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雅娟 《家长》2023,(26):139-141
<正>音乐欣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如何在紧凑的课程与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效地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是教师日常教学研究的重点。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途径与策略提升音乐欣赏教学也成为许多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应了解何为音乐欣赏以及“双新”背景对音乐欣赏教学有怎样的要求。《音乐百科辞典》对“音乐欣赏”的解释:“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相关背景材料来领悟音乐的真谛,引起听者自身在情感、审美、理智等方面的相应反应,从而使音乐完成其社会功能的音乐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音乐欣赏教学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感受、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我们每个音乐老师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活动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引…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从事音乐教育这些年来,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孩子们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令孩子们生厌?音乐欣赏课“有形”而“无神”,孩子们的心也离音乐越来越远。其实,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听”,听得“如何”,是音乐欣赏课的目标,所以音乐欣赏课需要引导孩子用心“听”,即用心去感知。  相似文献   

4.
林晓丽 《教师》2011,(8):63-63
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然而,在我们农村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导致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普遍较低。如何让学生更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引导他们主动投入音乐欣赏活动中,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实效呢?本文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依据音乐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对音乐学科欣赏教学效率的提高进行一些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日益得到广大老师们的重视。然而,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却仍然令许多老师们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6.
学习·借鉴·创新──浅谈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白亚琢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活动历来都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最棘手的一个环节,主要表现为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往往处于“无事可做”或“有事想做而不能做”的境地。那么,如何使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由消极接受转为积极参与呢?...  相似文献   

7.
高中音乐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的兴趣和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带着浓郁的草原气息,音乐在他们心中是最美好的事物。但是。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欣赏高雅音乐的机会,大多数同学只会听、唱流行歌曲,音乐基础知识几乎是空白。加上我校的音乐欣赏设施十分简陋,基本上是借助录音机教学。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十分困难的。面对客观条件,我变被动为主动,因“材”施教,通过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8.
音乐欣赏教学是纯美育,是有组织的音乐在时间中连续并付诸听觉,以动态为主,主要表现主体感受、感情的艺术。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艺术修养,培养各种艺术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找到乐趣、激发音乐创造能力呢?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对音乐教学有着重要影响的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反思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分析和探讨“音乐欣赏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不仅能够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而且对素质教育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每一位音乐老师都有必要结合具体的音乐欣赏过程,分析存在的误区和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日益得到老师们的重视。然而,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却让许多老师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上好低年级的音乐欣赏课呢?笔者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应用多利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才能在参与中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展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呢?  相似文献   

13.
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尤其是对欧洲古典和浪漫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的教学,一直是中学音乐课堂的“重头戏”之一,同时部分作品的教学也成为在中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们的“头疼戏”。音乐欣赏教学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无外乎这么几个原因:音乐作品本身比较抽象或者旋律不够“动听”,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有较多的困难:学生的底子差,对经典作品有畏惧感,觉得那是一些“高不可攀”的事物;  相似文献   

14.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及通过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它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音乐欣赏课显得较为枯燥。那么,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  相似文献   

15.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音乐欣赏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强调。“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音乐表现活动依然是中小学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内容。然而,音乐教学中,“审美育人”的目标大部分或基本上“理所当然”地由音乐欣赏教学领域来承担。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缺乏必要的审美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审美育人”的目标和理念。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处理和理顺“音乐…  相似文献   

16.
关于幼儿音乐欣赏教学,许卓娅老师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进行过“多通道参与模式”的研究,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使用听觉,而是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听到的音乐内容”。这种以“多通道”为教学手段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但也有很多教师曲解了这一研究成果,把作为教学手段的“多通道”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内容,忽略了对音乐本身价值的有效挖掘。  相似文献   

17.
郭声健老师在《艺术教育论》一文中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的学生参与体验艺术的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难有真正的艺术教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以及“音乐”自身特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高中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没有任何优越感,上好音乐课就很不容易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每节课如此,干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此,我略有想法。  相似文献   

19.
成晓霞 《成才之路》2009,(35):I0026-I0026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审视当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没有真正发挥音乐欣赏的作用。其实。只要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能因境制宜,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杨永玲 《成才之路》2012,(20):95-95
“音乐欣赏”是中学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节好的音乐欣赏课可以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那么,如何上好欣赏课,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还需多下哪些工夫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