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乔伊斯是一位爱尔兰小说家。他改革了现代小说刻画人物和发展情节的创作方法。他的小说,构思的新奇,表现人性的坦率,以及英语的纯熟,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有显著影响的文学作家之一。许多评论家认为:他掌握英国语言仅次于莎士比亚。爱尔兰对乔伊斯的影响很深,他所有的著作,都是有关都柏林的。他与同时代的叶芝(Yaets)所不同的是既没有涉及爱尔兰民族运动,也没有卷入爱尔兰的生活。乔伊斯的一生是在自我流亡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2.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以他的流亡和流亡美学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乔伊斯一家的家庭生活与其说是爱尔兰式的,不如说是吉普赛式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原因多半是乔伊斯的父亲把安居乐业的钱都用来买酒了。乔伊斯不但继承了父亲越穷越纵酒的生活习惯,而且从小就学会了如何躲避债主、逃避债务。同时乔伊斯对母亲的依赖,也是明显的,不但影响了乔伊斯一生的走向,而且也对乔伊斯性格、气质、爱好等方面的形成和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诗学研究方面,自戴从文的《乔伊斯与爱尔兰民问诙谐文化》发表后,国内学术界开始了乔伊斯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戴从文在文中考察了乔伊斯中后期作品中的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因素,指出“爱尔兰的民间诙谐文化除了改变了乔伊斯作品的价值取向,使他从早期的超人价值转向后期的群体价值外,随着作品重心的转变,乔伊斯后...  相似文献   

4.
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叶芝试图从古老的凯尔特文化中寻求爱尔兰性并重构爱尔兰身份。他和他的作品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叶芝对爱尔兰乡村和历史的理想化描述不同的是,乔伊斯竭力去揭示现代都柏林人的精神状态和爱尔兰的主要问题的真相。乔伊斯选择了一条沉寂、流放和狡猾的道路,也从一种文化卑劣感中获得了对爱尔兰身份的真实认识。  相似文献   

5.
爱尔兰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宗教在爱尔兰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乔伊斯从小接受耶稣会士的教育,深受宗教的影响和熏陶,但同时他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反教和叛逆。乔伊斯对宗教的态度始终是暧昧的。在接受与拒绝、崇拜和嘲弄间,乔伊斯逐渐从宗教走向世俗,转而成为艺术的使徒。从灵性生活到世俗生活再到艺术生活,乔伊斯的戏剧人生始终与宗教传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爱尔兰文学巨匠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对爱尔兰昏昏噩噩的群体精神文化现状的真实写照。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剖析了爱尔兰国民文化的劣根性,同时也对自己的精神和心理进行了解构与分析。《憾事一桩》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就是乔伊斯无意识的化身,是乔伊斯力求拯救的业已陷入精神沦陷危机边缘的那部分自我。文章从分析心理学角度分析达菲先生的精神并建构达菲先生的心理原型,力求呈现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的动态的心理图景。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自传色彩,短篇故事集《都柏林人》是乔伊斯为爱尔兰写的一部精神道德史,书中15篇故事,几乎都能找到作者自己的影子,尤其是“伊夫林”“Eveline”。在这个故事中,读者很容易感觉到其实伊夫林很多时候就是作者本人。本文详细分析了故事“伊夫林”中乔伊斯和伊夫林角色的重叠。  相似文献   

8.
从家庭和学校教育背景、爱尔兰历史文化背景、巴黎的艺术环境和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四个方面探讨乔伊斯作品艺术特色的根源,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他的小说艺术既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又代表了现代英语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特定的历史事实,解析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梳理乔伊斯在书中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语言和宗教的批判性解读的一个新途径。在爱尔兰这样一个人性被压抑的社会中,唯一通向完全的解放之路就是自由人性的天然回归。用不屈的意志和决心去追寻自由,冲破束缚,开放心灵,塑造无压抑的灵魂,是这部小说的宗旨,也是乔伊斯的爱尔兰民族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10.
书中的玄机     
《招生考试通讯》2014,(5):41-41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患有严重的眼疾,过了50岁视力更是下降很多。家人刊登了招聘启事,找一位代写员来帮助他写作.  相似文献   

11.
詹姆斯·乔伊斯常被学界视为善于运用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他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充满了各种富有意义的意象。在小说中,"blindness"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并具有三层含义:社会现实的象征、主人翁盲目追求的爱情和失败的象征、爱尔兰人精神和生活状态的象征。这三个方面的象征暗含着小说主人公恋爱之旅失败的真正原因,揭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二十世纪初爱尔兰社会环境封闭压抑、爱尔兰人精神"瘫痪"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Keith Park, advisory teacher for Sense in the London Boroughs of Greenwich and Lewisham, has written a series of articles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access to literature for pupil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this article, he turns his attention to poetry. He explores the notion that all of us, to some extent, respond to great works of literature affectively. He describes his use of works by T. S. Eliot, James Joyce and Shakespeare in interactive and experiential sessions with pupils with severe and profound and multiple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closing this article, Keith Park provides a case study in assessment by evaluating the responses of one student and showing how the Shakespeare workshop enabled her to become an active learner.  相似文献   

13.
钱睿含 《海外英语》2012,(14):184-185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对自己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在经过漫长又焦急的等待之后,最终爱情之梦以破灭作结。乔伊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采用"精神顿悟"去阐述他的美学艺术,并且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微妙写实"手法,展现出《阿拉比》中的作品客观性及主人公的精神顿悟,从而生动的表达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带给人们淡淡的忧郁气息,以此证明了乔伊斯"于微妙中见真实"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4.
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揭示了美国20世纪人们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失败.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于上流社会,但进入上流社会后,他反而更加痛苦、精神更空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这是杰克·伦敦思想的真实写照,他以同样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见,马丁的人生悲剧也是杰克·伦敦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雪中顿悟的故事。他从最初的沾沾自喜,走向否定自我,继而认识真我。雪景的描述贯穿了整篇小说。文章拟从其中三处雪景谈起,着重讨论这三场雪景下主人公的心理世界,从而展示出三场雪景中的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他对祖国爱尔兰爱恨交织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乔伊斯在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中,多方面地借鉴运用了音乐创作中的赋格曲和奏鸣曲式等形式与结构。这些"音乐化"的表现手段不仅使《尤利西斯》这部原来看似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意识流小说具有了内在的秩序和连贯性,而且它们也是乔伊斯表现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论柳宗元柳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及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情感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因再次受贬而心情较永州时期更加抑郁痛苦绝望;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沉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兴利除弊,竭尽全力治理柳州。同时柳州的山水也孕育了他创作的灵感,其诗歌风格不再以永州时期的简古疏淡为特殊风貌,而是有所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全新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8.
契诃夫以其短篇创作的突出成就为人称道。他洞悉人性的扭曲与异化,感悟人生孤独、麻木,直击人间隔膜、冷漠,并对新世纪的人生困惑与无奈有着天才的预见,对新的艺术技巧与表现方法更是进行了大胆尝试,当为传统文学向现代转型的先锋。  相似文献   

19.
松崎鹤雄(1867—1949)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版本目录学家。其人生经历复杂,青少年时代在日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和汉学,打下良好的治学基础;曾在大阪任报社记者,亦曾短暂滞留中国上海;后来到长沙,师从叶德辉等名家学习汉学,并深得叶氏器重。松崎鹤雄后半生在中国度过,其间住大连最久,曾供职于日本殖民当局治下的满铁图书馆,直至日本投降后方才回国。松崎鹤雄一生学问渊博,精于版本目录之学,著述颇丰,其学问受到中日学者的肯定乃至敬佩。松崎崇尚中国的经典与文学,对中国文化颇有感情。把他的行事如何纳入近代日本侵华的进程来考察,是一个必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