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跨度之大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当中绝无仅有.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上述纪录片主题内容和文化标志的分析,探讨了这三组纪录片叙述方式与文化表征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黄克猛 《东南传播》2012,(12):151-15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的不断加深,国家形象的确立和宣传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以客观真实为特性的纪录片传播媒介,具有着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同时作为影像记录的载体,在纵向历史文化传承上面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本文以纪录片《西藏一年》为文本,分析其在横向对外传播中就我国涉藏问题的有效传播,在纵向历史传播层面,如何做到纪录片的历史文化档案的功能。以期通过对本片的案例分析,探讨纪录片的历史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3.
李雅玲 《新闻世界》2010,(11):217-218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是以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该类纪录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产品,其在市场上的流量是有限的,如何改变现状,拓展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市场,扩大其影响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藏纪录片是以影像为传播形态的视觉文本,视觉表征则具有对这样的影像符号、文化进行编码与解码的功能.将西藏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文本《藏北人家》《西藏一年》以及《第三极》的分析,考察西藏纪录片影像中占主导地位的表征范式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动态的视觉影像的"认知提示",书写藏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出西藏的民族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刘恋 《新闻世界》2014,(5):225-227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纪录片已成为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软实力,这不仅打开了纪录片在世界上的市场,也推进了其国际化的路线。在跨文化传播时代,面对不同的国家与民族,让纪录片所承载的内涵实质被观众所接受,这样才能形成文化上的认同。纪录片的创作不应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诉求。本文以纪录片《对照记》为例,探析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纪录片的文化认同,以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6.
李雨馨 《新闻前哨》2023,(12):41-42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女性为题材的体育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的女性体育类纪录片以女性意识、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为叙事内核,以影像记录的手法讲述了中国新时代女性运动员的体育经历和人生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体育纪录片在意识觉醒、影像拓新、凝聚共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创作特征,这不仅是新世纪女性文化中的又一景观,更是体育文化的一次质变。  相似文献   

7.
民俗纪录片是以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传统风俗和生活方式为拍摄对象,反映不同地域或民族奇异风俗和独特文化的一个纪录片片种。海南省各民族保留至今的独特习俗,为海南本土民俗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挖掘不尽的题材。  相似文献   

8.
林斌 《视听》2018,(11):32-33
在对外传播中,纪录片能起到树立地区形象、弘扬本土文化等作用,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有效载体。城市台在外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本文以绍兴台的操作实践为主要案例,从"挖掘本土题材打造地域名片""融通中外文化讲好真实故事""凸显审美特征提升传播效果"三个层面切入,对城市台如何从事外宣纪录片的创新与创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李政 《视听》2016,(7):135-136
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近几年层出不穷,对于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本文以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从题材选择、解说词设计、画面选取、适当"搬演"几个方面,浅析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制作的一般模式,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导演和编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孟旭舒 《传媒》2016,(12):41-43
现实题材纪录片以真实反映社会现状、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为使命,是纪录片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题材类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多元异质的媒体互动传播等特点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媒介生态环境,也引领着当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转型与升级,使得现实题材纪录片在选材方法、叙事策略和传播渠道上呈现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如何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武新宏在《电视纪录片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探析》一文中指出,电视纪录片如何吸引受众,如何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内容,提升传播效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思考。一、拓展题材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内容已经在民间有广泛的认  相似文献   

12.
杨旭 《东南传播》2018,(5):94-97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成为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题材。从央视1980年版《丝绸之路》开始,一大批以丝路为话题的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丝路热"正在成为汇聚世界目光的国际文化交流新风尚,涉及内容、关注角度丰富多样的丝路题材纪录片成为传播丝路文化、展示中华民族辉煌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国内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历程、主题特征变迁以及纪录片在叙事环节当中的叙事视角、声画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探讨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真实动态的影像符码在传播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成员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感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它是以真实去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纪录片创作趋向繁荣,而当代纪录片创作更是走向多元化.将当代纪录片置于整个传播体系中考察,可以发现其通过文化策略、情感策略、市场策略、叙事策略诸方面完成了作为提升民族认同感及国家形象的认知中介和载体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4.
李翔 《东南传播》2014,(3):50-53
在全球化格局的大背景下,有效的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加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纪录片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担当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而以西藏为题材的纪录片则是防止大家"误读"西藏和与"藏独"等反华势力争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以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的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寻求我国藏区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1955年播映的《哈森与加米拉》是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新疆共创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涉藏题材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探讨了在国际传播背景下,涉藏纪录片对于真实性把握的六个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传播格局和视觉文化占据主导的时代背景中,纪录片的影像表现力关系到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效果。纪录片创作的影像思维体现为以长镜头为主进行忠实记录,以真人扮演或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情景再现,以及通过视觉造型实现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8.
韩岳  韩诚 《青年记者》2020,(6):67-68
当今中国纪录片主要的国际传播路径一般包括节展传播、院线传播、电视台传播和网络新媒体传播等,其中,国际纪录片节是最具有包容性和拓展性的传播路径。国际纪录片节基本上涉及了国际化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有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专业人士出席相关活动,搭建了“使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侯洪  刘杰 《现代传播》2007,(1):98-100
近年来,中国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国际题材的开拓与创新,标志着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它提升了主流纪录片的美誉度和亲和力.本文试图就新时期以来,我国主流纪录片国际题材的创作与传播略做一回望与总结一是回眸近年来中国国际题材纪录片的谱系;二是关注中国主流纪录片的使命与书写高度.  相似文献   

20.
西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是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民族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从新媒体的时代背景着眼,在梳理西藏民族文化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意蕴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西藏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产业链,力求借力新媒体平台探索西藏民族文化和新媒体传播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