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英汉民族思维差异与翻译中语句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汉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过程中 ,有时要按照译入语的思维方式对语句的结构进行调整 ,使译文地道、自然 ,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行必要调适,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文精选《中国日报》、《青年报》经典例句,从汉英的语言结构、表达形式和文化语境出发,探讨汉英翻译视角差异与规律。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中西思维方式不同,其语言表达方式也大相迥异。英汉翻译实质上是思维模式的转化。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有重要的影响。在翻译中必须采取调整手段,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4.
乔淑霞 《考试周刊》2013,(36):18-18
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英民族和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在篇章的结构安排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语篇的互译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调整手段,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思维支配语言,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在领会原语意图后,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运用适当的翻译手段,调整语句结构,使译文地道、自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一、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汉文化“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具象”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倾向于使用概括某一类事物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物象,而具象思维倾向于把特定的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出发,结合大学英语翻译,分析了中西思维对翻译教学的影响,以使学生能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西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呈现出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便采取必要的调整手段,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文认为,翻译中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它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是翻译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在翻译过程中,研究译入语民族的思维方式特点,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上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在翻译时就可以自觉地运用这些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西方科技英语思维特征为起点,探讨这种思维特征在句法上的表现,思考翻译科技英语长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教导学生在英汉互译时把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影响考虑在内,使他们在翻译时注意转换思维方式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文章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思维方式的差异给翻译教学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消除影响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陈颖 《培训与研究》2009,26(1):125-127
思维是翻译活动的根本基础。从思维的民族性入手,对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对比,可揭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因此,在翻译中必须采取调整手段,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0.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英汉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是翻译活动的根本基础。从思维的民族性入手,对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对比,可揭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因此,在翻译中必须采取调整手段,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1.
学界几乎普遍认为 ,从方位观念产生之日起 ,人们就将日出方向称为东方 ,将日落方向称作西方。其实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从北方民族方位观念发生、发展和演变来看 ,最早将今天的东、西方称作日出、日落方向 ;后来 ,称为前、后方 ;再后来 ,称为南、北方 ;最后才将日出、日落方向称作东、西方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大叶升一从元朝、伊利汗国文献中网罗了10个"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的例子。若是将这10个例子中涉及的方向标在今地图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话,即可发现,整个方位超前了90°。这就是"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东亚和西亚的文人为什么会犯"同一错误"呢?在他看来,他们所共同依据的札马剌丁从伊利汗国带到元朝的《回回图子》本身便存在这种错误。笔者认为,"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根本不是什么"错误",而是由于确定四方方式的不同导致的差异。现行的四方仿佛是根据面南者的体位确定的,而10个例子及我提出的若干个例子则仿佛是根据面向东者的体位确定的。迄今尚不为学界所知的后一种确定四方的方式确定的四方,先是使用前右后左,我称之为A种类型;后是使用南西北东作为今天东南西北的名称,我称之为B种类型。大叶升一和我举出的例子,全是B种类型四方概念的反映。B种类型四方概念中的"南"、"北",对应今天四方概念中的东、西;"东"、"西",对应今天四方概念中的北、南。二者之间只存在形式上的差异,而不存在实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朱耀先等学者在英汉对比中将英国的东风、西风和中国的东风、西风的文化内涵对立起来,认为英国的西风相当于中国的东风,英国的东风相当于中国的西风。而在论述这一观点时,又引出雪莱的《西风颂》为证。此种论说是不妥的。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年四季各种风都会刮,只是某个季节某种风占主导而已;虽然两国地理位置有很多相对之处,但英国的西风不同于中国的东风.其东风也不同于中国的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歌颂的不是英国的西风,而是意大利的西风,这里的西风也不像一些人所说的是指温暖和煦的春风,而是狂暴的秋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东风代指春风,西风代指秋风,可将东风译作英语的spring wind vernal wind。也可将西风译作autumn wind。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西恋”的叙事产生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在跨文化背景下,近代作家对中西情爱的书写,总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关系到了社会现实场域的寓言性创作。在近代文人王韬、平江不肖生的中西情恋的描述中,深深纠结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情感和文化失落的双重焦虑下那挥之不去中心幻觉与复杂暧昧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6.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关注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很少。近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东西方人群就有了来往。西方的勒瓦娄哇技术东传和中国北方东谷坨石器技术的西传,拉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序幕。新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迁徙和交流应该更为频繁,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局面,目前只有一些不确定的线索。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在整个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它为我们深入理解早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实例和更为深邃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动力源泉,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民主、科学的口号之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响亮地喊出,其深层原因应该到近代中国如火如荼的的爱国救亡运动中去寻找。今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必须正确处理诸如民主模式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民主与爱国的关系、中西文化关系等重要问题。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观念,也应做客观、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东、中、西部六省(市)2004年度义务教育经费运行状况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后发现:东、中、西部地区间及地区内部省(市)间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来源、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和义务教育办学效益等三方面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需要采取分级对待的方式促进东、中、西部地区间及地区内部省(市)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管理思想各具特色,这与其哲学背景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的发展也影响着管理思想的发展,从东、西方管理思想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的比较分析中考察其各自的特点及二融合发展的趋势,并借此找出对我国管理思想和实践有所启发之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论述了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对翻译可接受性的影响。从语言角度看,英语的形合法与汉语的意合法、英汉互译时信息焦点的位移、不同语言具体某一方面编码能力的强弱对翻译可接受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文化角度看,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圈内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比喻、联想上的差异也为翻译可接受性造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