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绣荷包》是我国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汉族民歌。《绣荷包》的曲调多种多样,在我国很多省份都有流传和分布。各地流传的《绣荷包》,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与风格。本文就以山西云南两地的《绣荷包》为例,从文化、音乐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它们"同名不同曲"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说到民歌《绣荷包》,那在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同韵味的《绣荷包》。如由朱逢博演唱成经典的山西民歌《绣荷包》和云南民歌《绣荷包》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有着较大的差异,还有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和情趣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词内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不同调式调性、不同节奏和不同表情的《绣荷包》,也有不少数量的《绣荷包》是由母体繁衍成很多大同小  相似文献   

3.
《绣荷包》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小调,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绣荷包》的流传,但是每个地区的《绣荷包》都有自己的音乐特色和地域音乐特点。文本通过选取山西、山东、黑龙江、云南四首具有代表性的《绣荷包》,通过对乐曲独有的特征析可以发现同宗民歌的不同之处,从而了解民歌相互联系及受到当地音乐风的渗透以及音乐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三首《绣荷包》艺术特点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包”是女子为心上人制作的感情信物,绣荷包时她们始终沉浸在对情人的思念之中。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和风俗习惯不同,《绣荷包》在传唱过程中形成了在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韵味殊异的特点。文章主要从艺术特点方面,来分析比较三首《绣荷包》小调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韵味。  相似文献   

5.
:《绣荷包》在我国家喻户晓。但因地域的不同又产生了不少风格迥异的《绣荷包》。这里仅通过几首颇具代表性的《绣荷包》,试图说明它们所表达的女性情愫及其不同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秦妍妍 《考试周刊》2010,(28):43-43
《绣荷包》作为一首传统的民间小调,其分布范围很广泛,几乎遍布全中国。本文从该民歌的曲调特征、歌词风格与衬腔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鲁南民歌《绣荷包》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荷包”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设计玲珑,刺绣精美,常常被昔日农村青年男女作为传递爱情的信物。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和风俗习惯不同,《绣荷包》小调在民间传唱过程中形成了在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韵味殊异的特点。鉴于此,笔者将传唱最为广泛的两首《绣荷包》,从音乐特点和感情处理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山东民歌即在山东地区出现,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口头传唱逐发展起来的。据统计,我国汉族各地区大约流传有近百首以《绣荷包》为名的同名小调,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中,每一首《绣荷包》又独具特色。本文以山东地区流传最广的两首《绣荷包》为例,针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细致分析,比较两首作品风格的异同,进一步阐释,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内出现并流传的同名小调,它们之间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挚的反映。《绣荷包》属于谣曲中的情歌类,这类名歌全国各地都有,但曲调各有特色。山东苍山的《绣荷包》是一首流传在山东中南部的传统情歌。本文从该曲曲体结构、调式调性、旋律等民族民间的音乐体系的艺术特征出发,结合当地语言、环境、风土人情等地域性特征对该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站在一个新视角将《绣荷包》置于它产生的整个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去加以认识,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和分析,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绣荷包》是汉族民歌最普遍的主题之一,流传范围很广,遍及全国,作为同宗民歌家族成员之一,它有着自己的特色。本文就以《绣荷包》为例,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它的“同名异曲”,从音乐本体上分析研究它的“异曲同风”。  相似文献   

11.
在侗族浩瀚的音乐文化中,其中侗族多声民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和声织体丰富立体,演唱声腔独特韵味,衬词应用纷繁多变,具有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与和谐的审美追求,是侗族音乐中一枝绚烂的奇葩,从它的成因、表现形态、声腔特点、衬词特点来探讨其丰厚的艺术底蕴。  相似文献   

12.
信天游是产生并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民歌形式。它曲调高亢悠扬,形式自由多变;表情达意率直,热烈却又不失含蓄和细腻之感。文章援引具体民歌实例,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既率直又含蓄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主题音调贯穿发展是歌曲旋律写作的重要技法。《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的主题由四个可分可合的音调组成,每个音调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表现力;作运用机动灵活的手法,创造性地从头至尾高密度地贯穿了主题音调,从多个侧面塑造了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使这首歌曲具有持久的魅力,并成为主题音调贯穿发展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客家山歌风格变化的差异很大,呈现多样化特征。从产生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来看,客家山歌具有北方民歌遒劲刚健的风格;从客家人生存环境看,客家山歌表现出婉约柔曼的南方民歌风格特征。客家山歌多样化的风格特征,与它所受的文学、语言、环境以及客家人的心理格局、情感表达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豫西地区流传的民歌 ,主要有工农生产的劳动歌曲、节日喜庆的灯歌、悠闲小调和一些商贩叫卖曲等。最常见的调式是徵调 ,其次为宫调、羽调、商调 ,大都由单一部式构成 ,或变型构成。其曲式结构 ,重复旋律引入某些新材料使乐思扩展 ,并置向着不同方向展开。其旋法特点是节奏基本相同 ,而各乐句的旋律音调、落音不同。  相似文献   

16.
民歌是一切音乐形式中与人民生活关系最直接的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它的身上体现人类社会是最自然、最单纯的美。民歌在音乐史上十分活跃的。在内容上,民歌对于时代脉搏、人民生活的反映总是最敏感、最迅速的,在形式上民歌的刚健、清新,没有死板的清规戒律,总是在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幼儿教育的本土化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为例,对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少数民族音乐价值观的失落;课程设置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脱离;蒙古族民族音乐师资及相关教材、音像资料缺乏等。对此,蒙古族地区幼儿园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对蒙古族民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时调的影响。戏曲在故事题材的借用、演唱体制的引入、艺术表现手法的模仿、叙事技巧的借鉴等方面,都能看到民歌时调的影子,即使戏曲发展到明清传奇阶段,其演唱机制中,仍有许多深刻的民歌时调记忆。  相似文献   

19.
吕家河村传承的民歌,数量惊人,至今仍是活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更为举世所罕见。其曲调虽多从外地传入,地方特色不足,但却有如收藏各地展品的展览室,有其特殊的价值。歌词中有一些独具地方色彩的作品。特别是《白莲教闹五更》以及长达约2 000行的"阴歌"等,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山歌与小调是紫阳民歌中数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体裁,典型地体现了紫阳民歌“南北兼容”的音乐特点。本文从曲体句式、节奏与节拍、旋律、调式诸方面,对紫阳山歌与小调各自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