文献
11.
12.
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摘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图书情报专业17种核心期刊文前摘要的统计分析发现:图书情报专业核心期刊文前摘要普通存在着指示性文摘过多、篇幅短、信息量少、人称使用不规范等情况,这是由学科性质、文章内容、作者意识、编辑要求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建议图书情报界要开展文摘标准化讨论,提高作者认识,而图书情报专业核心期刊的编辑更应做出表率,严格规范。 相似文献
13.
四种图情专业OA期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睿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
通过对图情专业OA期刊接入途径和可荻取资源的调查,文章选定Ariadne、Information Research、First Monday、D-Lib Magazine四种OA期刊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出版发行、经费来源、版权管理、评审制度、资源格式、被各检索工具收录情况等方面的特征属性,得出对其可参考性和可利用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探析——由使用学术期刊数据库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期刊的数据库出版模式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的科学交流需求,数据库涨价对图书馆造成较大影响,"独家协议"给期刊社带来负面效应,而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影响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发展的除了科研人员、期刊社、政府部门等对学术期刊实行开放获取的态度外,开放获取平台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211"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放存取资源(open access resources,简称OA资源)主要指通过公共网络可以免费获取的在线全文信息,它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及用户服务水平,其利用已在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引起了重视.本文拟对我国107所"211"高校图书馆揭示OA资源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以期对国内图书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有所启发,从而促进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从开放获取与图书情报类期刊资源、图书情报类开放获取期刊资源名录、图书情报类开放获取期刊资源综合情况分析、图书情报类开放获取期刊资源的来源渠道和文献格式、图书情报类开放获取期刊资源的下载获取方式等多方面,对我国正在出版的38种图书情报类开放获取期刊资源及其利用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基于我国OA出版模式落后于国际形势的现状,从我国传统文化出版传播情况出发,具体分析了汉唐宋时期碑刻和题壁文化中所蕴含的OA要素及其深刻影响,指出古代的碑刻和题壁文化与最新出版模式OA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都包含资源共享、免费获取、可复制和长久保持(存)等特点.中国古代碑刻和题壁文化大体相当于目前的OA出版模式.OA在中国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是非常适合OA生存的土壤,OA定会在中国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行匿名审稿制度的社科期刊很少,原因在于编辑主体对匿名审稿制度的认识不足,社科期刊界尚未形成良好的匿名审稿大气候,审稿专家难找且需要一定的经济支出.基于此,应提高编辑认识,重视匿名审稿;学习先进期刊,建立匿名审稿制度;充分调查研究,制订行业规范;建立审稿专家库,增加投入,解决审稿费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