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蜀文学鲜明的地域特色早为人所关注,但是对巴蜀文学范式的形成及内涵却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巴蜀文学范式由汉代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奠定,司马相如的人格个性与审美特征来源于古代巴蜀文化,又深刻影响到后世巴蜀文学。司马相如不仅是古代巴蜀书面文学的奠基者.而且是巴蜀文学范式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2.
在抗战内迁和学术转型的双重因素影响下,20世纪30-40年代巴蜀文化迎来了研究热潮,其总体目标是重建科学可信的古代巴蜀文化。依据这一时期的民族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中的新发现,学界已形成或以巴蜀古史史料的辨伪与重建、或以秦汉以降巴蜀史料证说巴蜀古史、或以考古新发现材料去重建古代巴蜀文化的多元研究新理路。在此基础之上,郑德坤以“亚欧大陆文化交流网络”为线索,从广域的世界史视野出发,将域内外古文化和本土有限的历史记载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巴蜀文化的演进脉络;卫聚贤则以“古蜀人文化之异”为视角,将巴蜀地区考古发现中有特色的古器物与民族学、民俗学和历史学材料密切结合,并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作对比研究,从而较为全面地构建起古代巴蜀文化诸内涵体系。经过郑、卫二氏的共同努力,确立了古代巴蜀文化研究的全新历史脉络与内涵,最终促成了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学转型。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文明由多个区域文化所构成。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中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内蕴和区域文化特点,受巴蜀文化的哺育,巴蜀大地历代文史大家辈出。为推动巴蜀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加强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4.
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应该从出埃及之前算起.希伯来民族的历史是以变化莫测、灾难深重为特点的.以亚伯拉罕家族为主线的族长故事已经构成了后世希伯来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并反映了希伯来人的民族理想.后世犹太文化流而不亡、摧而不毁的品质可以溯源到上古历史.  相似文献   

5.
“90后”少年以其任性、脆弱、自大、狂傲、叛逆等鲜明的个性形象存在于人们的传统价值评价之中,然而,四川地震中巴蜀少丰的英雄行为却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巴蜀英雄少年的行为和道德品质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根基。从发挥英雄的长久性价值来说。在学习和宣传巴蜀英雄少年的事迹时,我们应该把握好几个现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巴蜀民族文化,是指从先秦以来直到当代,活动于今四川省、重庆市区域内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文化。文章概述了研究巴蜀民族文化所涉及的相关史料、研究历史及《巴蜀文化通史.民族卷》的结构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家庭大小”、“女性形象”、“男性地位”三个方面论述了部分现代川籍作家“家庭小说”的创作特色。笔者认为巴金关注“大家庭”,反思儒家文化,其他川籍作家多写“小家庭”,反映出巴蜀地域、巴蜀文化的特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类语言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四川悠久的稻作生产历史、巴蜀农人先进的稻作生产经验,反映在语言上便形成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稻作词汇。文中搜罗了散见于巴蜀旧志中富有地方特色的稻作词语,分类诠释其意义及文化内涵,并着力于在更深层面上揭示四川稻作文化的特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9.
王瑞 《保山师专学报》2012,31(5):101-104
四川薅草锣鼓是巴蜀地区人民生活的反映,特殊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形态造就了其中的历史信息价值、文献价值、文化载体价值。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目的在于挖掘其中多样性的价值,有利于薅草锣鼓研究方法及理论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传入巴蜀始于后汉,净土僧侣传播其宗诸经,则时代较后.本文所考论者即净土历史文化及弥勒信仰入蜀之途径,传法高僧弘扬该宗之历程,嘉州大佛弥勒文化之影响.弥勒文化慈善济世,普爱博施的宗风经累世传承,形成了对社会民众受灾莫不广施赈救的优良传统.这种赈灾救难精神为后世的慈善事业开乎先路,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1.
《史通》问世后的历史际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以及后世史家对《史通》理论价值认识上的意见分歧;后世史家对《史通》的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史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巴蜀是夏、楚文化的发祥地。商周以来。巴蜀东与中原文化交融.南承荆楚文化濡溉.积淀富集,自成体系.卓立于世。司马相如之作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三种文化熔铸的结晶。司马相如是巴蜀文化崛起的标志。巴蜀文化孕育着司马相如.孕育着王褒、扬雄,孕育着西汉上乘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李劼人历史小说与巴蜀文化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的历史小说既是继承巴蜀文化传统的结果,同时又是对现代巴蜀文化的重要贡献;无论是其历史内容的极大真实,还是准确展示西蜀古都的地域特色、极富表现力地运用四川方言,以及“摆龙门阵”叙事方式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都是这种贡献的具体证明。  相似文献   

14.
巴蜀才子曾玙乃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著名诗人,其博通群经,诗名早著,少与杨慎齐名,又与杨慎、王阳明、郑善夫、何景明、王廷相等名流交游甚密。由于曾玙诗文多散佚不存,其才名淹没已久。其诗文集《少岷先生拾存稿》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得以存世。曾玙诗歌多描写巴蜀山水,关怀巴蜀民生,友爱巴蜀朋辈,推崇巴蜀先贤,表现出浓厚的巴蜀情怀。其文章记录了许多巴蜀历史、书院建设与文学著述活动,为研究明代巴蜀文化与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对巴蜀文化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保存至今以摩崖造像和摩崖佛寺为主流的巴蜀摩崖石刻建筑,是石窟寺在中国发展的最后一个历程的重要实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文章从环境、空间、艺术、文化等角度,解读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4种基本特征,指出了研究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学术价值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90后"少年以其任性、脆弱、自大、狂傲、叛逆等鲜明的个性形象存在于人们的传统价值评价之中,然而四川地震中巴蜀少年的英雄行为却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巴蜀英雄少年的行为和道德品质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根基.从发挥英雄的长久性价值来说,在学习和宣传巴蜀英雄少年的光辉事迹时要把握好几个现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巴蜀文化从区域文化向着地方文化转换的古今流变轨迹为历史参照,从文化空间的绵延、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心态的嬗变这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了以巴渝文化与蜀都文化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将促成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18.
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杜甫巴蜀诗在杜诗中占相当大的篇幅,与杜甫长期流寓巴蜀、受巴蜀文化影响关系甚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了杜甫的诗歌创作,极大地拓展了杜甫的诗意空间。杜甫巴蜀诗不仅展示了巴蜀的自然风物、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与巴蜀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将巴蜀文化与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机结合,使其诗意空间更具丰富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两汉、三国、唐代巴蜀地区三次开发的不同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和效果,总结了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对我国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巴蜀是共处在四川盆地的,在巴蜀大地上有成百万清代前期的闽籍移民后裔,他们传承着颇具特色的闽文化,成为今天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