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整个世界处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进行了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中俄国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对传统与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与消化,在平衡俄国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此为参照,中国近代以来,"五四"激进派与复古派之间的斗争却因为历史背景、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立场的差异,导致了中国民族传统的极大摧残以及当下文化传统的缺位。  相似文献   

2.
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勃兴的真正鼓吹者、煽风者,是台湾现代派诗歌中一位重要而杰出的人物,但台湾现代派诗坛没有盟主,纪弦也不是其盟主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文化中国"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一是借助中国神话和历史展现民族精神、追求史诗品格;二是从中国文化原型中汲取艺术精华,反思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三是通过对古典的"重写"或"改写",实现历史文本与现实文本的互文性建构,同时借鉴和化用古典诗歌意象,坚守中国抒情传统路线,重铸古意,想象乡愁,再造古典世界。这三个向度都体现出台湾诗歌鲜明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4.
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包括"英美新批评派"研究、英美诗歌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等。其特点一是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二是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三是穷本溯源,"刨根问底";四是注重比较。其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与表现技巧等;二是"对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西方一部分人的心理有很大的认识价值";三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西方文学的理解;四是有助于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具有民族化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基本定性和成熟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戴望舒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戴望舒的诗歌是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进行合理的审美选择,把自己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审美追求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新形式,成为外来诗歌形式与中国民族传统有机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在"文化中国"的精神向度上,新世代诗歌注重挖掘古典题材,让古典激活现代,使现代融于古典,重新诠释神话和历史,追求史诗品格,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塑造古代圣贤形象并与之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表现出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传统的救世济民的理想情怀。  相似文献   

7.
“九叶派”和台湾现代派所处的政治背景大体相似。“九叶派”和台湾现代派在艺术传承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异同。台湾现代派和“九叶派”存在着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如果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比作一根链条,那么,它们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无论是“九叶派”还是台湾现代派,它们都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地理台湾"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除了关心人的生存以外,更注目脚下的台湾土地,体现出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开阔的艺术视野与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观照传统与现代的思维悖论对近代文学革命造成的文化困境,"诗界革命"无疑具有标本的意义。从"新学诗"到"新派诗"再到"新体诗","诗界革命"经历了复杂的探索和调整。思想启蒙与诗歌创新在具体实践中的龃龉,体现了近代启蒙者皈依传统的集体无意识。传统思维和逻辑结构没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转换,极大消减了"诗界革命"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和西方,历代都有关于诗画优劣的争论。在西方,诗画孰优孰劣,两派各执一端,势均力敌,但在中国传统诗画理论中,"诗优画劣论"一直占绝对优势。从顾恺之最早注意到绘画的缺陷开始,"诗近全能/画有局限"的观念始终盘踞在人们的脑海中,诗画的高下优劣之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异常局面。邵雍的两首议论诗为我们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即中国文化的独特模式。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并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从晚清到五四,伴随着现代意识的发生和现代社会的进程,"自我"逐步获得解放,成为"诗歌语言交流的基础",对"自我"的讨论也成为"新诗人的基本文化姿势"。自此,关于"自我"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2.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梦"与"中国风"二词盛行,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让美术界吹起了"中国风",流行乐坛更是刮起了"中国风",不仅仅只是以旋律、乐器为代表的"中国风",更有直接套用或是化用绕口令、古典诗词等汉语传统文段的"中国风"。马克思曾说:"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4.
台湾现代派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对社会和人生的观点悲观虚无,色调晦暗.表现手法上借鉴象征主义、意象派和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表现自我内在的心灵世界,抽象地探讨人的价值.台湾现代派诗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是深刻的,探讨了人在社会和金钱及自私虚伪本性的挤压下的各种心态,在很多方面做出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双重改造中,台湾"创世纪"诗社开掘了一条无限敞开的现代性意义生长之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对诗歌张力的追求。创世纪诗社诗人所动用的手段主要有:主体与客体的张力;形式与内容的张力;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陈涛 《考试周刊》2009,(4):221-222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问题,体现了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课程知识体系的冲突与矛盾。在我们教育观念越来越开放的今天,"课堂"也应该是开放的。因此应当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材料——流行音乐充实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劲头和情趣。  相似文献   

17.
李金发是大陆20年代早期象征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诗作在上世纪50年代传入台湾,一方面以颓废晦涩的诗风在台湾现代派诗人中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台湾社会各界以其诗歌为中心,爆发了一场关于现代派诗歌合理性的论争,可见其对台湾现代诗的冲击与影响。二者在诗歌情绪的表达上有所共鸣,但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呈现分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风"歌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与流行的现代歌曲相融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因此,本文从"中国风"歌曲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价值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期为将来的音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学语文课程强调:阅读、小说、诗歌、喜剧是学生对文化和人文的精神追求,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但现实是新诗的音乐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诗歌音乐性即"韵律"与"意象"相融合。教师在教授新诗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体会新诗的音乐性,再辅一些教学基本方法,通过对新诗的意象解读和意境营造、深情朗读和反复吟读、图文辅助和配乐演唱、比较分析和激发审美,逐渐将新诗的音乐性呈现给学生,从而使现代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体会诗歌独特情感、养成艺术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寻根文学与舜文化根源性地位》,"寻根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重合统一",是祝融形象的"人神同体";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本"亦即"根",是"舜文化"。如此,舜文化根源性地位便得以确立,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之说亦可得以诠释,"寻根文学"作品的种种虚拟,种种离奇,都不荒诞怪异。关于《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首倡"诚""孝""忠""仁""和"者,虞舜也;初绘"和谐境界"之愿景者,亦虞舜也!于此,"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之根源交通,传承推演,相依相伴、互补双赢之进程,可知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