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领域的第一大奖项,从以往的奖项授予情况来看,其侧重点在欧洲和美国。近年来,瑞典文学院渐渐开始注重对所谓第三世界国家文学或者边缘文学的推荐,使得欧美作家越来越难问津诺贝尔文学奖。这表明,在"国际化"潮流的裹挟下,民族的藩篱正逐渐被突破,"第三世界"的文学作品不断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接受世界读者的检验,并逐步寻求融合与认同。  相似文献   

2.
作为庆祝中国和德国建交40周年“中德文化年”重要活动之一的《穿越·曾成钢雕塑展》于2012年10月14日在德国北部著名的基尔运河之滨、汉堡地区伦茨堡卡尔舒特艺术中心开幕。中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致电、致函,预祝展览成功。  相似文献   

3.
德国作家亨利希·海涅(1997—1856)以抒情诗闻名于世,他的不少诗作被认为是德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他的关于德国文学、政治和哲学思想的论文常常具有预言家的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4.
<正>沃尔夫冈·波尔歇特是德国战后"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于1921年5月20日出生于汉堡,父亲是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母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乡土诗人。十五岁时,他创作的诗歌就被刊登在《汉堡报》上。然而这些诗歌并不能真正体现波尔歇特的原创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荷尔德林、里尔克以及后来被排斥的表现主义作家的作品。1938年上完七年级后波尔歇特  相似文献   

5.
新诗的诗性空间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就一直不断地在开拓着.在第一个时期(1917-1925年),由于用白话写诗在文学革命初期主要表现为一种语言革新的策略,新诗的诗性主要体现在对以白话自由地表情、达意、状物的追求上;至郭沫若诗歌创作才真正使白话诗成为新诗.在第二个时期(1926-1937年),出现了对"纯诗"诗性、新诗的格律诗性以及以左翼文学为代表的政治功利主义诗性的多元化追求.  相似文献   

6.
<正>1945年4月8日,德国,弗洛森堡集中营,天阴沉沉的,囚犯神父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坚持为囚犯们做礼拜,布道的主题是:"因为你的鞭伤,我们得到治愈。"祈祷毕,两位盖世太保带走了他;第二天,他以叛国罪被绞死。临刑前,他对友人说:"这,就是终点;但,对于我,却是生命的起点。"一天后,弗洛森堡集中营被盟军解放;二十天后,希特勒自杀;随后,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他的生理生命结束在黎明之前,而他的精神生命,在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却蓬勃生长。跨越德国,跨越基督教神学,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人类心灵的创伤很容易被一些昔日的事物所触动.一提起"法西斯"这个字眼,人们肯定会怒发冲冠.而一看到" "字符,人们更是深恶痛绝,因为它会使人们自然地想起希特勒的纳粹党,因为它是纳粹党党徽的一个显著标志.当然,犹太人或许想得更多:"第二帝国";二战前夕德国的反犹浪潮;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种族灭绝式屠杀的600万犹太同胞等等!毫无疑问,在犹太人眼里," "字符已经成为憎恨的标志.但是" "字符只有这一种内涵吗?  相似文献   

8.
海因里希·伯尔(Heinfich Boll,1917-1985)是德国著名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0至1974年曾任德国笔会及国际笔会主席。他笔下的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幸存下来,并在遭受战祸后又茁壮成长起来的形形色色、多半是严峻的人物形象,使他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洞察力的艺术家。伯尔和其他一些小说家和诗人如冈特·格拉斯、乌韦·约翰森及保罗·策兰等挽救了遭受纳粹摧残的日耳曼语言风格,复兴了日耳曼文学。伯尔1917年12月21日出生于科隆,是一个细木工雕刻匠的第六个孩子。希特勒上台时他才十六  相似文献   

9.
长久以来,菩提树一直深受德国人的喜爱,被认为是除了橡树、欧洲白蜡树之外的又一大"发迹之树"。在德国,如果没有十分充足、能够说服众人的理由,随便砍伐一棵古老的菩提树,一定会引来人们强烈的不满与愤慨。不只因为他们对菩提树倾注了太多关注和喜爱,还在于菩提树承载了很多人对爱的渴望、期待甚至是祈求,而且菩提树更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存续,乃至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0.
正1970年,德国海登堡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上展示了一款叫做"善恶大决战"的奇幻战略游戏,游戏规则是通过通信模拟错综复杂的"外交战"游戏。当时,正值托尔金的奇幻文学巨著《魔戒》风靡世界,作品里的"中土世界"令无数读者心醉神迷,奇幻文学热开启了奇幻虚拟世界的先河,甚至影响了现当代电脑游戏的世界观构建与种族设定。从《链甲》和《龙与地下城》就可以看到《魔  相似文献   

11.
<正>他曾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现在还活着的最有文化影响的人物";他既不是学术大家,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不上作家,但却多次受到世界各类文学奖项的垂青;他的名字对于热衷欧美文学的人来说也许是"熟悉的陌生人",但我相信,无论你是不是他的乐迷,只要你那里有音乐存在,你就无法忽视这位殿堂级民谣摇滚诗人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主要涉及语言学学科,还涉及一系列的“外科”。这些“外科”中,关联最密切的就是中国历史学科,其他的还包括中国文学(语言与文学的互动)、政治学(对语言本体的重塑)、经济学(语言政策的选择)、哲学(如何处理“语言关系”)等等。在学科的沟通、互动方面,这些“外科”与“语言学史”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误解,常常与“史观”有关。一、“语言进化”的表述方式不恰当在语言学专业著作之外,  相似文献   

13.
正德国历史学家鲁道夫·赫尔佐格的《致命的可笑:希特勒德国的幽默》是一部研究纳粹时期德国笑话的专著。书的题目"Dead Funny"从词义上指"非常可笑"或"可笑得要命",但却有着一层更深的意思:这是一种像"死"一样严肃的"可笑",有着极为严重的后果。德国人那些漫不经心的笑话在他们看来只是"可笑"  相似文献   

14.
欢涧 《世界文化》2023,(2):17-22
<正>2023年,对于伏契克(1903—1943)的读者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2月23日,是伏契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日;9月8日,是伏契克被德国纳粹杀害80周年纪念日。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新闻记者,其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1945年在捷克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9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成为捷克文学史上译成外文最多的作品(外文版本多达200多种)。《报告》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于194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此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20多个版本的《报告》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6月22日,当今以色列文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阿摩斯·奥兹受中国人民大学邀请再度来华访问交流,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题为"在梦想与故事之间"的主题演讲,参加了新书《乡村生活图景》中文版首发式。以此为契机再一次引发国内阅读奥兹的高潮。1939年阿摩斯·奥兹(Amos Oz)出生在当年英国管辖的耶路撒冷,其父母亲受到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从俄罗斯辗转到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父亲博学多才,通晓十多种欧洲语言;母亲也很有文艺气质,喜欢文学和音乐。  相似文献   

16.
吴岩 《世界文化》2015,(2):4-10
<正>美国好莱坞科幻巨制《星际穿越》2014年11月在我国的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风"。本期的"关注"就让我们聚焦在西方已有近二百年发展史,而在中国仍处于启蒙阶段、属于小众文化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发端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速度显著提高、开始对质朴自然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刻。自工业革命以降,现代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流,科幻文学用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描述并参与了这一宏观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圣经对文学影响的形式不断丰富,甚至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门类"圣经文学"。狭义的圣经文学(the bible as literature),指圣经本身的文学特色,即对圣经本身的文学分析。广义的圣经文学(the bible in literature),指受圣经影响而形成的众多文学作品。很多读者非常熟悉西方文学中的圣经,甚至对其主要情节耳熟能详,但仅仅停留在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浅层认识层面,从未探  相似文献   

18.
<正>一枝梅是古代朝鲜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中与洪吉童和林巨正齐名的三大侠盗之一,深受朝鲜半岛人民的喜爱。1975年高羽荣创作的长篇历史漫画《一枝梅》更是将这位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侠盗形象升格为韩国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不仅该漫画被评为"代表韩国的一百种书",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枝梅也凭借极高的人气入选"代表韩国的漫画人物"系列邮票。若谈及一枝梅这一形象的最初来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史书、类书、杂书、民间传说以及话本和小说  相似文献   

19.
王惠云 《世界文化》2013,(5):F0002-F0002,1
多年前,威斯康星大学校园里活跃着一群青年才俊,他们似乎拥有惊人的文学创造力,有望成为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这些极有前途的年轻人定期聚在一起读书,并批判彼此的作品,没错,是批判!他们彼此批判时毫不讲情面,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文学词语也会被批得体无完肤,此时的他们  相似文献   

20.
在18-19世纪欧洲的语言、哲学研究领域,汉语被看做是停滞、低级的语言,也因为其语言系统与欧洲语言的重大差别被欧洲学者判定为难学。19世纪下半叶开始,更多欧人来华,遵循欧洲语言研究方法,学习和研究实际使用中的汉语。夏德从语言事实出发,用欧洲语法框架来分析和归纳"文件"体汉语的用法规律,体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拟构和描写的视角与方法。夏德通过考察"文件"体汉语深入思考汉语的特性,强调汉语与印欧语一样具有自身的语法规则,并处在发展变化中。夏德同时强调汉语与欧洲语言的异质性,反对在深入了解汉语特点之前,在历史与比较框架中简单、生硬地套用语法规则。这也注定了夏德的汉语及中国研究观点无法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流学术界所承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