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拿"在湖南汝城话中既可以作动词也能作介词,作介词时既能表处置,又能表被动,还能表施与.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拿"的意义和用法;(2)"拿"的歧义及其消解;(3)"拿"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磁县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中的磁漳小片.在磁县话中"叫"字可以作动词、形容词(只局限于说个别雄性家畜)和介词来用.作介词时,可表处置义,对应于普通话的处置式"把"字句;但主要还是用于引出施事主语或动作行为主体,是磁县方言被动句式的标记.  相似文献   

3.
“拿”在湖南汝城话中既可以作动词也能作介词,作介词时既能表处置,又能表被动,还能表施与。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拿”的意义和用法;(2)“拿”的歧义及其消解;(3)“拿”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10-113
现代汉语中的"把"多用来作介词,是把字句的典型标志,可是在唐代以前"把"字却只是纯粹动词。把字句是在唐代出现的,对唐宋诗歌中的"把"字进行分类研究,包括动词、名词、量词、介词,而侧重点是介词"把",进一步总结出唐宋时期的把字句主要类型,即处置式和工具式,以及处置式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临沂话中,介词"掌"和"用"、"凭"并行有表示"工具"和"凭借"的意义,根据持拿义动词向介词语法化的路径,"掌"应该有表示处置的意义,这在其他方言中也可以得到佐证,但是在现在临沂话中却没有发展出表示处置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强制停止语法化的现象。通过考察"掌"的意义及其语法化过程,我们验证了持拿义动词向介词发展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构拟了持拿义介词的语义图模型。  相似文献   

6.
武宁(上汤)话中有一个用法十分活跃的“拿”字,它有两读:上声[na42]和阴去[na45],两读都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本文结合“拿”的动词、介词的用法,通过和普通话的比较,着重从句法结构上分析武宁话的“拿”字句。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拿"可以引进工具、处置者。引进处置者的介词"拿"有两个语义来源:一是"持执"义;二是"捉拿"义。在"持执义动词——处置介词"的演变历程中,"拿+N2+V2"式中的N2"可持执——不可持执"的语义转化是演变的关键。在"捉拿义动词——处置介词"的演变历程中,主要动因有两个:一是"拿+N2+V2"式中的N2"位移"因素的消失;二是V2由积极意义动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充当。对于"拿"来说,"执持动词——处置介词"是演变的主要路径,"捉拿动词——处置介词"是演变的次要路径。汉语史上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动词,演变结果有可能一致,演变路径和致变因素却未必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有关“把”字句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几种有关“把”的宾语的句法性质的观点评述,指出“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也不是补语的主语。它是介词“把”的宾语,和介词“把”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文章对几种有关把字句的语义特征的观点也进行了评述,指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既有处置,又有致使,把字句的语义经由一个表处置到致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闽南话的“将”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闽南话动词性谓语句里,有一种句子用“将”字,把动词所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表示一种处置的意思,这种用“将”字构成的句子,就是“将”字句式。“将”字读作[tsi~(44)],是个介词,同普通话“把”相当。但闽南话的“将”字句,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跟普通话的“把”字句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0.
赣语上高话中的“畀”语法功能多样,有动词、介词用法;“畀”可用于使役句、处置句和被动句中。“畀”的本义为“给予”,后引申为“容许”义和“使让”义动词。“畀”由“容许”义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义的介词,构成被动式;“畀”由“使让”义的动词语法化为表“处置”义的介词,构成处置式。  相似文献   

11.
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介词标记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在句法功能上起介引功能、衔接功能、构句功能等。而有些典型介词标记的使用可以改变汉语语序的格局,介词标记"把"、"被"等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使句式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句式的突出特点是:一是使施事和受事置于动词前;二是句式往往突出动作的结果。说话者选用介词标记是有动因的,要求介词标记不仅要与句式语义相匹配,还要与语境相匹配。从句式结构上可以看出介词标记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些成分的组合是有规律的,从认知角度探讨这些成分的组合规律,对外国人学习以介词为标记的句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13.
“拿”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是由于动词“拿”由原来独立作谓语开始进入连谓结构,“拿”经常被用作次要动词,并于清代经历了一个双重分析的阶段,五四以后经过重新分析,最终确立了引入所处置对象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4.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先秦汉语中,"在"主要的用法是作谓语动词,但它已发展出了介词的用法,并且向副词演变迈出了第一步。这个过程的实现,得力于它本身的词义特征、词义发展和句法认知条件。  相似文献   

16.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开远方言中,"挨"既具有动词的意义与功能,还具有复杂、多样的虚词意义与功能。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挨"的介词意义与功能;2、"挨"的连词意义与功能;3、"挨"构成的处置句和被动句;4、结语。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