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徐牧 《海外英语》2013,(1):150-152
《红楼梦》诗词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其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该文用认知图示理论探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词文化意象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一书中包含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论文选取《红楼梦》第五十回的《访妙玉乞红梅诗》,对诗歌的文化负载以及霍克斯(David Hawks)的翻译展开分析。通过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国古诗的理解及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把握,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技巧与文化意象再现。  相似文献   

4.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身份越来越受到文学界和翻译界的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真实写照,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对于各种文化意象的翻译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突显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中出现的文化缺位的研究却不太多。作者通过对文化意象和文化缺位的分析,结合杨宪益《红楼梦》译本里的实例,阐析了文化缺位状态下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认为对于文化缺位状态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应以最大限度传递原文文化意象为目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冯艳飞 《现代英语》2023,(16):91-94
《红楼梦》以其丰富深厚的思想背景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红楼梦》译本的研究尤为重要。从事诗词教研的叶嘉莹说:“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1]。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比分析杨宪益、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案例,探讨译者文化意象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根据所要达到的不同目的,采用省译和增译翻译方法,可较高程度上还原诗词之音美;采用直译或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基本实现诗词之意美;采用直译或者重构法,译文大致可以做到诗词之形美。文章旨在探索在诗歌翻译中更好地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邹为 《教师》2008,(6):86-88
本文从意象的视角对霍克斯(David.Hawkes)和闵福德(John.Minford)的《红楼梦》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相关的酒意象翻译作了简要的分析,试图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酒的知觉意象、隐喻意象及这两种意象组合形成的意象群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红"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眼目"。本文分析了"红"这个中华文化重要意象对表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以及霍克斯在翻译中改"红"为"绿"对原作意义造成的巨大损失,指出译者在翻译处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词语及意象时,应该树立并实践"文化融合"观,以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文化意象翻译是文化翻译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翻译界的重视。文化意象反映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是各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莫言的小说《酒国》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有许多字里行间起不同象征作用的文化意象,这是《酒国》的一大特色。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酒国》俄译本中的一些文化意象,论述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此来看民族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从而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程跃 《文教资料》2011,(12):45-47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的角度来探讨文化意象的翻译及相关问题。文化意象是一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是一个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过程。如何处理文化意象中"形象和意义"的矛盾问题成为文化意象翻译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杨宪益夫妇版本和霍克斯版本)中文化意象翻译实例的分析和比较,揭示目的论在处理文化意象时的指导作用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决文化意象翻译中的"形象和意义"的矛盾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Hong Lou Meng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literature works in Chinese.This paper picks two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the Yang's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version and the Hawks'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version,focuses on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they took,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works.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为依据对《红楼梦》判词翻译的策略进行探讨,认为无论是选择整体性意译、局部性补译,还是选择视角转译,译者必须在各自翻译目的的基础上仔细考虑文化的影响并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典故如果在译文读者现存的认知文化图式中缺省或与之相异,就会导致理解的偏差甚至失败,因此,应提出解决由于原译文认知文化图式差异造成翻译障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委婉语的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楼梦》的语言体现了汉语含蓄委婉的特点,在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的翻译实践中,他们采用了保留委婉色彩、直译本义、增加委婉色彩等主要译法。  相似文献   

15.
洪筠 《海外英语》2011,(8):206-207
Hong Lou Meng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es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a.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book,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it and have begun to study the book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s. Then a new subject-redology, namely the study of the book- comes out. Hong Lou Meng, as representing the peak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tranditional chinese realistic novels,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Nowdays, there are only two versions of the translation that consists of the whole 120 chapters of the book: one is entitle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 his wife Gladys Yang; the one with the titl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is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and John Minford.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the book Hong Lou Meng is a great coll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reflects the tradition, the religion, the festivals, the tea culture, and the medicine culture and as well as the opera and poem s of chines people. But viewing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the same culture elements. This paper, beginning from this point, makes a first study about the translatiuon subjectivity sense, that leads to this translation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从文化翻译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及其英译本进行英汉语对比研究,着重探讨了在文学翻译中的原语文化信息传递,以期对文学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语用等效谈《红楼梦》杨译本的转喻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模式反映在人类的语言表达中.本文从语用失误和语用等效的角度出发,在对英汉隐喻进行语用对比的基础上,以杨宪益<红楼梦>英译中转喻的处理为案例,探讨了转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杨译及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来分析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翻译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英美文学系统中的位置、赞助商等诸多因素,会影响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翻译版本在英美文学系统中位置的确认。霍克斯将其定位在边缘位置,而杨宪益夫妇将其定位在中心位置。这种定位最后导致了霍克斯选择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杨究益夫妇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个案描述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对宏观视域下翻译目的与微观视域下的行文措辞进行研究,分析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一方面,以对比和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来探究每位译者所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另一方面,结合目的论的理论观点,深入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间的关系。《红楼梦》的解码过程体现了不同译者在特定文化氛围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受不同翻译目的驱使的译风、译貌等典型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