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袁祖社 《中国德育》2006,1(5):79-79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气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具有较强的文化导向功能、文化整合功能和主体塑造功能,从其根本属性上,具有文化导向功能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具有文化整合功能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形式;而具有主体塑造功能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笔者运用社会共生理论来分析中国的民族关系,认为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就是一种共生态关系,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共生态关系表现出来。主张在全体国民人文教育中,要倡导和树立民族共生理念,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的一项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4.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  相似文献   

6.
文化背景和英汉词义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丕尔说:“文化就是一个社会的行为和思想。”他还强调:“语言是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长期以来,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虽然语言是否影响文化和社会观念这一问题尚无定论,但是语言家们相当一致地认为,社会观念和文化影响语言。各民族所处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社会历史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他们以不同的观点看侍世界。所以,语言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和价值系统,是该民族文化的产物,一种语言的词汇反映出使用该语言人民的文化,分析一下某种语言的词汇,我们便可以认识到该语言社会的文化重点以及该社会的文化历史,有必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文化,指的是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即包括一个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被社会成员所接受,而且只有这样做,才能被社会接受为其中的一员而应该知道或相信的一切知识。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作为辩证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真正的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论.从人的自由的现实性上来考察,自由问题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由与奴役的关系,二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当代自由主义的自由观的基本特征就是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从自由问题中排除出去,从而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所能实现的仅仅是法律上的、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而反对实现事实上、实质上的平等与自由.马克思的自由理论深刻地批判了自由主义自由观的表面性和不彻底性,从而揭示了自由与奴役的关系和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发展中的自由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关系就是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考察一个社会的民族关系,首先要看它的性质,并由性质导出民族关系的主流方面,这是非常重要的。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与以往旧的阶级剥削社会不同,我国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彻底  相似文献   

9.
崔卫国同志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上撰写了《民族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一文(以下称《崔文》)。该文对民族关系为何是一种社会关系这一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然而,再三拜读,又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以下笔者拟就这几个问题谈点  相似文献   

10.
论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具有道德意义。道德关涉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调节,其中处理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利益关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题。德育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尤其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正确  相似文献   

11.
国家所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探索的理论难题,也是我国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占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国有制与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是相互排斥、不可兼容的两极;国有制经济内部不存在实质上的商品货币关系,国有经济的运行只能采用计划调节手段,而排斥市场调节手段。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又明确提出了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人才观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人才的社会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人才社会价值标准的认识,也是一种人才的社会价值判断。 任何事物的价值,既是事物自身(客体)固有的属性,独立于人们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外;又是以社会(主体)需要的一定目的或目标为准绳来量度客体效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就是主体人的需要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进行探讨,认为道德所反映的现实利益关系是多维的,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维关系。作者认为除了强调道德反映人与人社会的关系,还应当重视其它两种关系,确立社会主人的“人——自然”道德理论和生命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学的形成,实质上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建构了一种普遍联系的关系。世界文学存在于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关系中,没有民族文学也就没有世界文学,一百多年来的文学历史就是各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社会建构理论是构建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建构理论的形成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对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社会建构理论认为,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孟子、荀子的人论都以人为出发点,以社会政治为中心,阐述了地主阶级对人和社会的系统认识。虽然在表面上存在差异,但实质上它们在政治上融汇互补,并行不悖,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道德政治的理论基础。认识孟荀人论,有助于认识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促进民族自新自强。  相似文献   

17.
杨辉 《文学教育(上)》2011,(22):142-143
巴金老人说“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贤哲思想情感,以优秀文化传统滋养其心灵发育,初步形成其有民族文化印记和丰富宽广情怀的精神世界,进而成长为明事理、懂人文,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文明素养的民族人、社会人。基于文学教育的这种魅力和功用,我认为中学语文苏教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实质上就是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掌握一定的方法,培养一定的兴趣,去拿起书本来读,去与人交流读书的收获,去享受读书带给你的乐趣。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对话哲学是“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哲学基础“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以“对话哲学”为哲学基础的。马丁·布伯区分了探索实在的两种不同方式“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他认为“我—它”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客关系,人把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全国文综卷(Ⅰ)的第37题涉及到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民族主义,这是一道很有现实意义、大受赞扬的好题,许多历史老师都写了文章,对该题进行评价。读完后,意犹未尽,故也来谈几句。关于民族主义,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民族主义的含义。民族主义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理论思潮,它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产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民族主义是人们感受本民族的存在和利益的一种认识体系”。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民族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